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烹調之圣伊尹說

2013/10/31 17:19:49 點擊數: 【字體:

伊尹,夏末商初人,出生于今杞縣葛崗鎮西空桑村,曾輔佐商湯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為中國歷史上的賢相,奉祀為“商元圣”,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杰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

 


烹調之圣伊尹說

伊尹像

烹調之圣伊尹說

記載伊尹事跡的書籍

    伊尹名尹,一說名摯,夏末商初人。伊尹曾輔佐商湯王滅掉了夏朝,又幫助商湯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從而名揚天下。他一生輔弼商朝五代帝王,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后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圣”、“烹飪始祖”和“廚圣”。

    伊尹出生地——

    杞縣葛崗鎮西空桑村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陳留縣志·山川》(卷九)載:“伊水,在陳留東北二十里,環繞伊尹故里。”《河南通志·山川》(卷之七·山川上·開封府)載:“伊水,在陳留東北二十里,環繞伊尹故里。”

    南宋人范成大在《攬轡錄》(《河南通志》卷八十拾遺附)中記載“……丙寅過雍邱縣(今河南開封杞縣)空桑,世傳伊尹生于此,一里過伊尹墓,道左磚堠石刻云湯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燀在《北轅錄》(《杞縣志》卷之三乾隆五十三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周璣撰)中記載:“八日至雍邱縣……行二十里過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許伊尹墓。”

    《河南通志·古跡·開封府》(卷之五十一)載:“空桑城,在陳留縣南十五里。《世紀》云:伊尹生于空桑。”《杞縣志·地理志》(卷之三)載:“空桑城……在雍邱縣(今河南開封杞縣)西二十里。”

    《杞縣志·重修伊尹廟碑》(卷之二十一《藝文志》)載:“開封屬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世紀》曰:‘伊尹降生于空桑,即其地也……舊嘗有伊尹廟,考之建于商、周時。邑人水旱、癆疫無不禱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車駕幸其廟,親灑寰輪,刻序銘于石。”

    開封杞縣西空桑村現存有“宋真宗御制碑”一通,碑額為浮雕“二龍戲珠”圖,下面是“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廟碑贊”12個字體剛鍵秀麗的隸書字。碑文內容《杞縣志》及《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均全錄。另有數塊殘碑,一是記載明弘治九年杞縣知縣徐鐘重修伊尹廟時部分捐款人姓名及錢數的殘碑,一是清乾隆八年河南巡撫雅爾圖奉敕修伊尹廟時《商元圣伊尹廟碑記》,還有幾塊碑刻字跡漫漶,難以識別。據空桑村村民講,伊尹廟原有一座大殿,無風雨時,能在其中聽到風雨之聲。伊尹廟于“文革”拆除,現在的廟是村民集資新建起來的。

    伊尹后人主要居住地——

    開封縣八里灣鎮伊寨村

    伊寨村又名伊尹村,村中現居住400多人,均為伊姓,已按續143代。據村民講,他們原居住在伊莊村(現開封縣羅王鄉),伊莊村已無伊姓,因為伊姓都搬到伊寨村居住了。村東一里處是伊思禮葬處。墓前有清嘉慶九年伊六壁后立之碑,刻有“伊氏莘野世系表”。該村距被伊氏后人稱為故里的伊莊約4公里許,伊莊周圍被伊水環抱(現稱圈章河),此地距陳留有莘國(即今莘口)17公里,距杞縣空桑村15公里。

    伊寨村現存有“伊氏祖塋”、“伊尹畫像”、“伊尹廟圖”、《河南杞縣伊氏家譜》等遺跡。據伊氏族人講,在清康熙年間,伊尹后裔伊廣雨曾身背伊尹畫像到開封府要求資助,被封為“鐵榜秀才”。此稱號可世代相襲,哪怕不識字,只要是長門長孫,就可當鐵榜秀才。在伊思禮的墓碑上亦有“□得祭田兩頃四十余畝復”的文字。清嘉慶九年,伊尹后裔伊六壁續修《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家譜》有正本與手抄本兩冊,正本邊角殘缺,與手抄本對照,文字尚能補齊。譜中從伊尹起記134代325人,并收有伊尹畫像。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孔子七十三代孫衍圣公孔慶镕、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伊氏一百二十代孫伊思禮、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伊氏一百三十三代孫伊六壁的序文三篇,宋真宗御制碑文及歷代文人詩贊十篇;明清增修、重修伊尹空桑廟的記載三條,及空桑、陳留、商丘、偃師、內黃伊氏祠堂的記載。

    從伊氏家譜的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后人從漢昭烈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時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著意于譜牒,明第一百二十代伊思禮增修成譜,伊六壁于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又續修,距今200余年。伊思禮在家譜序中說:“我伊氏家譜自商、周、秦、漢以至于今有背井離鄉,流寓外省者不能遍載。又有遷居他鄉越數代而復故土者。”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車駕幸杞縣空桑伊尹廟,并勒石紀盛。碑文《家譜》有記載。其文曰:

    宋真宗御制碑贊

    始就于桀,以勸人臣之忠;后歸于湯,以濟天下之難。咸有一德,敷祐萬方。大節昭明,嗣王服其訓;余慶不墜,令子承其家。舊禮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駐蹕,永用懷賢,聊復刻銘,庶幾旌善。贊曰:成湯之仁,溥率來賓,阿衡之忠,天輔成功。民難既平,嘉謨賓貞,五室不衰,大訓可知。蘋蘩之祭,傳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

    《家譜》對伊尹的記載較為詳細,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一代元圣名尹又名摯,夏后皋八歲庚辰四月初八日生于空桑,夏后癸三十七歲己卯耕于有莘,湯使人以幣聘之,三反而后從。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擊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適夏以觀桀之政,及入夏,知桀之不可為也。復歸于亳,相湯,湯崩傳至太宗太甲。元祀戊申,伊尹作伊訓,冬十有二月,伊尹詞告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百官總已,以聽冢宰。伊尹乃名,明言列祖之成德,以訓于王。太甲不能用,二祀己酉,因即湯之墓營桐室以訓太甲,使居憂焉。太甲悔過,終喪三年。三祀冬十有二月朔,遂冕服奉嗣王歸于亳,作太甲三篇,以申戒之,于是尊之曰阿衡。及其老,作咸有一德,以政歸太甲。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卒,年百三十歲,大霧三日,沃丁祀以太牢,親臨喪以報大德,葬于亳。”

    《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從夏末至清,歷三千四百多年,且中無缺失,實在是個奇跡。它對于伊尹研究,對于中國歷史的研究,對于族譜學、人類學、姓氏學皆有莫大意義。

    伊尹在烹飪界的地位和貢獻——

    “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

    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伊尹先是當過奴隸的,幼年的時候寄養于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后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并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說湯以至味,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影響較大。以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伊尹煎熬”(枚乘《七發》),“伊公調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負鼎”(《史記》),“伊尹善割烹”(《漢書》)等。《鹖冠子·世兵篇》還有“伊尹酒保”的記載,表明伊尹曾在餐館干過。

    伊尹建樹卓著,烹飪理論與實踐較全面。記載伊尹烹飪實踐的倒不多,只有說他去見商湯時烹調了一份鵠鳥之羹(天鵝羹)很受青睞。但從《呂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說湯以至味那些話來看,他的烹飪理論水平絕對是一流的。雖然他是借烹飪之事而言治國之道,但若無對烹飪理論的研究和烹飪實踐的體會,是不可能說得那么在行、那么精辟的。

    中國著名烹飪理論學者熊四智先生在《當立伊尹為廚壇始祖》一文中說:

    伊尹說,烹調美味,首先要認識原料的自然性質:“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

    伊尹說,美味的烹調:“凡味之本,水最為始。”

    伊尹說,烹飪的用火要適度,不得違背用火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伊尹說,調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別用心去掌握體會:“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

    伊尹說,烹飪的全過程集中于鼎中的變化,而鼎中的變化更是精妙而細微,語言難以表達,心中有數也更應悉心去領悟:“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

    伊尹說,經過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之品,應該達到這樣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與此同時,伊尹又為商湯講了當時可以制作美味的各種名特產品。

    在我國幾千年烹飪技術發展長河中,曾經出現了許多的技藝高超的名人,如帝堯時代傳說中的彭鏗、周代的太公呂望,春秋時代的易牙等。這些人都各有專長,而且在烹飪技術的發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伊尹在烹調技術及其烹飪理論等方面均遠遠勝于他們。“古人之精通一事者,亦或謂之圣”。因而伊尹便成為中國烹飪之圣。如今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中國烹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為中國的“廚圣”、“烹調之圣”。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汴梁晚報(2010-03-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