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新疆天山腳下美麗的綠洲之城,這里是龜茲(Qiūcí)文化的中心。近日,筆者隨《洛陽晚報》組織的重走絲綢之路采風團到達庫車等地,尋訪這里的絲路遺跡。龜茲與洛陽,遙遠而親密,在洛陽歷史上,帛延、佛圖澄、白明達等龜茲人的名字熠熠生輝。
1 、千年回眸之龜茲古國
漢唐時期的西域龜茲古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東起輪臺,西至巴楚,北靠天山,南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新疆的庫車、拜城、新和、沙雅、輪臺縣一帶,都曾是其轄境。龜茲古國建都延城,即今庫車東郊皮朗古城。
西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龜茲成為漢帝國的屬國,漢宣帝時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漢以班超為都護,居龜茲它乾城。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都城,下設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龜茲開始成為唐朝統治西域的中心。公元840年后,龜茲地區進入回鶻勢力范圍。元明時期改稱亦力巴力,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定名庫車。
漢唐時期,龜茲是絲路上的一個重鎮。東漢、魏晉時,過敦煌后,絲路分為三道。其中道從玉門關西出,到樓蘭,轉西詣龜茲,至蔥嶺(今帕米爾)。其北道,從玉門關西北出,到高昌,轉西與中道合,至龜茲。隋唐時,絲路的中道,出敦煌至高昌,經龜茲,度蔥嶺往西,最后到達西海(今波斯灣)。由于處絲路之要沖,克孜爾尕(gǎ)哈烽燧、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遺址這三處龜茲文化遺址已列入“絲綢之路:起始段與天山廊道的路網”22處申遺點之中。
克孜爾尕哈烽燧位于庫車縣城西北13公里處的卻勒塔格山南部鹽水溝,是新疆絲路古道上數以百計的烽燧中歷史最長、保存最好的一座夯土建筑的烽燧遺址,是漢代的軍事設施。烽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底長6米,南北寬4.5米,殘高有16米。
克孜爾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是龜茲石窟的代表。龜茲的佛教石窟是中國佛教石窟中開鑿最早的,包括六個主要石窟群: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等。其中,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有編號的洞窟達236個。克孜爾石窟是一條壁畫長廊,壁畫內容之豐富,數量之龐大,延續時間之長,在我國現存諸石窟中都居于首位。
蘇巴什佛寺,位于庫車縣城北23公里處的庫車河兩岸。該寺始建于魏晉時期,至隋唐達到繁盛,玄奘西去天竺取經路經此地,在此駐留兩個多月。至9世紀,該寺被戰火摧毀。遺址分東、西二寺,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是新疆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佛寺遺址。東寺有佛殿、佛塔、佛像;西寺的佛殿規模宏大,方形土塔保存完好;北部有17個禪窟,造型奇特,禪窟內殘存部分壁畫和石刻古龜茲文字題記。
2、洛陽佛教之龜茲高僧
在龜茲文化遺址中,數量眾多的佛教寺院遺址訴說著這里佛教文化曾經的鼎盛。公元初年前后,印度佛教傳入龜茲。龜茲佛教以小乘為主,兼及大乘。公元3世紀中葉,龜茲佛教進入全盛時期,《晉書·四夷傳》載:“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西晉以后,龜茲的佛教已經相當普及。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龜茲有佛教寺院百余所,僧徒5000多人。
魏晉繼東漢,建都洛陽,一切文化都承東漢的余緒,所以魏晉的佛教也可以說是東漢佛教的延續。魏晉時期,來自龜茲的高僧有帛延、帛法炬、佛圖澄、帛尸梨蜜多羅等。
帛延、帛法炬都是來自龜茲的佛教翻譯家。曹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帛延來洛,譯出《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等7部經書。西晉惠帝時,帛法炬來洛,與法立共譯佛教經典4部12卷,法立死后,又自譯40部50卷經籍。
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時年已79歲的龜茲高僧佛圖澄來洛。他于孟津建龍馬負圖寺,后來被后趙奉為國師。
與佛圖澄同來的另一位龜茲高僧帛尸梨蜜多羅(漢名吉友),隨晉王室輾轉渡江南下,來到建康,主持譯出《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雜神咒》各一卷,對佛教在江南的傳播發展做出了貢獻。
3、隋唐大曲之龜茲樂舞
在龜茲石窟壁畫中,有大量的龜茲樂舞壁畫,克孜爾石窟《天宮伎樂圖》巨幅壁畫充分反映了龜茲樂舞“回裾轉袖若飛雪,左鋌右鋌生旋風”的藝術魅力。而這種樂舞與隋唐大曲密切相關。
隋唐大曲,簡稱“大曲”。它是在隋唐民歌、曲子的基礎上,繼承了漢魏以來清樂大曲的傳統,融合西涼、龜茲、疏勒、高昌等少數民族音樂發展起來的一種大型歌舞曲,實際上是隋唐洛陽宮廷音樂。它形成于隋煬帝遷都洛陽后,鼎盛于武則天建都洛陽和唐玄宗駐蹕洛陽時。
在隋唐大曲中,龜茲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龜茲音樂大師白明達在隋煬帝時任宮廷樂正,負責宮中西域樂舞的排練,和隋煬帝合作創作樂曲。他作《萬歲樂》《藏鉤樂》《泛龍舟》等數十曲,深得煬帝歡心,甚至想要給他封王。唐太宗時,他擔任太樂府的職務,負責音樂、舞蹈的排練演出。到唐高宗時,他又創作了《春鶯囀》等曲子,這是唐代著名的舞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一首著名的曲子。據洛陽詩人元稹《連昌宮詞》等記載,它是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在連昌宮(在今宜陽縣三鄉鎮)創作的。在《霓裳羽衣曲》中,有龜茲音樂的改編曲調。《連昌宮詞》對此描述說:“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錄續。”
在中原漢人集居的村舍閭巷間,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樂舞成了流行風。洛陽詩人李頎曾賦詩道:“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當時名揚天下的洛陽吹笛高手李謨,其師傅就是龜茲人。有一次,李謨演奏笛子,眾人紛紛稱妙。在場的一老者評價道:“先生的笛子吹得絕妙,有龜茲樂的音調。”
在庫車等地尋訪龜茲文化,面對諸多遺址,感到敬畏而親切。告別庫車河,遙望矗立在廣袤的戈壁灘上的蘇巴什佛寺,那反射著金色光芒的高高的佛塔和厚重的龜茲文化,就這樣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鄭貞富)(原標題:天山腳下訪庫車——兼談龜茲文化與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