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隋唐洛陽城 風雨應天門 (河洛春秋——洛陽城門系列(1))

2013/5/2 11:29:32 點擊數: 【字體:

 

隋唐洛陽城 風雨應天門 (河洛春秋——洛陽城門系列(1))
 
應天門三維復原圖

  歷史,曾經吱呀一聲關住城門,驅趕我們奔向工業文明。

  時光學會了奔跑,文學習慣了粗糙。于是,在洛陽通往華州的官道上,再也不會出現徒步行走的杜甫,再也不會出現《三吏》《三別》,乘著高鐵飛翔的當代詩人們,不需“暮投石壕村”,不會遇到“有吏夜捉人”,當然也寫不出令人叫絕的《石壕吏》了。

  所以我想,古人生活節奏緩慢其實是天大的好事兒。今天你我能夠夢回隋唐,端詳歷史背影中的那個城門,亦屬幸福!

  帝都風雨多城門更名頻

  應天門建造時間: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應天門所處位置:隋唐洛陽城宮城正南門(定鼎路與凱旋路東端交叉口北側),南與皇城正門端門、郭城正門定鼎門相對應,北與明堂、玄武門、龍光門相對應,處于隋唐洛陽城南北軸線上。

  應天門是隋唐東都最重要的城門,其地位可與北京天安門一比!兩者之間,頗多相似。

  第一,名字相似,名字中都含有“天”字。天安門最初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改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應天門在隋代初建時稱“則天門”,取“以天為則”之意,到唐睿宗李旦時因避其母諱武則天改為應天門,取“應天順民”之意。

  第二,氣勢宏偉,建設的規格都很高。天安門是明清皇城的正門,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建筑形制皆雄偉華麗:應天門城門下的臺階,東西長120米,南北寬60米(與中州路一樣寬),在此臺基上,又建起35米高的城門樓,其雄偉壯闊是不難想象的!城門進深25米,門洞高,人們穿過幽深高大的門洞,既興奮,又感肅然。

  第三,應天門和天安門一樣,都是政治符號。唐滅隋后,唐高祖李淵厭惡隋煬帝所建洛陽城過于豪奢靡費,令李世民燒掉了大部分建筑,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難道焚燒不是最大的靡費?只可惜如此華麗的應天門,燒得只剩下門洞和臺基。可是有人燒就有人修,武則天的老公高宗重修此門,之后便派上了大用場,武則天稱帝那天,城門變成政壇,她的登基大典就在這城門上上演了。

  第四,應天門和天安門一樣,經受戰亂多,更名次數頻。隋朝末年,隋將王世充固守洛陽,將則天門改名為順天門。李世民攻占東都后,放火焚之。唐高宗統治時期,因常攜武則天來洛陽居住,遂重建此門,復稱則天門。后來,為避諱“則天”兩字,改名為應天門。不久,中宗李顯給自己加冕為應天皇帝,應天門也不能叫了,于是又改稱神龍門。沒隔多久,唐玄宗李隆基上臺,又改回來,稱應天門。

  你該說一個城門,既無高堂華屋,又無宮殿設施,為什么這么受重視?還頻頻作為重大慶典場所呢?下面我來解答這些問題。

  豪華五鳳樓兩次被焚毀

  原來,應天門不單是城門,而是一個巨大建筑群。

  那么,這個建筑群到底啥模樣呢?這么說吧,如果你游覽過明清紫禁城,觀察過午門的建筑形制,也就知道應天門的格局了。你該說是不是在建筑形制上,應天門很像紫禁城的午門?錯了!不是應天門像午門,而是午門模仿了應天門,誰在前誰在后?須知整個紫禁城都在模仿洛陽古城呢!

  首先,應天門不像定鼎門那樣,有一個整齊的門臉。應天門遺址平面呈“凹”字形,地面上的部分由臺基、門樓、垛樓、東西闕樓及其廊廡組成,“凹進去”的那部分空間很大,恰好形成一個門前廣場,作為集會或慶典的會場是挺寬綽的。

  城門樓在中間,高35米。城門樓的兩邊,一前一后有闕樓、垛樓,均有12層樓房那么高。兩闕之間相距83米(比中州路還寬23米),闕上建有兩重飛檐,狀如鳳翼,展翅欲飛。兩闕向北通過17米寬的城墻與城門主體相連,整個城門樓、兩垛樓、兩闕樓,體量宏大,渾然一體,莊嚴肅穆,讓人膜拜。

  在這座雄偉的城樓上,隋煬帝俯視過他的東都城,李世民下達過焚城令,唐高宗過問了“韓國政事”,武則天發表了登基演說,唐玄宗接見了日本遣唐使。

  說起遣唐使,值得提一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日本派557名遣唐使來洛,這哪里是“使”?分明是旅游團!那時候日本很落后,大唐的繁華盛景,在他們看來簡直如九天虹霓。于是這些人坐著海船,頂著風浪,歷經數月,九死一生來到洛陽,在接受皇帝接見后,從應天門的高大的門洞迤邐而出,向北望是天堂,那么高啊!向南看是天津橋,那么美呀!再一看,這天堂、應天門、天津橋、天樞、天闕都在一條軸線上,形成了繁華熱鬧的天街,這時,他們才懂得什么叫“天國”。

  唐中晚期,應天門又稱五鳳樓,很詩意,很形象——城門樓在中間,垛樓、闕樓各一對,分排在兩邊,飛檐如翅翼,似五只金鳳凰。白居易、徐凝等詩人都曾以詩歌的形式寫過五鳳樓。

  似乎是宿命,越豪華的建筑,越易遭受火焚。這座城門,唐初被李世民燒過一次,高宗時修復了,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又被燒一次,這一次大火整整燒了一天,煙霧飄入宮中,形成“霧霾天氣”。后有安史之亂,又有孫儒之亂,應天門哪里顧得上修,一直到朱溫脅迫昭宗遷洛,朱溫才派人修了一下應天門,沒有好木料,修得很匆忙,只用木架彩綢搭了一個樓闕模樣,應天門的氣數已盡了。

  不過,已經準備篡唐的朱溫,也知該城門是政治符號,他在立昭宗第九子、13歲的李柷(chù)為帝(唐哀宗)之后,把李柷的即位玉冊(一共10枚)留在了應天門,直到1989年才被中國社科院考古人員發現……(首席記者孫欽良)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13-03-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