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京劇的重編和續編

2013/10/8 12:33:16 點擊數: 【字體:

京劇的重編和續編

內蒙古京劇團《大漠昭君》
    鄒琦新

    新世紀以來,我國京劇工作者為了豐富舞臺演出,不僅創編了一批新劇,而且重編和續編了一批新劇,并大都在京劇藝術節上獲獎,因而也較為引人矚目。

    重編和續編不同于一般的改編。改編劇目對原劇既不傷筋動骨,更不脫胎換骨,基本保留了原劇的情節、人物、唱段和表演,只對部分內容和形式做少量的刪減、增補和強化。比如國家京劇院由高牧坤和董圓圓主演的《霸王別姬》,僅加強了項羽在九里山戰斗的英武場面。又如天津青年京劇團由趙秀君和張克主演的《韓玉娘》,是將《生死恨》壓縮后以突出韓玉娘的悲慘經歷。再如北京京劇院由常秋月和劉明哲主演的《李亞仙》,則主要是將《繡襦記》中李亞仙刺瞎雙眼的傷痛情節改為歡慶結局。這顯然都是在原劇基礎上的精益求精,使之更加精練和精彩而成為精品。

    重編新劇雖跟原劇的題材相同,但在主題的設置、情節的構置和人物的配置等方面都跟原劇有所不同,尤其在唱念做打舞等藝術形式方面,基本上是重起鑼鼓重開腔。比如國家京劇院由張建國和郭霄主演的《漢蘇武》,就是不但以奚派表演取代馬派經典《蘇武牧羊》,而且欲“使這一歷史素材呈現出最現代的思想意蘊”。又如濟南京劇院由陳長慶和劉珊珊主演的《重瞳項羽》,則一改梅派經典《霸王別姬》以虞姬為主角成為以項羽為主角,并突出項羽柔情的一面。再如天津京劇院由呂洋和王嘉慶主演的《香蓮案》也是對張派經典《秦香蓮》這一題材的重新詮釋,由突出同權貴的不屈斗爭,改為強調如何面對欲望和苦難這一永恒命題。

    我非常敬佩這些重編劇目的京劇工作者,在馬派、梅派和張派等經典面前敢于另起爐灶、敢于重攀高峰的藝術勇氣。正如《香蓮案》劇本扉頁上所說:“讓古老故事多一種解說,讓京劇程派藝術多一出劇目,讓京劇舞臺多一種呈現。”不過,這些重編劇作縱然在初演時也受歡迎,也能獲獎,但要想像原劇那樣長久傳承和廣泛傳播,確實較為困難。我絕不是說同一題材根本不能趕超經典,或另立經典。但我認為與其花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重新演繹陳舊題材,不如創編嶄新題材的新劇。因為我國有上下幾千年悠久豐厚的歷史,有縱橫數萬里壯麗秀美的山河,有13億勤勞勇敢的人民,有56個花團錦簇的民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寶庫,何必去攻打前輩大師已經高設的擂臺呢,還是另外創設新的擂臺為上策。

    我比較欣賞和看好續編劇目:如內蒙古京劇團創編,特邀姜亦珊和杜喆主演的《大漠昭君》,就不是對尚派經典《昭君出塞》的重編,而是從內容到形式的全新創作。

    關于王昭君的故事,除了后代的詩詞詠嘆之外,戲劇門類若從元代馬致遠的《漢宮秋》算起,600余年來,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以及各地方劇種都有編演,但大多沿襲《漢宮秋》的構思,重點表現王昭君的別宮出塞。其實王昭君出塞后,先生一男,后生二女,通過其子女同漢的互訪及和親,漢匈之間出現了一個長達半個多世紀“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幟盛,牛馬布野”的和平安定局面。《大漠昭君》就是反映王昭君在呼韓邪單于去世后,究竟是立前閼氏之子雕陶莫皋為單于,還是讓自己的兒子伊屠智牙師繼位的關鍵時刻所做的決策。劇作著力表現的是王昭君深明大義、高瞻遠矚,以漢匈世代和好為重,毅然決然地將象征匈奴最高權力的寶刀授予前閼氏之子的故事。

    顯然,這在舞臺上樹立的是一個嶄新的藝術形象,既不同于馬致遠在《漢宮秋》中,當匈奴將以大軍壓境時,不得不別宮出塞而哭啼啼的王昭君形象;又不同于五四時期郭沫若在獨幕話劇《王昭君》中,為寄寓個性解放以反抗王權和夫權,負氣出嫁外邦而怒沖沖的王昭君形象;也不同于改革開放后曹禺在多幕話劇《王昭君》中,為表達“漢匈一家,情同兄弟”的主題,請令求行而笑盈盈的王昭君形象;《大漠昭君》塑造了一個既是母親,又是閼氏,更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光燦燦的王昭君形象。正如董必武《過昭君墓》所贊:她彰顯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續編劇作的優勢,首先在于既不像改編劇作那樣重復前輩大師的劇作,也不像重編劇作那樣挑戰前輩大師的劇作,不但不受桎梏,而且是充分利用了資源。比如上海京劇院由陳少云和安平主演的《成敗蕭何》,就繼承了周信芳在《蕭何月下追韓信》中的藝術特點,在新世紀增添了一出麒派新作,使麒派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其次,續編劇作還回應了前輩大師劇作留下的懸念,滿足了觀眾求新挖根的心理需求。比如湖北省京劇院由萬曉慧和王銘主演的《建安軼事》,就是接續了程派經典《文姬歸漢》的情節,描寫了蔡文姬歸漢后在曹操安排下,如何處理同董祀的老妻少夫的婚姻關系,如何在董祀的幫助下完成父親的《續漢書》,從而既獲得愛情,又留下巨著的故事。如果將《蕭何月下追韓信》同《成敗蕭何》兩出戲連接起來,則完滿地解說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民間俗語的內涵。

    我所列舉的新世紀續編新劇中,取材于漢初的《成敗蕭何》,取材于漢中的《大漠昭君》和取材于漢末的《建安軼事》,所表現的“韓信追回”“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后的故事,都基本符合歷史的真實,因為《史記》、《漢書》和《后漢書》都有記載。同時,新世紀的京劇工作者們并沒有拘泥于歷史,而是都以現代的眼光和筆墨進行了適當的虛構。新世紀這批續編的歷史題材京劇,既像過去的歷史劇一樣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歷史知識,又通過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使觀眾不僅獲得美學享受,而且獲得哲學啟迪。(原標題:京劇的重編和續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10-01)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