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開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大相國寺梵樂介紹

2011/5/5 15:35:37 點擊數: 【字體:


    位于古都開封鬧市中心的大相國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國寺。該寺不僅香火鼎盛,更因一枝獨秀傳承至今的梵樂名滿天下。北宋時期作為中國最大的皇家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梵樂之盛登峰造極。每逢大型慶典,均邀請800人著名樂僧協同演奏,合奏規模宏大,演奏氣勢恢宏,堪稱天下無雙。金秋時節,秋菊怒放,渾厚鏗鏘的相國霜鐘和著抑揚頓挫的梵樂,聲聲入耳,扣人心弦,遠播八方,成為當時盛事。 
 


大相國寺梵樂介紹
大相國寺佛樂團

    大相國寺佛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寺院開山便有記載,至唐天寶年間,寺院已出現完整的樂隊,至唐大歷年間,寺院已將佛樂演奏定為制度。北宋時期,隨著寺院的發展盛勢,大相國寺佛樂也達到最鼎盛的階段:一方面,寺院組織起龐大的專業樂隊,為國儀之用;另一方面,寺院內專門修建了演奏佛樂的專業“劇院”維摩院,以及為一般游人和香客演奏的“樂棚”。在皇室的要求下,寺院對佛樂曲目的整理和收藏成為傳統。時至今日,大相國寺仍保存著大量較完整的古樂譜,在傳統音樂方面稟賦一種廣泛的代表性,成為整個中原傳統佛教音樂的典型代表。
   
    最早記錄大相國寺梵樂的是宋朝梅堯臣的《宛陵集》。“劉原甫觀相國寺凈士院吳道子畫,楊惠之塑像,又樂僧鼓琴,閩僧寫真,予解其詫。”吳道子和楊惠之是唐代著名藝術家,他們曾在大相國寺作畫塑像,描繪寺僧演奏情景。到了宋代,大相國寺成了文人墨客聚會聽琴的場所,蘇東坡、王安石等都在此留下足跡!稏|京夢華錄》卷六詳細記載了正月十六名流騷客夜游大相國寺、賞梵樂的情景。
   
    大相國寺梵樂主要在六種情形下演奏。一是日常佛事,一般只有唱念詠贊等聲樂曲,逢初一、十五進香獻樂,則比日常增加樂器以示隆重。二是佛教盛大節日如釋迦牟尼佛圣誕生日、涅槃日等。寺院住持均向各個寺院發出邀請,數百名樂僧心懷虔誠集中在一起演奏梵樂,笙管齊鳴,鐘鼓震天,從清晨到日暮綿延幾日余音繞梁。三是為歷代皇帝祝壽獻樂。四是民間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中秋等,普天同慶,梵樂歡快熱烈。五是法會時的演奏。六是做水陸道場時演奏。
   
    大相國寺演奏樂器包括法器和樂器。用于念經時的發聲器為法器,如振金鐸、木魚、鐘鼓等;用于單獨演奏、也可誦經時伴奏的稱為樂器。
   
    大相國寺曲譜原存比較完備,1927年佛毀僧散樂譜散失。1992年,大相國寺在60余年無僧人斷絕香火之后,恢復了佛教活動,于2002年恢復了大相國寺佛樂團。經發掘整理詮釋106首梵樂,汲取了民樂和宮廷音樂的精華,傳承創新相結合,結合現代樂器演奏技巧,讓空靜舒緩梵樂重現輝煌。

    部分曲目及釋義

    一、《望江南》

    笙管曲,由梵唄歌曲衍變而來,專用于浴佛節,贊釋逝牟尼佛。關于《望江南》一曲的產生,據唐段安節著《樂府雜錄》載 :“始自朱崖李太尉鎮浙西曰,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后改此名,亦曰《夢江南》。” 宋王灼《碧雞漫志》又言:“《樂府雜錄》云:‘李衛公為亡妓謝秋娘撰《望江南》,亦名《夢江南》。’樂天作《憶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憶。自注云:‘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 ’予考此曲,自唐至今,皆南呂官,字句亦同,止是今曲兩段,蓋近世曲子無單遍者。” 可知《望江南》原名《謝秋娘》,后又有名《夢江南》、《憶江南》、《江南好》、《江南憶》等多個名稱。

    二、《小華嚴》

    笙管曲,漢傳佛教佛事中經常演奏的一首樂曲。笙管曲由梵唄歌曲《華嚴會》衍變而來,《華嚴會》的演唱除專用于建華嚴法會外,其填詞亦用于《爐香贊》、《韋馱贊》、《凈水贊》、《阿彌陀佛贊》等梵音沉唄歌曲。“華嚴會”一詞最早見于唐三藏沙門實叉難陀(公元652-710年)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公元699年譯畢)。是“華嚴四十二字母”的贊詞,在明徐謂所列“宋元舊篇”的南戲作品《牧羊記》(《蘇武牧羊》)中,稱該詞牌為《華嚴海會》。元楊文奎所填詞的《華嚴贊》(小令)為六句贊形式。其詞格是:“四,四,七,五,三,六。”(六句二十九字)。

    三、《普庵咒》
    
    笙管曲,由佛教咒曲衍變而來!镀这种洹,全名為《普庵大德禪師釋談章神咒,古稱《釋談章》 !镀这种洹番F已作為獨立的器樂曲,除在佛事音樂中演奏外,已廣泛地流傳于民間。特別是琴曲,見于明 、清時期的琴譜有三十七部之多。除琴曲外,《普庵咒》還在琵琶音樂、弦索樂、絲竹樂、笙管樂等多個民間音樂品種中流傳。

    四、《傍妝臺》接《油葫蘆》

    籌獨奏曲,《傍妝臺》、《油葫蘆》原為宋詞詞牌,用于佛事音樂。

    五、《白馬馱經》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 7年).明帝遣使西行求法.天竺僧凡攝摩騰、竺法蘭二尊者,從西域馬載佛像佛經隨漢使來到洛陽,“白馬僨經,寶鏈東來”公元68年,東漢朝廷在洛陽建白馬寺,請二位尊者在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洛陽白馬寺成為中國佛教之祖庭。白馬馱經表現“白馬西來.曠世因緣,從茲震旦,佛日中天”的意境,樂曲多為僧人口傳心授。
   
    作為千年古寺,大相國寺的佛樂表演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基礎,是我國古代佛教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但由于種種原因,漸漸消匿。近年來,大相國寺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使久已失傳的佛樂表演得以重新再現。
   
    大相國寺梵樂的代表傳承人釋隆江法師,1932年在河南省民權縣白云寺出家,1938年從師著名佛樂慈太大師研習佛樂,2000年入開封大相國寺傳授佛樂技藝。法師所演奏的樂器“籌”,音色具簫之哀婉,笛之悠揚,被譽為“世界之絕響,佛家之仙樂” 。釋隆江法師的演奏方法獨特,風格真摯淳樸、細膩感人,琴人合一,對佛樂的內涵有著完美詮釋和獨到的藝術見解,系目前全國惟一佛教籌樂演奏老人。
   
    2002年,大相國寺佛樂團恢復成立,方丈心廣大和尚便禮請法師向樂僧教授佛教音樂 。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方丈心廣大和尚專門組織培養了專職樂僧二十二名,并經過精心組織,在釋隆江法師等樂僧的努力下,久已失傳的梵樂表演得以再現,恢復了《白馬馱經》、《相國霜鍾》、《菩提樹》等40余個樂曲。
2004年大相國寺佛樂團赴澳門演出,引起轟動。 2006年4月25日,大相國寺佛樂團在海南三亞南山觀音苑廣場舉行大型佛教心靈音樂晚會,演藝了精彩的佛樂佛曲,開啟了佛教音樂新的原創之風 。
   
    2008年6月,大相國寺梵樂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83歲的開封大相國寺釋隆江被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教音樂(開封大相國寺梵樂)的代表性傳承人。清涼世界的綸音將得到更完備的保護和發揚!驹瓨祟}:大相國寺梵樂】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互聯網
0
下一條:豫劇流派的基本特點分析上一條:沒有了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