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兩岸視域中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第一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專家發言摘登

2013/9/30 10:26:57 點擊數: 【字體:

兩岸視域中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第一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專家發言摘登


    編者按

   
近日,第一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在福建師范大學舉辦。本次論壇由福建師范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福建社會科學院、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福建師范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承辦。兩岸文化教育界60多位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圍繞“兩岸視域中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這一中心議題,展開真誠的對話與交流。今刊登部分專家發言要點,以饗讀者。

    兩岸文化發展的共同使命

   
過去五年多來,兩岸關系實現了歷史性轉折,取得豐碩成果,開創出和平發展的局面,進入了鞏固深化的新階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不斷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努力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局面。這其中,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拓展領域、充實內涵、提高水平,促進兩岸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繁榮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增強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60多年來,兩岸雖然走過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但中華文化的根脈始終存續于兩岸之間。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維系兩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紐帶。20多年來,多層次、多樣化的兩岸文化交流蓬勃興起,促進了兩岸同胞加強了解、消除隔閡、融洽感情、拓展合作、增進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為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新形勢下,著眼于持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我們都應該認真思考,在擴大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方面,還需要創造哪些更便利的條件?采取哪些更積極的措施?如何開拓更多的渠道?同時,我們也主張兩岸應當適時商簽文化交流合作協議,為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就這些問題,我真誠希望,兩岸學術界、文化界、實務界的有識之士加強研討交流,多提出真知灼見,多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應當以更寬廣的視野審視兩岸文化發展和彼此的交流合作,共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思想智慧,也彰顯著一個民族的獨特氣質和精神風貌。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今天,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振興,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需要強勁的精神動力。兩岸同胞尤其是文化工作者應當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共同汲取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共同應對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文化競爭和挑戰,攜手促進兩岸文化發展,為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斷筑牢精神支撐,注入文化活力,在共同邁向民族復興的進程中,讓中華文化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研究局局長 黃文濤)

    “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范疇

   
“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范疇,其本意指的是歌唱的相互應和,引申而指不同事物乃至對立的方面相互一致的關系。“和”的內涵是不同事物或對立因素的相輔相成,在肯定多樣性、差異性存在,尊重差異、保存個性的前提和一定條件下,使矛盾、對立的諸因素、方面共處于統一體中。

    西周末年的史官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和”是保留差別與多樣性的統一,不同、差異是萬物生存、發展的基礎。“同”是不可能產生出任何新的東西的。人世間只有各種人、力量、聲音的并存共處,才能相互制約,相濟相生。

    儒家始祖孔子對“和”有如下論述:“禮之用,和為貴”,“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提倡貴“和”,要以禮節之。孔子還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具有包容性,能吸納不同的意見,協調不同的方面和力量。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儒家堅持“修己以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主張每個人都要遵循一定的行為規范,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責任。這對維持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的個體與群體、個人與社會關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道家以天道自然論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觀點。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道”作為宇宙本體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萬物。天人是相貫通的,天、地、人、物同處于一個充滿生機的整體之中,應當尊重天道天命,順其自然,追求人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有利于社會關系的處理,使之成為和諧共生的關系。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張岱年先生曾經精辟地總結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運行永無休止,人也要永遠向上,堅強不屈。歷代有志之士,無不盡心竭力,致力于事業學問,體現了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堅持獨立自主,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維護民族主權和祖國統一,這是這一傳統文化精神的生動反映。“厚德載物”就是有寬容性,對不同意見保持容忍的態度。以和為貴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起了促進民族團結、加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使中華民族成為多元一體的大家庭;在國際關系方面,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平共處,友好往來,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總之,“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范疇,已經并正在為民族的團結發展、國家的繁榮昌盛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作出自己的積極貢獻,并且一定能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福建師范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王耀華)

    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共同的遺產

   
講到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兩岸共同的遺產,我想起碼有三個共同:第一,我們祖先傳下來的這份豐厚的、燦爛的文化遺產,兩岸民眾應該共享其榮。第二,我們兩岸面對這份遺產,也有共同的責任,共同的擔當。第三,我們兩岸傳統文化實際的處境,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處境、狀態是共同的。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我們要將心比心,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比如我們有這么多非遺項目是世界級的項目,需要找到一些辦法,促進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保護非遺的責任。另一方面,我覺得臺灣現在的學術界也應該對大陸這些年所取得的進步有所認識。一些臺灣民眾不僅對大陸經濟上取得的成就沒有親身的感受,對大陸政治、文化領域的進步更缺乏認識。比如對大陸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這方面,很多臺灣的朋友還停留在20年前的理解,總認為臺灣這方面做得比大陸好,有一種優越感。其中很多問題是需要重新審視和值得探討的。比如“大陸用簡體字就中斷了文化”之類的看法就很偏激片面。兩岸在繼承傳統文化這個問題上不應該有你錯我對之類的分歧,而是應該像兄弟一樣,共同珍惜這份財產,共同想辦法傳承它。

    至于說兩岸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所面臨的處境是共同的,對這一點我還要著重強調一下。我們面臨的什么處境呢?我們面臨的是全球化的浪潮和西方強勢文化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入侵與覆蓋,我們的中華文化目前在世界上還是弱勢文化。我們只有共同努力、攜手奮斗,我們所有關于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愿望才可能實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 田 青)

    傳統與時代精神

   
一個多世紀以來,許多知識分子深為焦慮的是三個話題:文化與現實的關系問題,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文化傳統與時代的關系問題。第三個問題與第二個問題通常是聯系在一起的,但是二者考慮的焦點并不相同。

    單獨談論文化傳統的時候,我們通常總是持肯定的態度。傳統總是先于個人而存在。每一個人一無所有地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傳統是我們依賴的堅實拐杖。傳統告訴我們應當做什么,說什么,如何為人處世。從家族、地域到民族,強大的傳統成為所有社會成員同心同德的強大號召,沿途護送我們完成這一代人肩負的歷史使命。因此,傳統使“現在”變得復雜了。人們不再遇到一個懸空的今天。今天不是一個片斷的“此刻”,今天是從昨天的必然之中誕生出來的。傳統負責指明今天與昨天之間的一切內在銜接。

    但是,考慮到傳統與時代之間的關系時,情況不再那么簡單了。傳統會不會成為一種僵硬而沉重的軀殼,窒息一個民族的活力?這時,傳統成了一種遮蔽,以至于社會成員無法以自己的智慧應對一個嶄新的時代。至少在20世紀的五四時期,一批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強烈地意識到這種危險。他們激進地主張拋棄傳統,以此換取民族涅槃式的新生。他們的動機絕不是背棄自己的民族;相反,復雜而急迫的歷史形勢迫使他們行使一種特殊的民族認同策略:以放棄文化傳統作為拯救民族的手段,同時,與此相對的是,援引西方文化資源與反抗西方文化殖民。

    我覺得,我們始終要意識到傳統在時代文化之中的正確位置。一個時代文化的內部坐標通常隱含了縱橫兩軸。縱軸來自傳統的繼承。慣例、規范、不可動搖的原則、整個社會崇拜的權威乃至教條,這些內容來自傳統的傳遞,在時代文化之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時代文化之中的橫軸指的是社會歷史的橫向沖擊。這些沖擊足夠強烈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脫離慣例,修改規范與原則,破除各種教條所擁有的權威。這時,傳統被改變了,同時,傳統也發展了。我們總是從傳統開始,但是,應對嶄新的時代同時是為傳統注入新的內容。我認為,橫軸是主動的,活躍的,開拓性的;縱軸是被動的,守成的,循規蹈矩的。任何一個時代文化意義的衡量也是橫向的,而不是縱向的。換言之,文化的意義是解決當代的問題,而不是考慮復制傳統范式的精確程度。

    我們同時要有一個認識,每一個歷史時代之所以可以提供傳統,簡單地說,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就是因為提供了一批與當時歷史階段相互協調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因為成功從而被普遍化為慣例、規范、原則,這才是傳統的精髓。我們要向傳統學習的恰恰是這種精髓,包括學習古人勇于面對現實、勇于創新、勇于自我作古的精神。這遠比學習各種具體的慣例、規范、原則重要。

    不可否認,傳統至今依然堅實地存在。傳統從許多方面植入中國經驗,形成種種文化神經,有價值的歷史記憶始終活在中國經驗之中。不論是肯定、贊頌抑或分析、批判,整個社會需要特殊的思想爆發力開拓嶄新的文化空間。這需要依賴傳統,同時還需要開拓傳統。傳統的位置從來不是空無,傳統始終是我們的起點。重要的問題是,我們不要把起點誤認為是終點。任何一個有出息的時代都不是完整地復制傳統,而是深刻地改造、發展和開拓傳統。吸收傳統之中的創新精神,這就是最好的繼承傳統。(福建師范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南 帆)

    中華文化的數字典藏與傳播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流傳至今,包含歷史、語言、文物、民俗特色等人們生活的一切。博大精深的文化內容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但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商業化、都市化主導著人們的生活,傳統中華文化逐漸式微,人們逐漸忘記文化的根本,因此我們應該藉由當今時代科技的優勢,力挽狂瀾并且敢于突破創新,進一步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當今,網絡科技的蓬勃發展,帶動出版物的形式多樣化,出版物的載體不再局限于紙本書籍的呈現方式。數字出版本身代表的不只是科技,也是文化知識傳播方式及生活形態的改變,數字科技的應用造成傳統出版出現重大變革,也帶來出版產業全新的市場商機。藉此可通過數字典藏和出版傳播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第一步要做好“數字典藏”。中華文化的內容豐富且深厚,我們需要透過數字典藏將文化內容系統化、數字化、數據化,成為永久典藏,通過數字化的保存,使文化內容不會隨著時代而消損或失傳。第二步要抓好“出版應用與傳承”。我們須以“創新”的角度去思考文化的傳承方式,如現在的年輕人都是盯著各種電子終端在閱讀,所以應該通過數字化的文化內容,有效結合各類新終端,把富含內涵的中華文化進行最直接的傳播。通過文字、影像、圖片、影訊等內容數字化,并與文化創意和商業相結合,以電子書、原創商品等創新應用形式出版,供人們觀看閱讀,將中華文化以科技傳播方式潛移默化地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發展。(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謝颙丞)

    中國文化的悠久性與和平性

   
中國文化的內容豐富多樣,本文所論集中于悠久性與和平性上,主要針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而發。這些問題可分為兩類,一是人類所居住的客觀環境問題,二是人類自我相處問題。兩類問題因21世紀的全球化趨勢而日益凸顯。如何在現存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有效地進行文化反省、溝通,以達到重建新秩序的目標,是人類21世紀必須面對的課題之一。中國文化的悠久傳統,實可為人類追求和諧與和平提供重要的參考。何以言之?儒家思想的道德主義理想以及即器明道的傳統,便可成為其中的源泉之一。

    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文化,自始即富有道德理想主義色彩。孔子重“仁”,倡言“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表明儒者超越現實的決定,而以心性之意義詮釋人類文明,此種詮釋乃是從道德實踐的角度切入,以道德實踐實現自我的終極關懷。儒學是自我道德實踐之學,是生命之學,同時又以社會關懷作為自我實踐不可或缺的場域。

    21世紀的人類歷史場景與孔子所面對的文化疲敝頗有相似之處,既有文化傳統已經崩壞,新的文化傳統尚未建立。人類在21世紀的知識建樹毋庸置疑,但在心靈的自覺與理想的堅持上,卻殊多匱乏。解決這一困境的出路并非提供更多的外部知識,而在于心靈的自我反省。

    孔子“攝禮歸仁”等思想正是指出禮樂是人性自我實現的形式與內容,如果禮樂無法達到人性自我實現的目標,必將流于形式而缺乏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所以,攝禮歸仁,經由仁心而建立的禮教秩序便具悠久和平之道。如此,禮樂就不是對人性的限制和扭曲,乃是通過文化的自覺而安頓我們的自然生命以及所有的生活內容。

    儒者的道德主義理想使其強調內心的自覺與反省,儒者的禮教社會則是實現理想與價值的重要場域。中國傳統的日常生活,生動而具體地透露出這兩者的內涵:一是日常生活與精神生活合一;二是自然生命安頓于社會文化之中;三是重孝悌及對天地圣賢之崇敬。通過這三方面的內涵,可以約略了解中國文化傳統在日常生活中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價值。(臺灣淡江大學副校長 高柏園)

    閩臺文化的國際性與鄉族性特征

   
閩臺文化無疑是中華整體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極具鮮明特征的地域文化。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素與獨特地域特征造就了閩臺文化的茁壯成長,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閩臺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整體性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在當今社會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變遷進程中,如何準確地把握閩臺文化的基本特征,使之在中華文化的繼承弘揚中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和現代意義,顯然是我們從事閩臺文化研究者的重要責任。

    閩臺文化的形成及其發展,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與文化磨合,以及東南沿海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閩臺兩地的家族血脈相連等多種因素所造就的。從地理概念上說,所謂閩臺區域,指的是海峽兩岸包括福建與臺灣兩省所屬的各個縣市。然而從文化的角度說,閩臺文化的概念遠遠超出了以上的區域,形成了一種輻射型的區域文化態勢。由于面臨大海的自然特征與文化特征,使得閩臺文化在長期的傳承演變歷程中,不斷地向東南海洋地帶傳播。時至今日,在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許多地區,閩臺文化的影響所及,都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現實。因此,閩臺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時又帶有鮮明的世界性特征。

    閩臺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民間社會維系著堅固的鄉族觀念。閩臺兩地基本上都是由移民社會演變而成的,鄉族觀念在長期的移民遷徙、墾殖定居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組織和精神作用。這種鄉族觀念使閩臺文化成為一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既向往追尋中華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頑固地保持邊陲文化的變異樣態;既遵循中華民族大一統政治文化體制并積極為之作出貢獻,同時又不時地超越傳統與現實的規范與約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和自我欣賞的意識;既力圖在邊陲區域傳承和固守中華文化早期的核心價值理念,又在潛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諸如鄉族組織、幫派仁義式的社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可以把許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機地磨合和交錯在一起。也許正是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閩南區域文化及其社會經濟的持續生命力,從而使得閩南社會及其文化影響區域能夠在堅守中華文化核心要素的同時,有所發揚,有所開拓。

    我們需要清醒認識的是,閩臺區域文化中存在的某些負面的內容,畢竟只是閩臺文化中的非主流因素。我們需要予以正視,更需要予以正確的引導。我們應該充分認識閩臺文化的基本特征對于推進海峽兩岸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祖國統一大業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意義。( 廈門大學國學院院長 陳支平)(原標題:兩岸視域中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第一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專家發言摘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09-3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