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開封盤鼓作為獨具中原特色的民間藝術,表現的是火爆虎威、擊之如雷、動之如濤的黃河氣魄,以鼓喻人也好,將人比鼓也罷,氣勢恢弘的開封盤鼓總能將黃河兒女爽朗而強烈的情感通過聲震天中的鼓聲表達出來,動人心魄。從黃河岸邊,到世界舞臺,20多載歲月變遷,曾經獨占中國民間藝術鰲頭的開封盤鼓如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開封盤鼓作為中原兒女精神的寫照,不該偃旗息鼓,開封盤鼓如何才能重振雄風,我們需要務實重干、慎思篤行。
盤鼓藝術之鄉不能偃旗息鼓
“快請進來,俺村的盤鼓可是得過不少金獎,看看這些錦旗和獎杯就知道了。”4月10日,樸實的柳園口鄉王周莊盤鼓隊會首李景洲指著家中墻上掛的錦旗和桌上的獎杯說。這幾個一塵不染的獎杯,不知道他已細心擦拭了多少遍,回想著往日王周莊盤鼓的輝煌,他的表情突然變得驕傲而凝重。
40歲時,李景洲第一次拿起鼓槌,輕輕敲響了塵封在村委會老屋里的幾面盤鼓。鼓槌和鼓面沖撞發出的渾厚而威武的鼓聲,深深地刺激了他的耳膜,也一下子激出他對盤鼓的熱愛。從此,他與盤鼓為伴,走過了數十載。
如今,李景洲已75歲,他早已成了王周莊盤鼓隊的老會首,村里人都親切地叫他“老教練”。雖說盤鼓人人都可以敲,可是地道的開封盤鼓是鼓和舞的完美結合,盤鼓技藝的傳授遠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1986年,當李景洲叔叔輩的老人要把村里祖傳的幾套鼓譜傳給他們這一代時,就遇到不少困難。由于村里傳授鼓譜靠的是祖祖輩輩口耳相傳,根本找不到詳細的書面記載。聽幾遍鼓點就會敲的人是悟性高,更多的人是靠勤奮練習才能掌握鼓點和步伐。不會寫字,沒法記下來,李景洲也只能憑耳朵聽,靠腦子記,跟著叔叔們教的鼓點比劃,通過一段時間的苦練,他漸漸掌握了鼓點套路和基本步伐。
后來,李景洲在王周莊組織了盤鼓隊。他希望村里的年輕人加入進來,便挨家挨戶地給村民講盤鼓、教盤鼓,磨破了嘴皮子。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對盤鼓的執著和熱情感染了村里的年輕人。年輕小伙的加入,為王周莊盤鼓隊注入了活力。慢慢地,李景洲和隊友開始對盤鼓的鼓點和步伐不斷進行創新,王周莊盤鼓隊也初具規模。他們去外村表演,受到好評。不到兩年,王周莊盤鼓隊就在柳園口鄉敲出了氣勢、敲出了名堂。
從1991年開始,連續多年,王周莊盤鼓隊在我市舉行的盤鼓大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名聲也傳到了省外。去省外比賽獲得大獎,受外地邀請去表演,王周莊盤鼓隊出盡了風頭。王周莊盤鼓隊的載譽而歸,引來柳園口鄉其他村莊的羨慕。一時間,柳園口鄉的大李莊、牛莊、小馬圈村、丁莊集村、大姚寨村、老君堂村等,各村都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盤鼓隊。陣陣盤鼓聲響遍了鄉村,掀起了一股強勁的開封盤鼓之風。接下來的兩年,柳園口鄉盤鼓敲出了黃河奔流的恢弘氣勢,敲出了黃河兒女的豪情壯志,名聲越來越大,也為該鄉就贏得了“盤鼓藝術之鄉”的美稱。
李景洲說,雖然有那么幾年,王周莊的盤鼓在省內外名聲大噪。可是從1995年開始,王周莊的盤鼓隊就很難維持下去了,再也難續往日輝煌。在接下來的幾年,王周莊盤鼓隊雖然也有機會出去參加比賽,去外地演出掙錢,但還是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落魄的地步,讓人想想就痛心。
現在,王周莊的盤鼓隊已經很難組織起來了,柳園口鄉各村的盤鼓隊也瀕臨在生存邊緣。誰說王周莊盤鼓隊的發展歷程不是柳園口鄉這個盤鼓藝術之鄉盤鼓發展的縮影?短短數年,盤鼓藝術之鄉從輝煌走到了落魄,究其緣由,并不復雜,無非就是缺乏物質支持,經濟效益低,人們的參與熱情逐漸減退等造成的。但個中滋味,對于熱愛盤鼓的黃河兒女來說卻是難以言說的。細細想來,焉知柳園口鄉盤鼓的發展過程不是開封盤鼓發展的縮影呢?
孫莊村盤鼓墻里開花墻外香
歷史文化魅力的光環始終籠罩著七朝古都開封。千百年來,這片文化沃土滋養著質樸、豪放的黃河兒女。開封盤鼓這一民間藝術將中原黃河漢子的粗獷和奔放,與盤鼓的雄壯美、嚴謹美、樸實美、香醇美形成強烈的宣泄和沖撞,這種碰撞造成的美感就是開封盤鼓的魅力所在。
在黃河岸邊,與柳園口鄉相隔不遠的水稻鄉孫莊村至今仍然活躍著4支盤鼓隊。盡管人數不多、處境艱難,但在這群熱愛盤鼓的孫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開封盤鼓藝術在孫莊村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今年3月初,開封盤鼓舞入選2013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民間舞蹈展演活動。開封盤鼓又一次代表河南省出征。盡管是輕車熟路,但市盤鼓協會秘書長劉震和孫莊村盤鼓隊領隊丁建華絲毫不敢怠慢。經過緊張有序的排練,他們帶著一支20多人的參賽隊去了北京。在中央電視臺演播大廳,他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隊一起,進行了長達1周的錄制。
4月8日,丁建華告訴記者,他們年輕的隊員代表河南省,敲出了開封盤鼓的威風和氣勢,又一次展現了開封盤鼓所向披靡的強勁實力。雖然他們現在參加這種高規格活動的機會并不多,但他們卻要讓外人對開封盤鼓刮目相看。
孫莊村是有名的文化藝術之鄉,孫莊村盤鼓隊在全國也很有名氣。很多開封人并不知道,近年,開封盤鼓取得了很多級別很高的榮譽,也應邀參加了國內外眾多頂尖和重要演出,其主力大部分是孫莊村盤鼓隊的隊員。丁建華說,對于開封盤鼓,隊員都有一種神圣感和奉獻精神,他們不圖報酬的、不怕辛苦地練習,表演時更是使出十二分力氣,生怕砸了咱開封盤鼓的牌子。
有了隊員這股子堅忍不拔的勁頭,孫莊村盤鼓隊為我省爭得了不少榮譽,可是他們卻從未得到太多物質獎勵。純靠表演,沒有經濟收入,如何維持盤鼓的生存,這些年,丁建華想了很多辦法。孫莊村不僅有盤鼓隊,還有舞龍舞獅、二鬼摔跤、武術等民俗表演隊伍,隊員都是村里地地道道的村民,樸實忠厚。他們一人多能,既要敲盤鼓,又要表演武術,盤鼓隊全靠他們表演賺的錢來補貼,要不然,盤鼓隊的生存就更加舉步維艱。
雖然如此,講起這次去北京表演的經歷,丁建華似乎有著道不盡的心酸。原來,臨近去北京時,隊員的服裝還沒有著落。現在做一全套表演服裝要好幾百元,一支隊伍幾十個人,算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無奈之下,劉震和丁建華只好去向別的演出隊借服裝。幾經周折,服裝借來了,也統一漂亮,可是隊員中還有幾個十幾歲的孩子,穿上成年人的褲子,就會長出一大截,這可怎么辦?劉震和丁建華就在火車上讓他們一個個試穿,哪個地方寬大了便用針線縫進去些。改好后的服裝勉強湊合能穿,可是表演卻不能湊合,隊員們興致高昂,表演時更是表現出色,受到了眾多評委好評。
墻里開花墻外香。在開封,孫莊村盤鼓并沒有敲出多大的名氣。可是,孫莊村盤鼓隊多次代表開封盤鼓參加全國各類比賽,雄厚的實力讓省內外的公園和表演公司紛紛想招致麾下,外地來請孫莊村盤鼓隊去表演的人越來越多。丁建華說,盤鼓隊想維持下去,就得給隊員找生路,實在不行,他們也準備長期到外地演出了。但是,不論什么時候,當需要他們代表開封、代表河南參加盤鼓比賽和演出時,即便沒有任何報酬,他們也義不容辭。
女鼓手撐起開封盤鼓半邊天
中國自古就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典故。在開封,更有楊門女將這樣的巾幗英雄。誰說女子不如男。當前,在開封盤鼓隊里,男鼓手越來越少,在開封盤鼓發展走進低潮時,開封的女子盤鼓隊撐起了開封盤鼓的半邊天。
2012年11月,由19名女鼓手組成的開封女子盤鼓隊參加了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原風——河南文化周”。 在表演地的露天廣場上,震撼人心的開封盤鼓,敲出了開封氣魄,她們絲毫不輸給男子盤鼓隊的精彩表演贏得了群眾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實際上,這已不是開封女子盤鼓隊第一次為開封爭光了。李景洲說,王周莊女子盤鼓隊是開封第一支女子盤鼓隊,早在1992年春節,她們就去北京為文化部舉行的頒獎會表演,當時就引起全場轟動,震耳欲聾的掌聲、歡呼聲不絕于耳。他的女兒就是其中一員,即便是此時提起來,李景洲也顯得十分自豪。
丁建華說,孫莊村除了一支男子盤鼓隊,其余3支都是女子盤鼓隊。和男鼓手一樣,這些女鼓手絲毫不遜色,她們同樣能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各種精彩表演更令人瞠目結舌。
2013年元宵節,龍亭區的“鼓舞龍亭”盤鼓隊大賽吸引了眾多盤鼓隊參賽。可是,參賽的隊伍除了柳園口鄉的小馬圈村有4名男鼓手,其余的隊伍都是清一色的娘子軍。
其實,人們不難發現,在幾年前,在開業盛典、婚慶現場等場合,男子盤鼓隊已難覓蹤影,大家見到的多半是一身戎裝、英姿颯爽的女子在敲盤鼓,氣勢絲毫不輸給男人。4月13日,我市一支較有影響力的大型女子盤鼓隊領隊和編導賈虹說,2002年時,她們這支女子盤鼓隊僅有10來個人,發展到今天,隊伍已壯大到70多個人。現在,有軍樂隊競爭,即便是在旺季,她們能夠接到一些商業演出,但一場演出下來,每個隊員僅能分到幾十元錢,收入甚微,很多人都萌生退意,淡季收入就更少,隊伍維持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開封女子盤鼓撐起了開封盤鼓的半邊天,可是開封盤鼓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就不能對男子盤鼓的生存狀態視而不見。
開封盤鼓有一個人還在“戰斗”
說起開封盤鼓的發展,有一個人卻是不得不提的,他就是市盤鼓協會秘書長、開封盤鼓代表性傳承人劉震。就連劉震自己也記不清他帶著開封盤鼓隊出征過多少次大賽、取得過多少榮譽。現在看來,幾十年光陰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
多少年來,劉震騎著自行車走遍了開封的大街小巷,找尋盤鼓隊的老會首,通過苦磨精研、反復錘煉,在保持古樸的盤鼓技藝基礎上,又將大量科研整理的自北宋以來的優美粗獷的舞姿和陣勢進行編排,讓開封盤鼓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4月9日,劉震拿出自己收集和整理的開封盤鼓的資料細細為記者講解。一尺多高的資料并不是全部,劉震說,資料實在太多了,就選了其中一些,很多東西都是印刻在他的腦海中,不用資料也能講出來。好漢不提當年勇,劉震很少講述過去的光榮歷史,因為他正深深地為開封盤鼓的現在和未來擔憂。
說起開封盤鼓的現狀,劉震比常人有更多的感慨和無奈。他說,現在回想起來,香港回歸、昆明世博會、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大慶,開封盤鼓以黃河般的氣魄敲出了中原兒女的威風,震耳欲聾的鼓聲蕩漾在空中,久久回響在人們耳邊,好像是做夢一般。盡管開封盤鼓曾獨占鰲頭,但現在的發展狀況確實該好好思量。
開封盤鼓舞是一種群體美,表現了黃河漢子的剛烈尚武、好勇輕死的慷慨之氣,凝聚著北方人民剛強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開封盤鼓本就是一種屬于男人的藝術,只有男人的陽剛之氣才能敲出盤鼓的壯烈和凝重。從開封盤鼓鼎盛時幾千個男人敲盤鼓的氣勢,到現在男子盤鼓隊伍銳減,人們不得不開始面對現實,缺少了男人的開封盤鼓,已經從鼎盛跌入了低谷。
當年將開封盤鼓敲出名氣,即便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劉震也總是不遺余力,親自上陣。近年,為了讓開封盤鼓這個民間技藝不丟失,年過六旬的劉震從未停止努力,他一次次做出開封盤鼓詳細的發展規劃,希望能夠組建一只開封盤鼓示范隊伍,培養一批盤鼓精英,把他畢生的經驗和技藝都傳授給他們。為了開封盤鼓重振雄風,劉震從未放棄努力。
挖掘品牌價值期待開封盤鼓再續輝煌
黃河以她博大的胸懷,孕育了聞名世界的黃河文化。而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沿岸兒女又創造了五光十色的民間藝術,它們猶如一串耀眼奪目的明珠。開封盤鼓就是這串明珠中最燦爛的一顆寶石。然而,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此時,這顆無人擦拭的寶石,光芒已有些黯淡。
面對開封盤鼓發展的逆境,很多人都在思考,都在擔憂,只是不知該從哪里做起。4月10日,市文廣新局副局長葛艷麗說,文藝人做文藝是把好手,可是將文藝變成經濟,多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開封盤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開封民俗藝術的一個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品牌價值不可估量。如何將民間藝術變成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效益,這其中的方式、方法需要我們為開封盤鼓量身定做。
開封盤鼓要想重振雄風就要以市場化運作促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當下,開拓經營思路,提升市場競爭力是必須要做的工作。開封盤鼓具有良好的人才和技藝資源,把它經營成一個特色文化產業,條件是具備的。與其他地方的鼓舞相比,開封盤鼓的市場競爭力依然十分強勁,只是缺乏熟知市場化運作的團體和人才。有了市場,深度挖掘開封盤鼓的文化內涵,拓展市場空間就顯得更加重要。找準開封盤鼓的文化定位,拓寬開封盤鼓的適應性,使敲鼓不再是單純的藝術、表演,比如開個盤鼓生產廠、辦個盤鼓學校等,利用開封盤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行多元化發展,多做嘗試也未嘗不可。
開封盤鼓是祖輩留給后人的文化瑰寶,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開封盤鼓面臨發展困境,我們不能讓它抱著榮譽睡大覺,而應該積極為它尋找新的發展機遇,重振開封盤鼓雄風,再續開封盤鼓輝煌,讓它在開封這片土地上發展、壯大,因為開封人離不開盤鼓,古都開封需要盤鼓。
記者手記
在采訪開封盤鼓的幾天中,我多次走進鄉村,一直盼著能夠聽到開封盤鼓那震天撼地的鼓聲。可是,幾位老會首告訴我,現在想在村里聽到鼓聲,難了,隊員們不好組織了。他們擔心開封盤鼓在他們這一代失傳,心焦啊!
敲鼓不能養家糊口,有家有口的男人都改行了。這樣做本也無可厚非。只是想來,是不是他們對開封盤鼓的未來失去了信心?
什么事情有高潮就會有低谷。現在開封盤鼓發展得不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這種情況熟視無睹,沒有行動。開封盤鼓代表著開封人的精氣神兒,開封盤鼓咋能偃旗息鼓?(原標題:開封盤鼓如何才能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