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祥符縣文廟
文廟即孔廟,是古代中國尊儒崇文之所,亦為祀圣賢、習禮儀、講經籍、議文事之地。在中國有些傳統和歷史的大城鎮都建有文廟,它們大多建在當地官府的生旺方(東方、東南方)鬧市中,沒有其他廟宇整日繚繞的香火、祈禱膜拜的縈縈人聲,卻彌漫著一種高貴的文化氣息。文廟在歷史上不僅是祭祀孔子和弘揚儒學的地方,自古以來“廟學合一”,也是一個官辦教育場所和地方科舉考試的場所。古代學子們在文廟中攻讀至圣先師的至理名言,學習鄉賢名宦榜樣,不僅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而且使儒家學說在鞏固封建統治、促進民族團結、確保國家統一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由此可見,文廟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明清年代,開封城內曾建文廟兩座,一座是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修建的府文廟,位于現開封市區文廟街,現僅剩下了欞星門和康熙御碑。另一座是祥符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光緒祥符縣志》載,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知縣張淑載捐修祥符縣文廟大成殿五楹,東西廊廡各五楹,戟門、欞星門各三楹,外賢關、圣域坊兩座,忠義孝悌祠各三楹,大門儀門各三楹,明倫堂五楹,東西齋房各五楹。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巡撫李鶴年復修,重建彝倫堂、東西齋房,改建了崇圣祠、大成殿、東西兩廡、齋宿所、欞星門及左右門樓,增建了名宦、鄉賢二祠。由此可見,當時祥符縣文廟的規模宏大壯觀。清代開封是河南的省會,祥符縣作為附廓縣,治所即設于開封城內,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故政治地位較一般屬縣為高。祥符縣文廟除承擔著春秋仲丁二祭的責任,孔子誕辰更要舉行大祭,不僅設有學堂,而且是地方科舉考試的場所。據《光緒祥符縣志》中縣學宮圖的描繪,祥符縣文廟沒有正門,正門位置是一道照壁,東西兩邊圍墻上設有側門。按照文廟的習俗講,一個地方出了狀元,當地文廟才打開正門。不出狀元,就永遠不開正門。起初是顯示狀元的尊貴,后來也變成文廟激勵學子勤奮向上的一種手段。相傳每個來文廟求學的讀書人,都首先要經過文廟前的泮池,學子們也把泮池稱為“學海”,勉勵自己苦讀。秀才們在此學習,經過選拔后參加更高一級的科舉考試。若中了舉人,則搭一燈籠橋,由橋上走過,取“登龍門”諧音之意。
1948年開封解放時,祥符縣文廟基本保存完好。后來工廠建在了那里,舊殿房年久失修,加上工廠生產的需要,原有殿房逐步被拆除改建。現僅存的主體大成殿是豫東地區現存最大的一座古文廟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旅游價值。但由于祥符縣文廟大成殿坐落在宏學街1號的開封量具刃具公司院內,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修繕,已岌岌可危,現狀令人堪憂。
開封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文物遺存豐富的城市,無論從文化傳承還是旅游開發的角度,都應該對文廟進行保護和修繕,更應該讓其成為弘揚儒學的平臺,發揮其咨政育人、傳承文明、普及知識、豐富生活的作用,這與今天政府強調的構建和諧社會本意是相輔相成的,也是開封市盛田置業有限公司收購開封量具刃具公司并修繕祥符縣文廟大成殿的初衷。
一個歷史文化遺存是連同其環境一同存在的,保護不僅是保護其本身,還要對周圍的環境加以改造,盡可能在現有的條件下營造與文廟相適應的環境。城市需要發展,文廟需要保護。全面修繕祥符縣文廟項目,對于提升開封市知名度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在保護的基礎上發揮它在現代生活中獨特的價值與作用,成為現在都市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人文景觀,與城市更新相匹配,能夠更好地傳承歷史,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使其成為現在都市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做好對文廟大成殿的保護和利用,開封市盛田置業有限公司對開封量具刃具公司可開發地塊和文廟保護區(約18畝)進行了整體規劃,出資近500萬元,將含文物保護用地在內約7畝土地用于建設配殿、廣場、景觀道路等設施(包括復建一座寬約10米的牌樓、修筑一條8米寬約150米長的景觀道路、一座300平方米左右的多功能配殿、一個碑廊和一個2900平方米左右的廣場)。周邊建成仿古庭院式多層住宅。小區的建設風格及小區公共配套設施、綠化等都以祥符縣文廟大成殿為核心,同時恢復文廟應有的部分功能,比如開設國學講堂、舉辦文化展覽、學術交流和傳統儀式等。這不僅讓新舊事物和環境相依相襯、和諧共生,而且對今后開封市舊城區改造也是有益的嘗試。
傳統文化要素的展現
和歷史文化符號的傳承
一、街巷·傳統
由于小區內有古代文廟,所以要保護好古建筑,就要借鑒傳統,遵循傳統的特色,營造與古建筑相適應的環境氛圍。街巷是開封最具地方特色的特征之一,設計中采用街巷作為小區主景觀,街巷兩側采用具有與傳統類似的比例、尺度的建筑,組成具有連續的傳統風格界面的街景,街的盡端豁然開朗的古大殿,形成濃郁的傳統空間序列。而古建筑既是這組空間序列的高潮,又是整個空間的重心,更是整個社區的中心。在傳統的氛圍中既使古建筑得到保護,又使新的社區增加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二、庭院·圍合
開封民居在傳統上是以一座座圍合的住宅庭院連續而成。借鑒傳統,結合現代生活要求,將開敞、分散的住宅有機地組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庭院空間,梅、蘭、榴、桂、竹點綴其間,入口采用垂花門樣式,配以書法楹聯,極富傳統人文特色。
庭院建筑前后錯落、高低相間,空中花園、露臺層層相疊,空間豐富多變,形成一幅多彩、絢麗的畫卷。圍合的庭院既展現了類似傳統的住宅布局,又順應現代生活,使居民更具有歸屬感,便于現代人鄰里的生活與交流,克服都市生活的緊張、壓抑,得到家的寧靜與溫馨。
三、造型·手法
建筑采用開封傳統的宋式風格,體現當地特色。而小區各庭院內住宅部分,因要滿足現代人居住、生活的需要,宋式風格要簡約,體現宋韻即可,使宋風與宋韻相結合,同時與現存古建筑的清式風格形成一定的對比,更好地突出古建筑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新建建筑色彩宜簡不宜繁,以灰、楠木色為主,僅在庭院入口垂花門處施以彩畫加以點綴,繁簡結合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古建筑按制式修復后,既與住宅對比強烈,又主次分明、和諧統一。
現代小區規劃
與古建筑的和諧共生
隨著人類歷史文明的不斷向前發展,當人類進入21世紀,進入一個互聯網信息已高度發達的現今社會,人類的生活、工作環境及生活方式與古代人們的生活環境與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目前,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功能要求日益完善和豐富。土地的合理使用和集約用地,是現今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指標。在文廟小區的規劃中,我們既對文廟大成殿修繕和恢復部分功能,同時又對土地的合理使用進行雙向規劃,以達到住宅小區較為合理的容積率。在和園整體規劃中將文廟的修繕利用與現代人的文化生活相融合,使古城開封歷史文化方面的傳承和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達到和諧共生的目的。
在小區建設規劃方面結合小區獨特的地形,因地制宜,采用封閉→半開敞→封閉→開敞的空間組合。入口處封閉,使小區遠離都市的喧鬧與嘈雜,因地下古城墻加以保護,此部分做成半開敞的綠化空間,再進入具有一定傳統意味的街巷,終點是豁然開朗、空間急劇擴大的廣場及古建筑。空間的對比及收與放,極大地調動人的心理活動,取得期待與震撼的空間藝術效果。如此設計手法使空間秩列上產生先抑→再揚→復抑→高潮的主題,序列清晰、明朗、引人入勝,飽含獨具特色的美學效果。古建筑與新建社區通過空間、秩序有機地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互借鑒、相互補充、交相呼應、和諧共存,達到改造與保護完美的融合,相互配合、合理利用,取得彼此最大的經濟、文化價值。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小區未來的場景:當清晨一縷陽光透過樹陰,灑在青石路上,瑯瑯的讀書聲從遠處飄來,循著聲音,緩步來到文廟大成殿前,老人們在打太極拳,青年人在健身,孩子們在讀書。古今交融,生機勃勃。夕陽的余暉布滿天空,古建筑大殿前,在欄榭、松柏間兒童在嬉戲玩耍,老人們安靜地坐在一旁守望。遠離都市的喧鬧,回歸生活的本質,質樸而其樂融融,自然而溫馨祥和,這不僅是一幅美麗的畫卷,而且還將成為一張代表開封古城新貌形象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