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在河南舞陽縣南部深山,座落著七十二座寺院。其中,在角子山下有座寺院叫千王寺。周圍古柏參天,濃蔭蔽日。是個人不常去的僻靜地方。寺院當家的老和尚叫龍生,別看他是個念佛吃齋的出家人,卻是個上通官府衙門,下聯財主豪紳的當地一霸。寺周圍的良田幾乎被他霸占完了,逼得窮苦的老百姓不是被逼背鄉離井流落他鄉,就是被服役種田當牛做馬。人們恨透了他,背后罵他“老禿驢”。
每年打春這天,是千王寺古剎廟會。方圓左近幾十里,男女老少、說書的、賣唱的、相面的、行商的、耍猴的、云游的、錮漏鍋的、星稱的、挑擔子的、賣蒜的,都一溜水地到這里來趕廟會,可熱鬧了。每逢這時候,寺里的香火也格外旺盛,里里外外,煙香繚繞,人來人往,上供的、還愿的、求神的、拜佛的著實不少。有的祈禱天王爺保佑全家免災避難,大吉大利;有的希望風調雨順,萬事如意。可是,不知道是咋回事,每年廟會上總要有一兩家丟女子的,不是漂亮的姑娘,就是俊俏的媳婦。而且,一丟就甭想再找到。說是被狼吃了吧,沒有骨頭;說是跌在山溝吧,又不見尸首,大家都覺得是樁怪事。年年大會,年年這樣,多部分都是進過寺院后才走失的。天長日久,人們就疑心是老禿驢搞的鬼,可是又抓不到真憑實據,誰敢去搜千王寺哩!只好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
這一年,千王寺廟會剛過,闖王李自成帶著起義軍二次打到河南,經南陽,過葉縣,到舞陽,兵馬駐扎南山。老百姓聽說闖王來了,知道他對百姓很愛撫,人人歡天喜地,并把年年廟會丟失人的事一五一十地稟報給了闖王。李自成聽罷這事,很是惱火,哪能有不管之理。當下,就決定出兵圍寺搜查,懲罰寺里的禿和尚龍生,搭救良女快出火坑。轉而一思,老禿驢雖然橫行霸道,為非作歹,但冒然出兵伐寺,恐有不便,不如先到寺院探個虛實,再作計較。于是,李自成送走百姓,改裝打扮成一教書先生模樣,只身去到千王寺里。
龍生和尚正在寺門外松樹林中轉悠,見一教書先生走來,便笑容可掬地把李自成迎進了寺院里。李自成進得寺院,就發現這里的雕梁畫柱,飛檐彩拱,惹人喜愛,連連稱贊:“好寺,好寺,這里真是修身養性,安貧樂道之處啊!”龍生忙恭敬地說道,“先生過獎了,先生過獎了,不過是一方水土養一方寺,眾人的布施啊!”二人舍下寒喧一番,山南海北閑談了一會,龍生和尚正在興頭,便執意挽留李自成,說:“今日幸與先生相遇,看在貧僧份上,就在寒舍用一餐吧”。李自成心想,這樣也好,看個究竟,便順手推舟地說:“師傅,那就打擾啦!”龍生和尚忙說:“哪里!哪里!你先在這里吃茶,我去去就來。”
李自成見禿和尚走去,便趁機起身朝寺后院走去。他東瞧西看,只見這里,高樹遮掩,竹搖影曳,曲徑通幽,陰森凄寒,卻看不出什么破綻。頓時,胸中像燃了把火,心焦意亂,不知不覺地來到后殿臺階上,反背雙手走來走去。忽然,他一不小心,踩在屋門的一塊踏石上,只聽得“嘩啦”一聲響,腳下的石板向兩邊裂開。李白成挪動不及,“撲通”掉進了一個洞口里。原來這踏石是個暗道機關,李自成朝內一看,不遠處有一道小門,再往前走,側耳一聽,好象從里面傳來抽抽答答的哭泣聲。李自成走過去使勁用手推開小門兒,只見有一盞昏黃的油燈,十幾個黃皮寡瘦的女子依偎在一起,滿面淚流,李自成被這些突然出現的人驚呆了。他上前問明,她們果真都是這幾年在廟會上被龍生老禿驢搶來的。多日來,她們受盡了老禿驢的侮辱糟蹋。這會兒,一個個哭訴不斷,又忙勸李自成快快出去,不然,晚一步老和尚會帶人殺他。李自成安慰了她們幾句,便急忙抽身奔出了洞口。
這龍生和尚到外邊把午飯一切安排好轉身回來,卻不見教書先生,找遍東西廂房也沒找到,有人說見去后院了。龍生和尚急急忙忙來到后院,東瞅西喊,仍無蹤影,這下子心里可發毛了。忙喚出幾個徒兒,直朝后殿尋來。龍生和尚一眼看見,教書先生正從暗道洞里躍出。頓時,火冒三丈,大喝一聲“大膽教書先生,好個孽種!”說著,帶領一班人張牙舞爪地打了過來。李自成看看四周,全是高高的院墻,心想,前門一定堵上了,脫身無路,急得直跺雙腳。正在這時,猛然發現墻外幾枝竹梢子,正好被風吹得搭在墻頭上,他便急中生智,縱身一躍,手抓竹梢,趁勢悠出了寺院外,撒腿就往山下跑去。
龍生和尚那里肯依,在后面緊追不放。跑著跑著,前面出現一條大山溝,低頭一看,深不見底。李自成一急,順勢就地一坐,出溜溜下了大溝(至今人們還叫這個山坡為“出溜坡”)。就這樣,李自成在前邊跑,龍生和尚在后面追,跑過三道嶺,翻了兩座山,天就黑下來了。李自成人生路不熟,一時不知往哪兒走。忽然,前面有兩塊大石頭放出一道月色銀光,照出一條明晃晃的小山道。李自成連忙順著山道向山下飛奔而去。“老禿驢”追到這兒,仍然是一片漆黑,只好氣呼呼地回寺去了(現在人們稱這塊石頭叫“月亮石”)。
李自成回到大營后,天已五更,便立即點撥人馬,率領起義軍圍打千王寺,殺了龍生和尚,救出了那十幾位民間女子。老百姓無不稱贊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