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清明時節與城隍文化

2013/11/9 10:54:23 點擊數: 【字體:

    古人把清明節前后當做城隍老爺騎馬、坐轎首次出巡的日子。這種文化活動源遠流長,開封舉辦的清明街游就是這一古老風俗的延續。

    說起“城隍”,一般認為起源于上古時期的原始先民對水(隍)庸(城)的崇拜和祭祀。“城隍”之“城”,是指挖土筑的高墻,或稱“城臺”;“城隍”之“隍”,是指沒有水的護城壕。上古時期的原始先民造城居住,一般選擇在高大的丘臺之上,或在居住地修建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目的是為了保護城邑居民的安全。

    原始先民把天上的神仙、世間的人靈和地獄的鬼魅作為天、地、人合一和主觀世界的一個整體對待,不僅信奉鬼神,甚至還將鬼神與人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聯系在一起。“城”和“隍”就是因此而被人性化,進而被敬奉為城邑保護神的。后來,中國本土產生的道教也把“城隍”納入自己的神仙體系之中,認為城隍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的神仙,并統領冥間地獄的鬼魂。“豐都鬼城”的地獄文化,就是由上古時期華夏先民鬼神文化演變形成,并將其由三皇五帝“中央之國”的“天地之中”傳播到了長江沿岸以及所有信奉鬼神文化的地方。

    一、古代城隍文化形成

    古代城隍文化形成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原始崇拜階段。城隍文化起源于上古時期原始社會中的土地崇拜,是祭祀桑臺、社稷活動的延續。西漢禮學家戴德《禮記·郊特牲》中記載:“天子大臘八,祭坊與水庸。”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注解:“水庸,溝也。”其中“水庸”就是城隍,因為水為城池,庸與墉同,墉即城墻。早在周代,自秋分收獲之后一直到除夕,人們都要臘祭八神。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冬至后三戍(第三個戍日)臘祭八神。”其中“八神”,分別指先嗇、司嗇、農、郵、貓虎、坊、水庸、昆蟲。第七神“水庸”,即城隍神。

    二是人性化階段。大致到三國時期,城隍逐漸被人性化,民間已有城隍祠的存在。目前,已知最早的城隍廟見于公元239年三國吳(赤烏二年)蕪湖城隍廟。明末清初政治家孫承澤在《夢余錄》中研究發現,吳赤烏二年齊慕榮儼、梁武王有祭城隍表文。東晉史學家干寶在《搜神記》中記載:“蔣子文者,廣陵人也……為立廟堂。轉號鐘山為蔣山,今建康東北蔣山是也。自是災厲止息,百姓遂大事之。”其中“廟堂”就是城隍。意思是說,蔣子文去世后顯靈為廣陵土地神,后被人們封為廣陵的城隍。其中“廣陵”、“鐘山”、“蔣山”現在南京。

    三是興盛階段。唐朝的城隍文化深入到了州縣,民間祈雨求晴、祈福卻災,都要祈求城隍。大致在這一時期,道教也將城隍納入了神仙體系之中,信仰城隍的人比較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詩文流傳下來。公元934年(清泰元年),后唐末帝李從珂封城隍為王爵。在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官府能為民做主、體恤民間疾苦,所以,對那些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后,便把他們當做城隍神進行供奉。

    宋代以后,人們多將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等。

   四是城隍文化升華階段。明代初期,朱元璋將城隍文化提升到了國家祀典尊崇的地位,城隍被封為“王、公、侯、伯”四個等級的爵位。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封開封、臨濠、東河、平滌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還重建了各地的城隍廟,其門第、規模、冕旒與當地官署衙門相同,并按級別配制冕旒哀服。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因此,城隍廟之神不與其他諸神一起安置。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家里很窮,母親生他于土地廟里。因此,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1488年至1505年,明孝宗年間,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這表明,祭祀城隍神已演變成祭祀為國為民作出非凡貢獻的雄杰。可見,天上地下的鬼神和世間的雄杰本出自同一文化信仰和傳承。

    由此可知,城邑的形成是城隍神出現的前提。城隍神是從自然物神轉變為人文鬼神的,曾經歷了從好鬼神變成壞鬼神;從為民做貢獻的雄杰神變成為封建統治賣命的“地方官吏”神;從為民眾歡迎、受民祭祀之神蛻變為遭民眾嘲弄和唾罵之鬼的發展過程。這何嘗不是歷代統治者所經歷的成敗興衰過程?

    二、城隍神的權限、祭祀和冊封

    城隍、土地二神都屬于和土有關系的神靈。土地神大致相當于城隍神的神僚,是協助城隍官辦事的僚,僅管理城隍名下相應地面的用途、升值和安全。而城隍神的職能更為寬廣,不僅要護佑人間一方水土的安寧、管理世上官員的善惡之行,還要管理地獄下十殿閻王和陰司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等。因此,城隍神職權比土地神更大,一般不是由民間推選產生的,而是由上一級官府或皇上任命才能上任的肥缺。

    1.城隍的祭拜儀式。

    一年之中祭拜城隍分為三次,這三次又稱作“城隍三次出巡”。屆時,城里的居民要牽著馬,供城隍爺出巡時騎,還要抬著轎,供城隍爺回巡時坐。所以,在城隍廟山門殿里多建有城隍老爺的馬和馬夫、轎和轎夫的塑像。

    一年之中,城隍第一次出巡是在清明節前后,名為“收鬼”;第二次出巡是在七月十五,名為“拷鬼”;第三次出巡是在十月初一或十月十五下元節,名為“放鬼”。開封“十月一在十字街口燒紙、祭祀”的習俗與此有關。此時,各城隍廟、州隍廟、縣隍廟以及道觀內都要舉行以度亡法事為主要內容的隆重儀式。至今在貴州仍有北宋初年傳入、明代已達到繁盛時期的道教宮觀存在。但到后來,道教為了爭取信徒,傳教者轉而為信徒消災弭難、趨福避禍、謀求現世利益,道教和城隍文化日趨世俗化、功利化。

    2.古代雄杰被封為城隍的主要原因。

    在民間故事中,有城隍神“為世間正直之人,功施于民則祀之”的說法。城隍神中,有的是地方的“清官”,正直無私、秉公辦事,能為民消災解難者;有的是有功于國與民的“功臣”,生前曾對地方或國家作出過貢獻,人們不忘他們的功德,奉為神靈者;有的在人間秉公正直,與人們祈求的城隍形象十分相像,被奉為城隍者;有的在世間樂善好施、積德行善,死后受到人們崇敬者;有的生前有奇異功能,造福鄉民,死后被官府充當城隍之職者;還有死后進入陰間的冤鬼,因為本質積德行善,被提升為城隍者。總之,人間萬象在城隍文化中大都能夠得到體現。

    可見,“人之正直,死而為神”仍然是城隍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正是人們把美好理想和愿望寄托于神靈,希望“正直”之人能像生前一樣公正無私、造福于民、伸張正義的心理反應,具有鼓勵人們積極向上、崇尚德行、講求孝道的教化功能。因而,城隍文化成為古代倫理道德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關于城隍分封的等級劃分。

    宋代將祭祀城隍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別由皇帝及府州縣守令主持每年的祭祀活動。明太祖此舉之意在于“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

    道教將城隍由護衛神逐漸變為陰界監察系統,認為城隍神職司是“剪除兇逆,領治亡魂”等。明朝官方將“城隍階級封號”分為四個等級:

    一級京師城隍,掌管都城、王城,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二級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掌管府城,職位正二品;三級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掌管州城,職位正三品;四級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掌管縣城,職位正四品。按照現在的城市級別劃分,國家級的城隍封為王、省市級的城隍封為公、地級市的城隍封為侯、縣級的城隍封為伯,即“王、公、侯、伯”四個等級。明代還重建了各地城隍廟,規格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不同級別城市的市長,并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

    三、城隍廟的建筑和神位安置

    城隍廟的建筑,大多由照墻、外埕(城隍廟正門前的空地)、大門、甬道、儀門、中門、正殿、后殿及兩廂護厝等組成,占地面積最初與所在地署衙門規模相當,后來各有差別。

    城隍廟里的神像與配神一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兩旁分列八大將,有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鐘鼓神以及十殿閻王、十八司等地獄塑像。在等級較高的城隍廟里則有更多的配神,以示城隍爵位的高低差異。

    城隍廟里的匾額,大多與城隍的職能和功德相關,一般掛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還配有“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一類的楹聯。這些匾額與楹聯文化的核心含義都是歌頌城隍爺的功德,勸人棄惡行善。此外,還有石碑、石刻、馬、轎等物品,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南宋趙與時所撰《賓退錄·卷九》記載,北宋時期東京開封的城隍廟亦稱靈護廟,廟中的城隍神先被封為廣公,后被封為佑圣王,顯示著京都城隍不凡的級別,也表明開封城隍在明代之前便有了爵位。這一時期,在皇城內的西北角還有另一座城隍廟。據明代李濂撰寫的《汴京遺跡志·卷十一》記述,明代開封城的城隍廟位于新昌坊,由元代河南路兵馬都總管劉福建造,城隍的封號為承天鑒國司民顯圣王,級別甚高。

    據開封民間文學專家陳雨門老先生在《汴梁風土摭陳》一文中介紹,原位于開封西門大街的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就是開封城隍廟的舊址。清末民初,開封城隍廟每年仍舉行祭祀活動。由于河南府、開封縣均在開封城內,所以當年府城隍、縣城隍均在一個大門之內,東院為上,祀府城隍;西院為下,祀縣城隍。當時開封城隍神“出巡”仍然遵循明代的風俗,一年之中出巡三次,府城隍出西門、縣城隍出曹門。由于兩者級別不同,祭祀活動的規格、主持官員、儀仗和氣勢也大有差別,府城隍明顯高于縣城隍。

    城隍文化的產生和傳承是華夏歷史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完全是封建社會鬼神迷信的糟粕文化,其中也有祈求福祉、弘揚正義、鎮邪除惡、紀念先祖等優秀文化成分,我們應該采取辯證唯物主義的揚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開封華夏歷史中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作者:韓鵬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綜合資訊(2013-04-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