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許昌春秋樓,相傳是當年關羽保嫂“秉燭待旦”之處;許昌灞陵橋關帝廟,是關羽辭曹操回馬挑袍之地;荊州古城,是關羽鎮守之所,荊州城南的關帝廟,相傳是當年關羽府邸;荊州城外江津湖畔的春秋閣,相傳是關公鎮守荊州時忙里偷閑研讀《春秋》之處……
關羽遇害以后,相傳曾多次“顯圣護民”,各地民眾官府為此也建了不少關廟。湖北玉泉山麓,豎有“漢云長最先顯圣處”石刻大碑,不遠處的小關廟,相傳是中國最早的關廟。
在中國邊陲和重要關塞,為鼓舞戍邊將士之民族精神,舊時也建有不少關帝廟。明長城盡頭的嘉峪關,緊靠城門有一座關帝廟;再往西,有天山關帝廟;在中國版圖最西邊的新疆伊犁,也建有數處關帝廟;在東南沿海的福建東山島,明朝守島將士在那里建起了關帝廟。
在臺灣,崇奉關帝之風與中國內地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有200多座大小關帝宮廟。臺南武廟是其中的佼佼者,該廟明代萬歷年間始建,現為臺灣一級古跡。新竹縣普天宮新塑的關帝像,連臺座竟有15丈高。臺北行天宮、宜蘭協天廟、臺中圣壽宮、高雄文衡殿、日月潭文武廟等,都是臺灣關廟之佼佼者。每逢關帝圣誕,各處抬神轎、演社戲、上陣頭,熱鬧非凡,其香火之盛,與日俱增。
在海外,凡華人聚居的地方,都能尋覓到關公文化的蹤跡。目前,美國紐約、舊金山,日本神戶、橫濱、長崎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印尼、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有富麗堂皇的關帝廟。
關帝廟為何遍及四海?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焦大衛先生認為:“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那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市場經濟越來越紅火。人們尋求競爭,尋求發展,更尋求誠信,由此,海內外再次掀起新千年的關公熱。被尊為財神的關公,被廣泛供奉于民宅正堂以及商場賓館。
關公何以成為財神?民間相傳,關羽被俘至許昌,曹操為收買其心,送上許多金帛玉女,但關公一直不為所動。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后,決定辭別曹操,千里尋兄。臨行前,關羽將曹操送來的金銀布帛悉數留下,還附上一本清清楚楚的賬冊。后世認為,這是對商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記賬法。關公以信義為本,又設計了簡明的記賬法,因而順理成章地被尊為“武財神”。
在中國香港,雷震寰先生在新世紀組建了世界關公文化促進有限公司。雷震寰先生認為,關公文化已成為連接海內外華人的紐帶,成為促進關公故里和三國古戰場經濟發展的亮點,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帝文化正愈來愈熱,關公精神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今天,關公精神已經無所不在,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現在,毫不夸張地說,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文化的蹤跡,就有那一方水土衍生出的崇奉關帝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民風。
關公引發國際朝圣大典
2002年10月16日,對于關林管理委員會主任王治淮來說,是一個永遠都讓他激動,永遠都讓他心潮澎湃的日子。
這一天,關林熱鬧空前,人如潮,車如流,雖然是金秋,可空氣仿佛被點燃了,灼人地熱。
這一天,關林國際朝圣大典開幕式于上午9時至10時30分在關林廟前廣場舉行,來自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和我國臺灣省的十余個團體400余人盛聚關林,祭拜關公。參加朝圣大典的中外記者50余人對大典情況進行了采訪。
大典開幕式上,關林廟前的廣場上舉行了《浩氣雄魂》朝圣樂舞表演,樂舞分為“序曲”、“金鼓咆哮”、“龍騰祥云”、“古樂悠悠”、“盛世雄師”、“雄魂浩蕩”、“尾聲”等七部分,著重闡釋關公“忠義仁勇”的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實際上,這次朝圣大典是民族向心力的檢驗,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同根同祖,道德精神也并無二致。
在王治淮心里,大典是一種形式,其目的是為了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除此之外,大典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吸引全世界華人資金,促進文化經濟交流,促進招商引資。
王治淮說,大典這種形式,是隨著關林地位的提升,隨著時代演進而逐步形成的。
1980年,關林辟為洛陽古代藝術館并正式對外開放。此后海外華人來大陸尋根問祖的人數大量增加,到洛陽關林的海外華人華裔也越來越多,關林在海外的知名度和旅游地位逐步提高。
上世紀90年代以后,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和我國臺灣、香港地區的華人相繼到關林朝拜關公。
1993年秋,應洛陽市政府領導邀請,臺灣省宜蘭礁溪協天廟260余人第一次拜謁關林,受到隆重接待。這是洛陽關林與臺灣關廟團體第一次開展民間正式交流,由此也拉開了洛陽關林與海外關廟人士聯誼的序幕。通過這次交流,關林管理部門萌發了舉辦有海外華人直接參加的民間交流活動的想法。
1994年年初,臺灣省普化警善堂、西關廟、玄圣殿等處的有關人士朝拜關林。在朝拜中,他們與關林管理部門進行了加強兩岸關廟聯誼活動的懇談。兩岸同胞心有靈犀,欣然合拍。從當年6月份開始,關林籌備并成立了“東方文化尋根游暨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組織委員會,大典于1994年農歷九月十三(即關羽秋祭之日)舉行。
從那一年開始,大典一年比一年熱鬧,參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王治淮告訴記者,幾年來,有2000余人次向關林捐款捐物120余萬元。這些捐款者中,最多的就是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的同胞。1987年,臺灣潘阿來先生捐款1700美元建關林二殿像龕;1993年,臺灣安志超先生捐款5萬元打關林消防井一眼;臺灣富景集團董事連萬生先生于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先后四次捐款,捐款總額達70萬元;2000年,香港周偉榮先生捐款20萬元維修關林舞樓。另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的華人也都曾輸資維修關林。
海外華人的慷慨捐款解決了關林古建筑維修資金不足的問題,使關林的明清建筑得以保護。
朝圣大典的社會影響是深遠的。關羽是超越時空、受到歷代人民尊崇的歷史人物,他的忠義仁勇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關公是道德楷模與神靈的合璧。據考證,早在明清時期,關羽崇拜就已成為一種普遍的信仰。華人中這種對關羽的普遍崇拜,是關林朝圣大典舉辦的基礎。
關林朝圣大典不僅迎合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朝拜要求,也向各界人士充分展示了洛陽的現代形象,達到了宣傳洛陽、溝通或促成對外經貿的目的。
據介紹,目前,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的華人和宗親組織幾乎每年都來關林朝拜。我國臺灣、香港、澳門三地的關廟人士每年也都組織拜謁團,其中臺灣來關林的人數占三地總人數的70%。
關林國際朝圣大典是洛陽的特色旅游項目,也是河南省旅游局重點推介的特色項目之一。它與洛陽春季的牡丹花會相呼應,形成春秋旅游旺季中的特殊景觀,在海內外產生了良好的旅游效應,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肅穆繁華兩相依存
實際上,圍繞著關林早已形成了關林經濟現象。
上世紀90年代,但凡經商的,無不對關林商貿城耳熟能詳。那個時候,作為關林鎮的一大經濟支柱,關林商貿城曾經盛極一時,年交易額達160億元,位列全國十大大型綜合性批發市場第六位。
為了重塑關林商貿城過去的輝煌,今年5月24日,投資數千萬元的關林商貿城“新商貿城”項目正式開工。“因為關林,才有了關林商貿城,關林商貿城能夠輝煌,也離不開關林!”王治淮說,“來關林的人越多,關林商貿城也就越興旺!”
關于關林的發展,王治淮其實還有更多更大的想法,比如他的其中一個想法就是:把關林塑造成洛陽最靚的風景,讓關林在重量級文化遺產林立的洛陽脫穎而出。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司馬光的一句詩道出了古都洛陽的悠久歷史。為了凸現洛陽的悠久歷史,關林建起了洛陽古代藝術館。
洛陽古代藝術館以收藏陳列洛陽出土的歷代石刻藝術品、碑碣墓志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關林的肅穆,也給關林增加了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走進洛陽古代藝術館的碑碣墓志陳列室,撲面而來的是數百塊漆黑的碑刻。這些碑刻主要記載墓主的生前活動,但內容涉及古代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站在墓碑前,心中陡生一種“今夕何夕”、“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感慨。再看下去,你所感到的,就是一種對中華民族博大文化的敬畏感了。
其實,在關林采訪,面對翠柏的蒼虬古樸,面對關冢的滄桑滯重,敬畏感常常從心底油然而生。
在關林里面,看到的是一派肅穆和莊嚴;出得關林,眼前是車水馬龍,商業繁華。關林內供奉的是過去的輝煌,記載著一個英雄的史詩;關林外,是現代人用汗水建起的商業豐碑,展現的是21世紀人們的智慧。
現代與傳統,簡單與復雜,精神與物質,古代與今天,就這么和平共處在關林鎮上。
要走了,回過頭再一次注視關林,久久地注視,恍惚間,眼前幻化出一尊金光閃閃的塑像,他通體透亮,祥氣繚繞。
毋庸置疑,那是關羽。
當然,那不僅僅是關羽,那更是一個民族的道德理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