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作品
民間剪紙藝術家王瑞杰和張郁萍兩人都是大學教師,王瑞杰是黃河科技大學的一名體育老師,張郁萍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的一名日語老師。在王瑞杰和張郁萍的家里,可以感到很濃郁的藝術氛圍,屋子的桌子上擺放的都是兩人在各地參加民間藝術活動的時候獲得的各種獎杯和榮譽證書。一開始,王瑞杰和張郁萍就向我們講述了他們參加的各種活動和在活動上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從交談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王瑞杰是一個比較幽默和善于言談的人,張郁萍是一個比較外向、很有自己思想和見解的人。在訪談的過程中,王瑞杰和張郁萍向我們娓娓地到來他們的剪紙人生。
偷學技藝初成功
王瑞杰老師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母是山西人,很會剪紙。在王瑞杰的印象里,在他們很小的時候,祖母就教他姐姐剪紙。王瑞杰那時候覺得剪紙圖案非常漂亮,也就是在那時候,對剪紙熱愛的種子已經在他心中萌芽。由于是男孩子,祖母不允許他學習剪紙,他就跟著姐姐偷學,每次姐姐學完剪紙回家練習時,他就在旁邊觀看,每次看過之后私下里自己再練習。時間一長,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那時候每逢過年,王瑞杰家里都要展示各自的剪紙,看看每個人的剪紙藝術功底。在年底剪紙的展示過程中,王瑞杰把自己的作品“金雞報曉”也放在了其中,祖母覺得那年的剪紙作品中“金雞報曉”剪的最好,就問是誰的作品,令祖母想不到的這竟然是王瑞杰的作品。以前在祖母看來,男孩子就應該做男孩子的事情,不應該學女孩子們做剪紙。在這次的剪紙作品展示中,祖母覺得王瑞杰心靈手巧,在剪紙方面很有天賦,從此以后,祖母不再阻止王瑞杰學習剪紙。
多才多藝齊發展
上世紀50年代,王瑞杰考上了哈爾濱體育學院。在大學期間王瑞杰雖然學的體育專業,但是對文學也是非常喜愛,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王瑞杰就慢慢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大學畢業以后,由于一些原因,王瑞杰派到了農村。在農村,王瑞杰學習過木工,自己設計一些小家具,比如桌子、凳子等。當時在農村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王瑞杰為了養活家人,又重新撿起了自己從小喜愛的剪紙。那時候刺繡比較流行,王瑞杰就自己做一些剪紙、畫一些花樣和做一些家具拿到哈爾濱的市場上去賣。
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經朋友介紹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專業班旁聽,在一年的時間里,王瑞杰學到了有關土木工程的知識。王瑞杰不是一個甘于平庸的人,他不僅僅是學會這些東西就了事了,而是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要將學到的東西造福于民。于是,他就設計村社房屋的建設,當時的村民都覺得他設計的房屋樣式比較新穎。王瑞杰還告訴我們,當時他還參與了市政府建筑的設計。
王瑞杰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此外,在文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1958年的時候就發表了中篇小說《社長的女兒》,并且獲得了鋼人征文佳作獎。散文《我和大雪和小雪》2001年獲中國作家協會文藝報社二等獎。《我的“親”娘》在2003年獲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二等獎,并收錄到《中國散文家代表作集》中。《橋頭遇險記》獲2002年中國作家世紀論壇二等獎;和愛人合作的小說《奇緣》、《唐婉之死》分別獲征文二等獎和一等獎。2002年7月加入中國散文協會,2002年9月加入河南省作家協會。另外,王瑞杰自己還寫格言,他的格言曾被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名人格言》收錄。
在書法方面,王瑞杰也非常地有造詣,對小篆頗有研究。他創作的《百春圖》、《百秋圖》、《百福圖》等一系列百字圖,是根據中國漢字規則,利用小篆創作出來的百余個相同字的不同變現形式。在2012年12月,王瑞杰獲得了中國藝術名家研究院、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授予的“中國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王瑞杰、張郁萍他們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互相扶持
夫唱婦隨張郁萍
正如大家熟知的“任何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個支持他的愛人”一樣,在王瑞杰老師的背后,張郁萍老師一直在默默支持他。張郁萍畢業于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學的是日語專業。在中學的時候,張郁萍就已經對文學和藝術方面比較感興趣,時常寫一些詩和文章。在訪談的過程中,張郁萍告訴我們,她的剪紙是向先生王瑞杰學的,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剪紙比較難,入門之后發現剪紙也沒有那么難。張郁萍是一個非常有見解、有自己思想的人,她認為,剪紙不單單是只貼在窗戶上,剪紙是一門藝術。剪紙不是你拿個剪刀隨便剪出來個東西就叫剪紙,而是剪紙的每幅作品都要有思想和靈魂,每幅作品都要有它的主題思想,也就是說,這幅作品主要是為了表達什么。就像他們創作的《獻給2008年奧運會》,就是在申奧成功之后,兩人開始設計的,圖文并茂,搜集了10多個國家的資料并且找人翻譯,然后兩個人將翻譯好的文字共同寫上去,以此來表現他們對申奧成功的激動喜悅之情和對2008年奧運會的期待。
除了對剪紙感興趣,張郁萍也喜歡文學創作,甚至可以說喜歡文學甚于剪紙。張郁萍年輕的時候曾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工作,主要是編寫烈士傳記。20世紀80年代開始創作,先后在《中國作家世紀論壇》、《作家世界》、《永恒的母愛》、《潔白的雪花靜靜地飄》等選本中發表作品,作品多次獲獎。散文《痛苦地抉擇》2003年獲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二等獎,并收錄到《中國散文家代表作集》中。《大自然的魅力》2002年獲中國散文學會精美日記大賽二等獎。張郁萍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郁萍在早期的時候還寫過一些小詩,筆名是“奇石”,寓意自己是一塊石頭但又不是普普通通的石頭。古人詠梅、蘭、竹、菊等,而今張郁萍詠水,在張郁萍的詩《詠水》中,將“水”的多重性格魅力和“集團精神”表現出來。此外,張郁萍還寫了《琴》、《棋》、《書》、《畫》等詩,文筆優美、語言簡練,將琴、棋、書、畫的特點巧妙地表現出來。
文學藝術界的佳偶
王瑞杰、張郁萍的剪紙作品主要是現代剪紙。王瑞杰、張郁萍剪紙結合了剪和刀的技法,先用剪剪出輪廓,然后將剪紙固定于模板之上,再用專用的刀進行雕刻,刀法要快,以保證剪紙的細微之處不被劃破。而且每一次雕刻之后要將刀磨制,以保證以后用刀的靈活性。
王瑞杰、張郁萍在生活中是夫妻,在文學藝術創作上更是佳偶。張郁萍的文學功底比較深厚,在文學方面給自己的先生幫助,兩人曾共同創作小說《奇緣》、《唐婉之死》分別獲征文二等獎和一等獎。王瑞杰在剪紙方面學習比較早,在剪紙方面給張郁萍指導,張郁萍在王瑞杰的指導下,逐漸入門,如今在剪紙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夫妻兩人在感情上很好,基本上都是共同加入各種協會,共同參加展出活動,不僅便于生活上互相照顧,而且在創作上還會有共同語言。
張郁萍還告訴我們,剪紙作品基本上都是兩個人一起合作,自己主要是主管設計方面,先生張瑞杰主管操作。兩人的作品重在人物的表現,不僅要有漂亮的輪廓,還有能細膩感情的流露。張郁萍覺得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基本上人物剪紙的頭部由她自己負責,有時候頭部的設計會花上很長時間,但張郁萍覺得既然做就要認真做、好好做,做出來的人物每個都是活靈活現,面部表情非常豐富。
剪紙在兩人的合作下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不僅有國內獲得的,例如張郁萍《花魂》入選《國慶60周年獻禮—中國精神》一書并在此次活動中獲得金獎;兩人合作的《千手觀音》獲得了中國書法藝術綜合最高獎項—金菊花獎證書,并在省內獲得了專利。還有國外的,兩人的剪紙《龍鳳戲》曾在意大利參展時獲得“達芬奇小金人獎”;還有兩人創作的《灑向人家都是愛》在2009年3月29日到31日舉辦的“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第二屆中日名家作品交流展活動評選中,榮獲“金櫻花”獎,作品被大展組委會主辦單位收藏。
剪紙作品
王瑞杰、張郁萍作品欣賞
王瑞杰、張郁萍的剪紙主要取裁于現實,和社會主流相結合,與時俱進,每每社會上有重大事件,王瑞杰、張郁萍都會做相應的剪紙作品。作品有的是反映社會現象,有的歌頌人世間的真善美,還有的是為了慶祝國家的重大活動,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同時每幅作品里面也都包含有人文思想。
《獻給2008年奧運會》是在中國申奧成功后,王瑞杰、張郁萍合作的一幅先給奧運的作品,作品共長198.88米,“100”寓意的是中國盼望百年迎來的奧運;“9”是九九歸一;三個“8”分別是2008年8月8日舉辦的奧運會。將近200米的長卷,上面的是有關奧利匹克文化的介紹,下面是圖解。文字都是王瑞杰、張郁萍查閱過資料手寫上去的,下面圖片的四周都有和平鴿圍繞,寓意著世界要和平。圖片中用大篇幅的武術表現了中國的傳統體育,同時也展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的主題。從百米長卷的寓意我們不難看出王瑞杰、張郁蘋對國家和社會充滿了熱愛,在制作的過程中也是非常用心,把自己對事件的理解用作品表現出來。正是由于對剪紙的熱愛和對國家深厚的感情,為國家事業發揮自己的余熱,王瑞杰和張郁萍才能創作出這百米奧運長卷。
《千手觀音》這幅剪紙是王瑞杰、張郁萍在觀看了2005年春節晚會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千手觀音》舞蹈之后創作的。當時得知《千手觀音》舞蹈是殘疾人跳的時候,很是震撼,兩人決定以此為題材創作一幅剪紙作品。剪紙《千手觀音》給人的感覺就像當年的舞蹈一樣震撼人心,特別在手的表現上,各個手指的拿捏都是一樣的,非常一致,王瑞杰說單單在雕刻手的這方面,就花了兩周的時間,花費的時間隨長,但卻是要表現出作品的盡善盡美。作品的周圍是祥云和花朵,象征著大千世界的祥和與宣揚著人世間的真、善、美。該作品因其強烈的感染力,獲得了中國書畫藝術綜合最高獎項—金菊花獎。
《鳳凰戲牡丹》這幅剪紙以極其細膩的手法表現了鳳凰嬉戲花中牡丹、在空中飛舞的景象,在這幅剪紙作品中,無論是正著看,還是倒著看,鳳凰都是展翅欲飛的樣子。畫中鳳凰羽毛的雕刻上也是非常細致,片片羽毛似乎都看得清清楚楚,鳳凰扇動翅膀,身上羽毛隨風飛揚,似乎要展翅高飛。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鳳凰是吉祥物的象征,而牡丹又寓意著富貴,這幅作品包含了富貴吉祥的美好愿望。
王瑞杰、張郁萍,生活上的伴侶、文學藝術界的佳偶,兩人共同創作、共同支持和進步。兩人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把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去。在別人眼里,退休之后就應該享清福,王瑞杰、張郁萍對文學和藝術的創作卻不減當年,兩人很有他們的思想,他們就想為社會留下點什么,而不是平平淡淡、庸庸碌碌過一生。正是有一顆對文學藝術熱情的心,兩人才創造出這么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