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漯河 >> 走進漯河 >> 印象漯河 >> 瀏覽漯河

賈湖遺址:八千年回望舞陽

2013/4/10 17:29:05 點擊數: 【字體:

    因了"中國二十世紀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賈湖遺址,我們看到了8000年前淮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因了曾擁有500多家商號的北舞渡,我們領略了什么是明清兩代"日進斗金"的商貿重鎮;因了那座山陜會館,我們知道了何為"河南清代牌樓建筑之冠"……

  而以上種種,都留存于"帝鄉侯國"舞陽縣。

  □李春劉廣超

賈湖遺址:八千年回望舞陽

賈湖骨笛是我國出土年代最早、而且還演奏的樂器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笛”,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

賈湖遺址:八千年回望舞陽

舞陽縣城中的雕塑《遠古的笛聲》表現的就是賈湖文化。

賈湖遺址:八千年回望舞陽

賈湖水哺育了賈湖文化。

賈湖遺址:八千年回望舞陽

賈湖先民創造的燦爛文化讓8000年后的子孫們嘆為觀止。

賈湖遺址:八千年回望舞陽

看,當年的考古發掘現場就在這里。

賈湖遺址:八千年回望舞陽

關于“一步兩眼井”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賈湖遺址:八千年回望舞陽

賈湖遺址:八千年回望舞陽

歷經近200年風雨的彩牌樓依然光彩照人。

  賈湖遺址八千年前的文明曙光

  1979年秋,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修筑護村堤以防水患。該村小學教師賈建國在帶領學生開荒種地時,挖出一些石鏟、陶壺。作為村里的文化人,有一定文物保護常識的賈老師把發現的物件上交到縣文化館。賈老師當時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舉動造就了"中國二十世紀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的發現為我們了解祖先的生活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此處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樂器;此處發現的龜甲上的契刻符號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龜靈崇拜則是原始的宗教信仰;稻作遺存、狩獵、捕撈和聚落布局反映了當時人類社會生活的情況。

  舞陽賈湖文化展現了8000年前的文明曙光。

  ■開荒中的意外發現

  2003年秋日的一個午后,沿許泌公路北行10余公里,記者前往賈湖村朝拜遠古先民的遺跡。由于不久前的連綿陰雨,連接賈湖村與許泌公路的鄉間小路極不好走,午后的陽光還很"熱情",陪同記者前往的舞陽縣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寥新中斑白的兩鬢已經掛滿了細微的汗珠。看著路邊大片大片東倒西歪的玉米,新中老人喃喃自語:"今年農民的收成可不好哇。"在坑洼不平的鄉間小路上走了1500米,我們終于來到目的地——賈湖村。

  舞陽縣當地政府對記者的這次采訪極為支持,當我們到達賈湖村的時候,賈湖村村支書賈普選已經在村口等候我們。紅臉龐、小平頭、大眼睛、聲音洪亮,初次見面,你不會相信賈普選今年已經49歲了。賈支書是賈湖遺址發現的最早最完全的見證人,20年前他就在賈湖村村委會工作,賈湖遺址的發現和歷次發掘中都有他的身影。應該說,賈普選是賈湖遺址在當地最有發言權的人。

  在賈普選的帶領下,我們沿著賈湖村的護村堤往前走。與豫中南眾多自然村沒什么不同,擁有800多人的賈湖村很"平實"地顯現在我們眼前。賈湖村三面臨水,村中以賈姓居民為主,村邊的湖因之得名賈湖。賈湖上百畝的水面顯得很有氣魄,據賈普選講,即便大旱之年,這湖水也從不枯竭。臨水而居的好處不言而喻,從飲用、灌溉到漁獵,賈湖水不知道養育了多少周邊百姓。同樣是水,也給賈湖村村民帶來了數不清的苦痛與災難。1975年8月,一場洶涌而至的洪水將賈湖村所有的房屋沖垮泡塌,如今賈湖村的房屋都是那場災難之后重建的。我們有理由相信,8000年前的賈湖先民選擇在這里生存棲息也是因為賈湖豐美的水。賈湖文化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考古發現表明,8000年前,賈湖先民文化湮滅于一場突發的洪災;8000年后,賈湖村民為防水患而修建護村堤,才使得賈湖文化得以重現。(圖3)

  1979年秋,賈湖村修筑護村堤以防水患。該村小學師生在修堤形成的取土坑內開荒種地時,發現了一些石鏟、陶壺。該校教師賈建國當即將這些物品上交到縣文化館,引起縣文化館文物專干朱熾的重視。當時裴李崗文化剛剛被發現,全國特別是河南省各級文物考古部門十分重視對新石器早期文化的探索。1980年春,河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組織專人前往賈湖調查,隨后確認這是一處裴李崗時期文化遺址。1983年春,賈湖村村民要求在遺址區西部規劃宅基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派員前往發掘,此后,歷時10余年、多達7次的賈湖遺址發掘工作陸續進行。

  站在賈湖村村邊的護村堤上,賈普選指著堤內村民房屋間一片不小的空地說:"這里就是賈湖遺址的發掘現場。"(圖5)

  ■發掘結果超乎想像

  順著賈普選所指的方向,我們看到在那片空地上還有當年村民建房打下的地基,十幾年過去了,地基的磚塊上已經布滿了青苔。據賈支書介紹,經過大大小小總計7次的勘查、發掘,有關部門將賈湖遺址面積確定為5.5萬平方米,除了該村護村堤內的那片空地,堤外還有相當大的未發掘的保護面積。舞陽縣政府所立的賈湖遺址石碑就在護村堤邊,有些粗陋卻不失莊重。

  在賈湖村村支書賈普選的家中,他回憶起當年遺址發掘過程中的趣聞逸事。1986年3月至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對賈湖遺址規模較大的第4次發掘,當時有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部分師生參加。這次發掘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發現了有"中華第一笛"之稱的賈湖七孔骨笛。發現骨笛的當天晚上,歷史系的師生非常興奮,一位老師當即拿出200元錢交給賈普選:"幫忙置辦酒菜,我們要好好慶祝一下。"師生們不論長幼男女,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結果,酒量不錯的賈普選很快就喝暈了。趁著還未醉倒,賈普選扶著村里一個后生的肩膀回了家。說到高興的地方,賈支書指著他身前的小方桌說:"賈湖發現的不少骨笛出土后就放在這里。"

  "居移氣,養移體"。多年接觸考古界的經歷已經讓賈普選成為當地考古知識最淵博的人,像"文化層"、"出土"、"灰坑"這些相當專業的詞語不時在他的言談中出現。而賈湖遺址的發現也使當地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大為提高。賈湖發現骨笛的消息傳開后,附近一些鄉鎮"見過世面"的人動了歪心思,想到這里找些"寶貝"。由于經費、考古設備等因素的限制,有一次考古發掘后,工作人員將發掘后的灰坑用塑料薄膜簡單覆蓋后留待下次發掘。結果有個賈湖附近鄉鎮的人不聲不響地來到這里,將薄膜掀開,跳進灰坑里東掏西摸。正在田間地頭勞作的村民看到后馬上叫來了"義務文物保護員"賈普選,賈支書趕到現場二話不說就將那個動了歪心思的家伙扭進了派出所。從那以后,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賈湖的東西不能亂動"。

  提起賈湖遺址的發掘,張居中這個名字是任何人都不能忽略的,因為他就是1986年以來歷次發掘的主持人。賈普選與張居中的關系很"瓷",賈支書告訴我們,張居中在賈湖進行考古發掘時就在他家中生火做飯。賈普選說起張居中教授時也是"居中、居中"地猛叫,透出分外的親切。

  很可惜,張居中教授眼下遠在千里之外的安徽,我們無法與他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記者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上找到了張居中的情況介紹:"張居中,男,1953年7月生,1978~1982年就讀于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獲學士學位。1982年8月至2000年6月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88~1989年參加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領隊培訓班,獲田野考古領隊證書。1991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98年晉升為研究員。1984年至2000年先后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長助理,河南省考古學會理事,河南省文博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第四紀研究會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1999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優秀專家。2000年6月調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任教,2001年11月被任命為系副主任至今。"張居中對賈湖的研究被列為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考古發掘報告及研究成果已編撰成《舞陽賈湖》一書,全書共200多萬字,已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考古資料顯示,8000年前,生活在中國淮河流域的賈湖人創造出的文化,超乎現代人的想象。其音樂文化、稻種文化和宗教文化已相當發達,表明淮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搖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考古專家在對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進行了多年考古發掘和研究后得出的結論。

  據測定,賈湖文化存在的年代為距今9000年至7800年。當時這里是亞熱帶氣候,動、植物等自然資源豐富,極宜人類生存。1983年以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賈湖進行了7次大規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300多平方米,發現房基40多座,窖穴300多座,陶窯近10座,墓葬300多座,陶、石、骨等各種遺物數千件。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稱,賈湖文化提供了一個黃河、長江之間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居當時文化發展前列的相當完整的實例,對于研究中國新石器文化起源,以及黃河、長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關系有著重要意義。(圖4)

  ■笛聲傳自八千年前

  吹奏樂器,在我國古文獻中有很多記載。如《世本》說"女媧作笙簧",《通歷》說"帝嚳造塤"。人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塤,有力地印證了文獻中的有關記載。我國著名音樂家呂驥對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塤進行了測音研究,用音叉測得的音和用閃光測音機測定的結果證明,當時的音階與我們現在的五聲音階中的小三度音程接近。

  如果說距今6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制造的陶塤已經達到了與現在五聲音階完全相同的水平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的話,那么,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賈湖遺址發現的已具備七聲、八聲音階的骨笛,不得不讓人嘆為"聽"止了。

  經動物學家鑒定,賈湖骨笛是用鶴類動物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鉆孔而成。制笛之前賈湖人曾經認真計算,笛子制成后還運用打小孔的方法調整個別孔的音差,制作方法和過程,與現在民族管樂器的制法很相似。它反映出的音律水平和計算水平之高,令人驚嘆。專家研究發現,賈湖人已經有了音與音之間距離差別的基本概念,這些音程關系經過了七八千年,甚至上萬年的音樂藝術實踐,直至明代樂律學家在計算和理論上加以科學化的總結,才使人們對十二平均律有了新的認識。

  1987年10月,由中央民族樂團黃翔鵬帶隊,音樂專家們對賈湖骨笛共同進行了測音研究。他們從比較完整的6支骨笛中,選定了最完整、無裂紋的一支七孔骨笛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這支骨笛的音階結構至少是六聲音階,也可能是七聲齊備的、古老的下徵調(徵: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中的"5")音階。音樂家蕭興華、徐桃英先生還利用這支骨笛吹奏了我國傳統名曲--《小白菜》。悠揚的音樂,令所有在場的人激動不已。賈湖骨笛與西安半坡陶哨(只能吹奏出一個二度音程)、河姆渡陶塤(只能吹奏出一個小三度音程)相比較不知道要先進多少倍。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賈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出土個數最多且現在還能用以演奏的樂器實物。這是我國音樂考古中繼湖北曾侯乙墓編鐘、編磬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發現。英國權威科學雜志《自然》曾載文介紹了這一發現。(圖1)

  目前,賈湖遺址中出土的骨笛達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殘破者外,有17支出土時比較完整。但因長時間在地下疊壓,有些骨笛取出來時已經成粉末狀。真正比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其中的三支7孔骨笛分別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2001年4月至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科技大學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陽縣博物館合作,由賈湖遺址歷次發掘的主持者、中國科技大學張居中教授率隊對賈湖遺址進行了第七次考古發掘。

  第七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支二孔骨笛。出土時此笛已斷為兩段。這支二孔骨笛長20多厘米,呈棕黃色。骨笛兩端刻有規則的菱形花紋,花紋細如發絲。骨笛的兩孔靠近笛的兩端,孔徑約3毫米。經測定,這支骨笛被認定為8000年前的物件。這支二孔骨笛是在賈湖遺址首次發現,也是歷次發掘中最為精美的一件,是迄今為止世界考古界發現的最早、最為精美的二孔骨笛。

  ■符號疑為文字起源

  2003年4月17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站發表了一則驚人消息:"在中國河南賈湖發現的烏龜殼上的符號,很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

  如果這則報道內容被證實,那將是一個世界級的發現。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學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文字是商代中晚期的殷墟甲骨文,距今不過3300年左右,而賈湖甲骨的年代卻距今8000年以上。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發現了16例刻畫而成的符號。這些符號分別刻于14件龜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其中龜甲符號9例,骨器符號2例,石器符號2例,陶器符號3例。有些從其形狀看,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應承載契刻者的一定意圖。如刻于龜下腹甲右側的近似甲骨文的"目"字、刻于殘腹甲上的"曰"字等。關于這些符號的性質,發掘者認為具有原始的性質,與商代甲骨文有某種聯系,而且很有可能是漢字的濫觴。

  對于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站發布的消息,賈湖遺址考古發掘的主持者張居中反應很謹慎:"文字的發展要經歷記事符號、圖形記事、語段文字三個階段,最后才進入成熟語詞文字階段,賈湖刻符也許是處于第三階段(語段文字)。"

  其實,早在16年前發現賈湖遺址龜甲上的契刻符號后,張居中就和時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的郝本性等人前往北京求證。求證的結果并不樂觀。有些專家認定賈湖遺址出土的契刻符號就是文字,而不少專家卻認為"這些符號肯定是當時的人們有意識刻畫的,但不能確證為文字"。專家們的分歧并不意外,有關中國文字的起源,在學界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殷墟甲骨文發現之后,人們總是在猜測:在如此成熟的文字系統出現之前,一定有其源遠流長的創制過程。而考古界也始終沒有放棄尋找相關證據的努力。

  一種成熟的文字應該具備固定的形、音、義,同時還要上下成文。專家們對賈湖甲骨刻符的形、義都進行了考證,但現在要去準確判斷這些8000年前的符號的讀音卻根本不可能,而且這些符號大多是單獨刻畫,也就不可能有上下文。這使得賈湖刻符的文字性質未能得到專家們的一致認可。

  刻畫符號的發現,在史前考古報告中并不鮮見。如仰韶文化、崧澤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上都出現了刻畫符號。賈湖遺址發現的刻畫符號與殷墟甲骨文相比較,兩者在年代上相距四五千年,但并非沒有一點可聯系之處,如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而賈湖遺址也有刻在龜甲和骨器上的。賈湖的刻畫符號與甲骨文相比,有些地方也確實有相近之處,只不過甲骨文是作為一種相當完備的文字而存在的,而賈湖刻畫符號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不管考證的結果如何,賈湖先民創造的燦爛文化都會讓8000年后的子孫們嘆為觀止。既然8000年前的骨笛能夠吹奏出悠揚動聽的《小白菜》,誰知道將來用賈湖龜甲上的契刻符號會不會寫出《陋室銘》呢?

  北舞渡享譽千年的中州巨鎮

  河流、湖泊總是承載著難以計數的興廢往事。

  8000年前,舞陽賈湖先民傍湖而居,創造了讓我們驚嘆不已的賈湖文化;明清時期,四季皆能通航的沙河成就了舞陽縣北舞渡鎮"中州巨鎮"的一時輝煌。光陰荏苒,賈湖文化在考古工作者一番辛勞下重現在世人面前,而北舞渡鎮也以其保存完好的彩牌樓、當鋪院展示著當年的繁華舊夢。

  ■填不滿的北舞渡

  應該說,北舞渡這個名字對于我并不陌生。

  胡辣湯是河南小吃系列中的一絕。它源于清代中葉,大興于民國初年,之后花樣不斷翻新。至今你若行走在鄭州的大街小巷,仍能不時見到它的身影。小小一碗胡辣湯,緣何會經久不衰呢?它以大眾化的品位和低廉的價格,始終成為人們早餐時的首選。在河南各地的胡辣湯中,西華縣逍遙鎮的胡辣湯與舞陽縣北舞渡鎮的胡辣湯都很有名,二者可謂各有千秋,成為胡辣湯中的"一時瑜亮",這一點可以從鄭州街頭大大小小的胡辣湯招牌中得到印證。我最早知道北舞渡這個名字,就是早上喝胡辣湯的結果。

  2003年9月下旬的一個下午,記者來到了距舞陽縣城22公里的北舞渡鎮,而且還真的喝了一碗這里的招牌胡辣湯--"閃記"。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覺味道果然不同尋常。隨行的舞陽縣文化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孟建國告訴記者:"來這里不喝一碗胡辣湯那是相當遺憾的,周邊縣區的不少人都開著車大老遠跑到這兒,為的就是來喝地道的胡辣湯。這胡辣湯以鮮牛肉配以20多種中草藥調料,添入高湯,再加入筋道的面筋和粉條熬制而成。肉爛湯鮮,香辣可口,回味無窮。另外,北舞渡鎮出名的小吃還有魏家的卷子饃、關家的羊肉燒賣、莊家的油酥火燒、凌家的糯米元宵、張家的辣角醋等。"

  北舞渡鎮為何有包括胡辣湯在內的這么多名小吃?一般說來,說得出、叫得響的小吃都是與其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歷史淵源息息相關的。近的有著名的開封鼓樓夜市小吃,遠的有西安、成都花樣繁多的各色名吃。可眼前的北舞渡鎮應該說是豫中平原上很普通的一個小鎮,平實得讓你不太會多看它一眼。北舞渡鎮不起眼的外表下是不是藏著往日的輝煌呢?

  孟建國副局長介紹說,北舞渡鎮確實是大有來頭!

  據《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及清代一些地方志記載:北舞渡鎮春秋時屬楚地,戰國時屬定陵縣,隋唐時改為北舞縣,元代改為北舞鎮巡檢司,明清時屬舞陽縣。在北舞渡鎮的二郎廟內,刻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的碑文《護國圣烈惠靈顯仕祐仕王重修廟記》中說:"去縣北六十里,有鎮曰北舞……南北二鎮,千有余家,皆有文廟書院,士夫宗文,行忠信之教……"當時北舞渡鎮的繁華盛況從這篇碑文中可見一斑。北舞渡鎮曾是豫中貨物集散地,史載:"北通汝路,南聯宛襄……江南山貨,東方海鹽,由此中轉。"明清兩代,北舞渡鎮借沙河四季通航的便利,成為水陸交通要道,"陸行者易舟,舟行者易樂","山陜府引商之南,之至而雨集"。鼎盛時期,北舞渡鎮的商號多達500余家,素有"拉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之稱。其時北舞渡被譽為中州巨鎮,名揚周邊數省。明清兩代,北舞渡鎮擁有"日進斗金"、"九門九關小北京"的盛名。統計下來,北舞渡鎮曾作為舞陽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達1700多年。如此說來,北舞渡鎮有了那么多的名優小吃就不奇怪了。

  隨著沙河航運的衰落,北舞渡鎮當年如花似錦的繁華漸漸化為云煙遠去,只剩下那巍峨壯麗的山陜會館彩牌樓、保存至今的當鋪院倔強地回憶著曾擁有的繁華往事。

  ■清代牌樓建筑之冠

  清朝初期,北舞渡鎮的商貿活動盛極一時,山西、陜西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為了迎來送往、商賈聯誼,兩地商人合資興建了山陜會館。中國歷史上的會館,興起于明朝,鼎盛于清代,衰微于民國。蘊涵著鄉音、鄉情的會館,以其人文氣韻的獨特,已成為中外游客眼中的新景觀。

  據現存碑刻記載,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北舞渡鎮山陜會館有春秋樓、大花戲樓、大殿、鐵旗桿、鐘鼓樓等建筑。可惜,這些建筑大都被毀,我們現在只能從碑刻史書中領略它們的風采了。值得慶幸的是,山陜會館中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的工藝奇特、玲瓏美觀的彩牌樓,至今保存相對完好。作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它被譽為"河南清代牌樓建筑之冠"。

  如今,當年的山陜會館會址已經是北舞渡鎮中心小學的"地盤"了。記者趕到中心小學時,年輕的校長蔣小輝已在彩牌樓下等候多時。此時已是傍晚時分,夕陽下,歷經近200年風雨的彩牌樓依然那樣光彩照人。

  彩牌樓面朝正南方向,是三間五樓六柱、柱不出頭式牌樓建筑。柱子排成工字形,邊柱斜出,邊柱與中柱成三角形,使兩邊的次樓成斜出的歇山頂。主次樓都用灰色板瓦覆蓋,主樓正脊用八節透雕花卉的脊筒組成,樓閣兩邊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駝珠、奔獅。整個樓頂屋面曲線緩和,層層疊疊,翼角高高升起,婀娜多姿,翩翩欲飛。主樓正中寬大的龍鳳板中央懸掛著"浩氣英風"匾額。原匾在十年動亂中被毀,現在我們見到的匾額是舞陽縣博物館派人修復的。

  彩牌樓樓身的中柱和邊柱均為圓形,柱下放置有墊鼓形桑墩(柱礎),每根柱上都有制作規整的抱鼓石,中柱正面的抱鼓石上是一個昂首張口蹲臥的石獅,背面抱鼓石上是一個變形的石獅。像許多旅游區的這類建筑一樣,石獅已經被"撫摸"得發亮,顯出別樣的盎然生機。整個彩牌樓輕靈中自有厚重,華麗間透著莊嚴,巍峨壯觀,光彩照人,著實展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優良風范和獨特風格。(圖8)

  彩牌樓為什么能修得這樣精妙呢?在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的主角是魯班。大凡有點名氣的古建筑,好像都愛和魯班扯上點關系。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山陜會館的大商巨賈斥資興建一座大型的木牌坊,請了許多當時知名的建筑師,基本方案雖已定下,可屬于斗拱飛檐、木柱支撐的巧妙之處仍有未解難點。由于時間緊迫,工程倉促上馬。開工后的第7天,不知從哪兒來了一個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身上背了一套銹跡斑斑的木匠工具。他向工頭央求說:"我饑餓難忍,會做點木匠小活,求師傅賞碗飯吃。"工頭正為施工方案尚有缺陷而心急火燎,就沒好氣地用嘴努了努旁邊的一個大樹疙瘩說道:"好,你就把這個樹疙瘩收拾收拾吧!"此后,老木匠就天天在樹疙瘩上比比畫畫,鋸鋸掏掏,樹疙瘩上面墨跡縱橫,密密麻麻,鋸口條條,有規有矩。不知何時,老木匠不見了。

  在上料組裝那天,工頭又為接合部的難點未解發起了愁。他繞著工地走著想著,一不留神碰上了那個大樹疙瘩。這一碰不要緊,只聽嘩啦一聲響,樹疙瘩散開了。眾人定睛一看,大大小小的木塊正是接合部需用的楔子。大家都說:"一定是咱們的祖師爺魯班下凡相助。"工匠們上架時把那些楔子放到接合部,說也奇怪,不大不小,正合適。結果,在不長的時間里,美輪美奐的彩牌樓就宣告竣工。

  說實話,類似的故事記者已在多個地方聽到過。很顯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只不過是想給彩牌樓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而已。讓人叫絕的是,正是這件神秘的外衣使彩牌樓得以保存至今。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舞渡鎮的紅衛兵小將瞄上了彩牌樓。小將們準備把彩牌樓推倒砸碎,再"踏上一只腳,讓它永世不得翻身"。結實的彩牌樓讓小將們很費了一番力氣。推不倒,他們就找來粗大的繩索,要把它拉倒。眼看經風沐雨達百年之久的彩牌樓就要毀于一旦,北舞渡鎮的一些老人及時趕到,他們拉住自家的孩子說:"這牌樓有靈,是魯班爺下凡建造的,毀了它家里人會得報應。"就這樣,老人們連哄帶勸,小將們才放棄了"革命行動",從而使我們今天還能站在這里欣賞彩牌樓的迷人風采,回味北舞渡鎮當年的"花樣年華"。

  ■巨資修建的當鋪院

  看完彩牌樓,不可不看當鋪院。它們可是記載北舞渡鎮作為商貿重鎮歷史的"雙子星座"。

  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的當鋪院位于北舞渡鎮東老街,相傳是當時的山陜巨商所修,后轉為天主教堂。舞陽縣第一個地下黨組織--時雨學社就在這里成立。解放后,這里又成為中共北舞渡區委所在地。如今,當鋪院的舊址上是北舞渡鎮的天主教堂。

  趕到當鋪院時,天色已經不早。從房屋的外觀上可以看出,當年修建當鋪院的老板是花了大錢的。據鎮上的老人介紹,建當鋪院的材料相當講究,從土坯的打制到合縫用的灰粉都嚴格按照當時最高的建筑標準執行。相傳,當鋪院的修建是由巨商的兒子負責的,建成后,巨商之子請老爺子來驗收。老爺子趕到北舞渡鎮,圍著房前屋后轉了一圈說:"房子建得不錯,可惜沒法裝上轱轆運回老家。"兒子一聽十分不解,原來,興建當鋪院投資過大,巨商已經無力經營。無奈之下,剛剛建成的當鋪院一天未用就轉讓給了當地的天主教士。

  資料顯示,當鋪院整個建筑坐東朝西,面闊五間,是一座二進四合院。前過廳(代大門)、后過廳和大廳在一條中軸線上。過廳均為圓圈窗,窗下鋪青石,石上鐫刻有花草、卷云、麒麟等圖案的浮雕。南北廂房進深4米,寬七八米。眼下,這組結構嚴謹的建筑群只剩下一進四合院,前院廂房也已坍塌了三間。

  現在的當鋪院舊址是北舞渡鎮天主教徒的主要活動場所。

  離開北舞渡鎮的路上,回望暮色中的鎮區,遙想昔日的繁華,不禁讓人頓生蒼涼之感。同行的舞陽縣文化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孟建國似乎看出了記者的心思,向記者講述起北舞渡鎮目前的狀況。

  北舞渡鎮現在還是舞陽縣北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已初步形成農村商業超市,商貿業相當繁榮。許泌公路、漯平公路在此縱橫交會,北舞渡鎮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該鎮轄20個行政村2.8萬人,有13個養兔專業村,養兔戶已占全鎮人口的98%以上。這些養兔戶的產品以手拔毛為主,具有"白、凈、粗、長、松"的特點。1997年注冊的"玉絲牌"兔毛,被客商譽為"毛頭",深受歡迎。該鎮建立有長毛兔研究所、長毛兔養殖協會、種兔場、疫病防治服務站、兔毛購銷服務公司、顆粒飼料加工廠等服務組織,仔兔繁殖主要采用人工授精法,優良品種率已達80%以上。北舞渡鎮已成為中原有名的長毛兔飼養基地和兔毛集散地。該鎮1997年10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畜牧產業化先進單位。

  歷史充斥無奈,未來蘊涵精彩。從彩牌樓、當鋪院依稀可辨北舞渡鎮的繁華舊夢,也許它們還會見證北舞渡鎮明天的輝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切全都會逝去,所以我們不要回憶過去,所以我們不要在意。"人如是,物也如此。

  城隍廟空氣中都是傳說的味道

  普天之下,不知道有多少城隍廟,素有"帝鄉侯國"之稱的舞陽縣當然少不了這"剪惡除兇,護國保邦"的神廟。在舞陽悠久的歷史上,英杰薈萃,人才輩出,漢朝的樊噲、吳漢,三國時的司馬懿都在這里封侯;東漢橫野大將王常、前蜀皇帝王建皆誕生于此。千載之下,沒有城隍爺來保舞陽谷豐民足,那些帝侯一定不會答應。

  舞陽的城隍廟是一個遍地傳說的地方——一步兩眼井、城隍爺娶妾、石秤砣的傳說、紅衣大炮的故事……城隍廟的空氣中都是傳說的味道。

  ■歷經七百年風雨

  其實,這次探訪舞陽最早去的地方就是城隍廟。

  在舞陽縣博物館副館長朱振甫的引領下,記者來到坐落于縣城西大街的城隍廟。到了地方才知道,原來這里就是朱振甫的"地盤",城隍廟門外的一塊木牌上寫的是"舞陽縣博物館"幾個大字。

  據道光年間《舞陽縣志》記載,城隍廟是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達魯花赤按攤不花所建,原來的建筑規模相當大,當時廟前有一座過門石牌坊,匾額上書"不由人算"四個大字,匾額之下是一個石刻算盤模型。過了牌坊有山門五間,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戲樓,下層為過庭。過了山門才是拜殿,拜殿前東西兩側各有廂房六間。西廂房北建有鐘樓,東廂房北建有鼓樓。拜殿后面是大殿,再往后就是城隍爺的"臥室"--寢宮,寢宮前有東西廂房各三間。在大殿的東西兩邊各有配殿及道院。可惜,這組建造精致、結構嚴謹的古建筑群因歷史變遷,許多建筑物遭到破壞,如今僅存有拜殿、寢宮及東西廂房各三間。

  站在城隍廟門前,遙想當年那高高的石牌坊上"不由人算"四個大字該是何等的觸目驚心,相信有很多起了貪念賊心的人在這四個字前頓悟己非,及時回頭。如今石牌坊雖已不復存在,可道理還在。

  ■一步兩眼井的故事

  進了廟門,朱振甫把記者引到左首的一口古井前。井上有亭,四面圍欄,亭上寫有井的名字,很別致,叫"一步兩眼井"。(圖6)關于這眼井有兩個不同的傳說。一個傳說是,當年城隍廟內僧道同處一方,但飲水卻要分開,一眼井和尚用,另一眼道人用;另一種說法頗具人文關懷的意思,說過去吃水很不容易,城隍廟里的這眼井對周圍的居民就顯得很重要。但老百姓都進廟內取用井水,又有擾城隍廟的清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辦法是井打得大一些,井上壘墻,墻外一眼井讓城隍廟周邊百姓取水,墻內就由廟內的僧道來用。

  進入拜殿,身著"官服"的城隍爺正襟危坐俯視著蕓蕓眾生。資料顯示,城隍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土筑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以及城壕。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并管領陰間的亡魂。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就應該有城隍廟。最早的城隍廟見于三國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建的蕪湖城隍廟。宋代以后,城隍開始人格化,群眾多把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建于元代的舞陽城隍到底奉的是哪位英雄或名臣已經無從考證,但對于普通百姓而言,這并不重要,只要城隍爺在這兒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就可以了。

  ■城隍爺娶妾的故事

  在拜殿后的寢宮內,記者驚奇地發現,身著便服的城隍爺兩旁各站了一位夫人,寢宮兩邊各擺了一張床,床上還有被子床單等物品。似乎看出了記者的詫異,朱振甫講了一個關于城隍爺的如夫人(俗稱二奶奶)的傳說。相傳早年舞陽縣吳城鎮有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姑娘跟家中的老人到城隍廟燒香還愿,在老人叩首敬香時,調皮的小姑娘見城隍爺手里的扇子很好看,就趁老人不注意把自己手里的扇子和城隍爺換了換。回家的路上,老人才發現小姑娘的扇子不對,問明情況后,老人大驚失色,拉著小姑娘回到城隍廟想把扇子換回來,可任憑怎么拔,城隍爺手里的扇子也拔不出來了。回到家里不久,小姑娘就一病不起,而城隍爺的身邊則多了一位夫人。有趣的是,這家人和城隍爺結下親后,每到農忙時節就到城隍廟里把二奶奶"請"回來,安排床鋪,奉上供品。結果,家里人到田間地頭忙活,家中無人照看的小孩子也不會哭鬧,很是靈驗。有一次,這家人的一個媳婦犯了倔勁兒--"請"回來的二奶奶不見人影,還安排床鋪供品,到底是真是假?她偷偷從田間回到家里,一掀床上的被子,竟看到一條大蛇!不過還好,大蛇慢慢悠悠地游走了。此后,這家人再去城隍廟里請二奶奶就不靈了。不過,每年農歷五月十九城隍壽誕的廟會上,據說吳城鎮的鄉親可以摸城隍爺的官服衣帽,因為城隍爺是他們的"親戚",其他地方的人就不行了,亂摸亂動免不了要頭疼腦熱,受到懲罰。

  很顯然,這只不過是一個離奇的民間傳說而已,能把這個故事"造"得這樣有鼻子有眼似模似樣,也是普通人想和城隍爺"套瓷",以此寄托自己善良美好的愿望。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城隍人格化的一種表征。

  ■"紅衣大將軍"的故事

  在城隍廟一間被辟為陳列室的廂房內,有一尊今年剛剛出土的紅衣大炮。這尊鐵炮炮身長約2米,炮頭直徑近0.4米,炮口直徑約0.15米,總重量達1000多公斤。走近仔細觀察,炮身上"紅衣大將軍"五個字清晰可辨。經專家多方考證,這尊鐵炮鑄造于清代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距今已有141年。這尊大炮鑄造的目的主要是對付當時的農民起義軍--捻軍。據史料記載,該大炮當時由舞陽縣知縣王元緒監工制造,曾多年放置于舞陽縣城墻上"防匪"。

  紅衣大炮并非身披紅衣得名,它最早緣于明朝末年朝廷對抗清軍的"紅夷鐵銃"。明朝人認為這種炮是荷蘭人所造,而荷蘭人被中國人稱為紅夷,故將此炮命名為"紅夷大炮"。其實,"紅夷大炮"并非荷蘭人所造,而是英國在16世紀后期研制成的一種大炮。這種火炮設計合理,其管身長、管壁厚、射程遠,精確度高,威力大,對密集進攻的敵人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因此,這些炮及其仿制品在明清之際成為勝負天平上的一個重要砝碼。清軍入關后,因避諱"夷"字,故給"紅夷大炮"改名為"紅衣大炮"。

  躺在城隍廟陳列室內的那尊紅衣大炮銹跡斑斑,沒有絲毫當年的威風,誰能想到它就是幾百年前極具威懾力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石秤砣的故事

  在紅衣大炮所在的陳列室內,記者注意到角落里有一個巨大的石秤砣,估計至少重達十公斤。說起這個石秤砣,還有一個故事。

  明朝正德年間,舞陽有一任知縣名叫周逵,周逵時常為舞陽的城墻發愁。原來,當時舞陽城附近有一條河,雨季發水后很容易侵蝕城墻土制的墻基,雄心勃勃的周逵想在任上做件大事--修一道以磚為墻、以石為基的舞陽城墻。修城墻的磚好辦,命工匠燒制就行了,可墻基的石材卻一直沒著落,地處平原的舞陽石材相當匱乏。"狡猾"的周逵想出一個孬點兒。他命人貼出告示,稱縣衙為修城墻準備收購石材,三斤石材一錢銀子,重量數量不限。這個消息傳出后,老百姓想來想去,只有家里的石磙算是石材,幾十斤的石磙賣到縣衙能值好幾兩銀子。于是,十里八鄉的人推車趕牛把自家的石磙拉到縣城。縣衙又貼出告示,石磙可以收購,但要先登記,而后統一稱重。等到石磙收得差不多了,周逵拿出了這個"特制"的石秤砣來為石磙稱重,結果,最大的石磙也不過只值三錢銀子。吃了啞巴虧的老百姓怏怏而去,跟"縣太爺"有什么理好講呢?就這樣,周逵用"騙"來的石磙建起了堅固的城墻。可堅固的城墻沒經住歷史風雨吹打,早已沒了蹤影。聽朱振甫介紹,不久前舞陽縣修建廣場時,有人還見過深埋在地下的石磙。

  不講誠信的周逵如果在今天用這種辦法來欺騙群眾,是注定行不通的。然而,在那個"屈死不告狀"的年代,周逵的小伎倆很有市場。不過周逵的手段雖不夠光明正大,但目的還是好的--修一個堅固的城墻總比修個"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要好得多吧!

  從城隍廟內走出時已經是正午時分,當頭的太陽照得人眼都瞇了起來。陪著記者轉了半天不停解說的舞陽縣博物館副館長朱振甫依舊不緊不慢。后來才得知,他的父親就是舞陽縣博物館的首任館長朱幟。已經過世的朱幟老先生在舞陽縣文化界口碑極好,多年從事文物保護與發現工作,聞名于世的舞陽賈湖遺址的發現最早就得益于朱老的大力支持。朱振甫可謂典型的家學淵源、門里出身。

  對于城隍廟的現狀、博物館的難處,朱振甫只字未提。記者從其他渠道了解到,總面積7000平方米的城隍廟只有3750平方米由文物部門管理,經費不足也許是很多博物館面臨的共同難題。在困難的情形下,舞陽縣博物館仍然做了大量的文物保護工作,從賈湖遺址的保護到北舞渡彩牌樓的修復、城隍廟的整修……

  朱振甫站在城隍廟門前與記者揮手作別,那里原來有"不由人算"的石牌坊。漸行漸遠,回望朱振甫瘦弱的身軀,總感覺有一種堅強的東西在里面,想來,他的心里別有一番大千世界吧。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2006-03-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