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再談夷門氏帝都問題

2013/10/31 17:06:01 點擊數: 【字體:

再談夷門氏帝都問題

倉頡墓遠景

再談夷門氏帝都問題

倉頡造字臺(列仙臺)遺址

再談夷門氏帝都問題

倉頡墓東北角被村民破壞狀況

夷門氏建都時間早于黃帝軒轅氏政權

20世紀末期,我國遠古史研究學者結合多學科領域考古情況對遠古史進行了論證,將其大致分為四個時代,即:原始初民時代、氏族聯盟時代、王族分封時代和諸侯爭霸時代。其中氏族聯盟時代起自公元前7724年的伏羲女媧時期,止于公元前2071年帝舜有虞氏時期。史皇倉頡氏的先祖是燧人氏的支脈,公元前4637年前曾經主要活動在渭水流域,之后開始向中原地區遷徙,公元前4637年至前4528年曾在中原開封一帶稱帝建都。

公元前4609年,姬姓黃夷氏部族集團大酋長姬邦卉執政后,立誓要吞并天下,并先后征服了倉頡氏、蚩尤氏、少昊氏、神農氏等部落集團,由于生病去世沒來得及稱帝,故墓地稱“黃陵”而非“黃帝陵”,是軒轅氏政權的奠基人。他的兒子姬芒即位后正式稱帝,建立了黃帝軒轅氏政權。

考慮到清代徐道在《歷代神仙演義》中將其稱為“帝”以及民間的稱呼習慣,我們也泛稱其為黃帝。至于“夷門”氏與“黃夷”氏之間有什么關聯,我們不得而知。從時間上來看,倉頡五世帝就是在黃夷氏部族大酋長姬邦卉執政時期被徹底降服的,他們雖未同生但卻共死于6600余年前中國氏族聯盟時代的開封一帶。

孔子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兩位巨人,其“萬世一系”的封建大一統思想對中國遠古文明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由于受歷史條件制約,他們在史書中對遠古文明歷史進行了無情刪削,將約萬年的中國文明史改造成了僅僅是“五帝一族”的黃帝天下,給中國歷史造成了一些誤傳。

因此,我們在《“夷門”,被遺忘的六千年前帝都》一文中,引用了我國遠古史研究學者新近認定的中國遠古歷史時間表述,不僅對倉頡氏諸帝在開封稱帝建都歷史和黃夷氏大酋長姬邦卉在開封征戰去世的歷史作了時間上的定位,也用事實打破了過去對開封建都歷史起點的既定認同,將開封建都的人文發展史向前推進了四千年左右。

認可夷門為帝都的基本依據

倉頡氏族稱帝建都問題早已為國內史學界所公認,只是在具體地點上有不同爭議。究其原因,有歷史資料不足無法認定方面的因素,也有各地爭奪人文資源方面的因素,這里就不一一而論。

判斷古代帝都在一個地方存在與否大致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氏族帝行政、居住之地;二是祖廟所在地,有祭天的標志物。兩者缺一不可。無祖廟的帝居之地一般被稱為暫時的、非正式的“行都”。祭天要有專門的祭祀地泰壇,泰壇是用土專門建筑成的圓形丘壇。所以過去稱帝都為“丘”,就是用祭祀圓形丘壇俗稱帝都的意思。“祭壇”中的“祭”字,是祀的禮儀;“壇”字是用土筑成的臺子,也是專門用作祭祀的場所。祭祀是一個氏族集團的大事,祭壇是討論和決定氏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重大事務的地方。

倉頡帝曾行政、居住于夷門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歷史記載來看,倉頡五世帝時期就已經有了祭祀歷代先祖升仙的“造字臺”,也應該就是列位倉帝的升仙臺,或倉頡廟前的“祭壇”。2005年,我市在倉頡造字臺南的劉莊村一位村民宅院中,發現散落民間多年的千年古碑一通。它高約一米,寬約半米。由于年代久遠,風化嚴重,多數字跡都模糊不清,只有“古”、“造”、“字”三個字可以識別。據了解,全國極少有開封這種倉頡墓、造字臺遺址和石碑遺存同時出現于一處的情況。它印證了夷門帝都的歷史真實性,所獨有的文化意義和文物價值不可估量。

按照這兩個條件,我們認為倉頡稱帝建都于開封夷門是可信的。

倉帝升仙“化去”和“空棺”下葬確有可能

現在一些人對倉頡“化去”和“葬空棺”不易理解,認為沒有尸骨作證,就不能認定倉頡墓在開封存在。其實,這種情況歷史上多有傳說,如:黃帝死后葬于橋山,“山崩棺空,尸首無存”。再如姜子牙(呂尚)“壽二百而化,葬之無尸,唯有《玉韜》六篇在棺中”。可是,現在橋山不一樣被國內外華人認可為黃帝陵嗎?

古人講究修道成仙,方法之一就是食用神果仙花,金丹妙藥和神泉。丹砂和泉水均含有礦物質。丹藥是一種以礦物質為主的合成藥物,有人將丹藥說得玄妙而可怕,其實從古至今丹藥臨床應用效果非凡,應發展繼承。據說先人們煉丹砂和硝石,服之身輕,而毛發盡赤。開封有神泉,據宋代《太平環宇記》記載:“寒泉陂,在縣(今開封)西十六里。《詩》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其水冬夏常冷,因曰寒泉。”古代開封處于“丹水”之地,西有“寒泉”,夷山東有“開寶洞”,具備修道的自然條件。倉頡無疾而逝化去,其實就是升仙了。

傳說黃帝成龍升仙的方法是:將遺體安置于龍(一說為大蛇)身上,配上赤色的牲畜與玉器等祭品,進行燔燎,也就是用木柴燒,這便是天祭或火葬。據西漢時期編撰的中國古代典章制度書籍《禮記祭法》記載:“燔柴于泰壇,謂祭天。燔柴祭天即燎祭。”泰壇,就是祭天之壇。燔燎的目的在于將尸體和赤色的祭品放在木柴上燃燒成灰,使紫色的煙氣上升到天空中,就意味著成仙了。

黃帝升仙的方法也許正是炎黃時期追求“修道”之帝安葬的做法,而倉頡“化去”率先做出了“天祭”或“火葬”的榜樣,后來的黃帝升仙僅僅是仿效而已。倉頡因為燔祭,尸體已化作紫煙升天成仙,棺材里自然就不會還有尸骨存在了。

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不能完全作為倉頡墓中遺骨不存在的依據。客觀地講,無論棺材里有沒有倉頡帝的遺骨,倉頡氏族帝都在古代開封夷門存在與否仍然要以歷史事實為依據。

“倉垣”最符合史料記載的夷門帝都所在地理位置

史料對倉垣城有多處記載。從字義上理解,“倉垣”具有“倉頡帝都已成為殘垣斷壁”的意思,表達了后人對倉頡帝都敗落的追憶。

據清末民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水經注疏》中記載:“濟水又東逕封丘縣南,又東逕大梁城北,又東,逕倉垣城,又東,逕小黃縣之故城北。”并說倉垣城“在縣東北二十里,在今祥符縣(今開封市)東北。《方輿紀要》與陳留西南之石倉城混為一城,非也。”古濟水被今黃河占道,大致就是黃河所在的位置。倉垣城北臨濟水。南北朝時期的顧野王在《輿地志》有這樣的記載:“倉垣城,南臨汴水,西北有倉頡墳,城有列仙臺。”“城”應指倉垣城,“列仙臺”應指列位倉帝升天成仙的造字臺。

從地理位置和歷史遺存來看,有五個重要因素值得在判定倉垣城時作參考:一是北部靠近濟水;二是方位在“縣”(今開封市)東北方向,而不是正東方向;三是距離“縣”有二十里處,而不是四十余里處;四是“城有列仙臺”即“造字臺”;五是位置在“大梁城”之東北、“小黃縣(今開封縣杜良北小黃鋪)”之西,且不是“石倉城”。只有符合這些重要條件才能被認可為倉垣(王)城,夷門一帶恰恰比周邊的其他古城更符合這些條件,我們據此認為劉莊一帶的夷門帝都就是先前的倉垣城。

對保護倉頡墓和造字臺的幾點看法

有歷史記載和文物遺存來證實的六千年前帝都,在國內并不多見,無論其歷史文化價值或是文物考古價值都意義重大。就是這樣意義重大的人文遺址卻幾度遭到了嚴重破壞,有三件事可以說明:

一是過去造字臺有石牌坊、倉頡廟。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河南知府朱之瑤主持建造文廟時倉頡廟被拆,今開封市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結果導致現在造字臺一帶除去果樹和一個后修的天主教堂之外什么都沒有了。不過這是往事,已追悔莫及。

二是1992年修建國道310高速公路時,在造字臺(今為天主教堂)南側挖土,機械鏟從地下五米多深處挖出一口大鐵鐘和一個石貢桌,遺憾的是這些倉王廟的歷史遺物均被鏟碎。這是現在的事,很不應該。

三是2010年元旦前后,村民在倉頡墓上取土,已將墓東北一角挖去,留下一個很大的缺口(見圖片)。陪同尋蹤的一行人對這種“挖祖墳”行為無不予以強烈譴責。這是今天的“時事新聞”,令人痛心。

倉頡不僅為中華文字、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作出了杰出貢獻,也為世界文明作出了極大貢獻。倉頡故都是開封人文歷史最早的發源地,是開封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資源依托。倉頡屬于開封、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假如我們連自己的“文字始祖”之地都不能好好地善待,必將留下罵名,建設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的愿望豈不成了一句笑談。這也是我們受同行人之托,再次發表本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汴梁晚報(2010-04-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