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勘測表明,該道路位于運糧河南岸,園區大門的西北側約100米處,路面開口0.3米至1.6米不等(距地表深度),東西寬約16米,南北長約70米,呈南北向。此路共疊壓6層,從上至下,其時代分別為建國初期、民國時期、清代晚期、清代中后期、清代中早期、明末清初時期。
目前,當地文物部門已經對古道進行了試掘。記者從試掘的情況看,其初步結論應該是,建國初期和民國時期的道路主道絕大部分與明清時期的路基重疊,由此可見,明清時期乃至清后期的朱仙鎮之規模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發現的古道遺跡,不僅時代跨度大,路面也保存較好,這在開封縣考古歷史上極其罕見。特別是依照史料記載,可證實從上至下第5層道路為清代朱仙鎮鼎盛時期的官道,意義尤為重大。開封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陳文斐說,這一考古發現,對確定明清時期開封至漢口官道的具體位置、走向以及對研究朱仙鎮鼎盛時期古鎮的建設和商業的繁榮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多地了解朱仙鎮明清時期的歷史信息以及漢口和朱仙鎮兩個商業古鎮之間的關系等。
此外,這一考古發現,還為進一步確定朱仙鎮大板橋(朱仙鎮第一座橋)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也為尋找清代雍正十一年和乾隆初期清政府在朱仙鎮設置的“清軍同知”、“鹽撲同知”、“千總同知”等機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等。
陳文斐說,這一考古發現,對進一步研究明清時期朱仙鎮與河北、陜西、山西等地區的經貿往來,對進一步研究梳理朱仙鎮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原標題:河南開封發現一處6層疊壓古道 時代從建國至明末)
(焦宇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