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廢棄老地名是文化強拆
2013/10/31 9:36:1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源
新名追求洋大古怪搞暈市民
治理措施難消各地改名沖動
河南省新的地名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已有半個月的時間。當時因禁止洋地名而熱鬧一時的規定,如今卻悄然沉寂。根據網友爆料,辦法出臺后,還是有洋名字的新樓盤出現。而且,想舉報還找不到便捷渠道。
實際上,此舉并非河南首創,廣東、河北、陜西、寧夏等地此前已有類似規定。但據了解,有些規定前腳剛下,有著洋名字的小區、樓盤后腳就冒出來了。看起來,法規有了,但洋名風、改名熱卻難言“令行禁止”。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地名的新老更替越來越多。有的是給新建成的社區、建筑冠以“高端洋氣”的新名字,如“曼哈頓”、“威尼斯”、“天鵝堡”之類的“洋大古怪”;有的則是拋棄使用多年的名字而改用新地名,比如徽州改名為黃山、襄樊改名為襄陽等等。
新地名激增的背后,是老地名的大量消逝。隨著行政區域的合并、社區街道改造合并,一些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老地名正在快速消失。據了解,在蘇州,1995年,隨著一條干將路的建成,沿線就“丟掉”了多貴橋巷、鷹揚巷、雙成巷、豆粉弄、朗中里、梗子里、桐橋浜等8條巷弄名。
有統計顯示,因1980年至2003年的舊城改造,北京市舊城區的胡同地名消失了40%;從1984年到2005年,杭州僅上城區就消失里弄360余條;1991年至2000年,廣州老地名就消失了1031個……
地名的變更讓一些居民無所適從。“有的小區總起一些洋名、怪名,既造成了地名的混亂,也割裂了歷史。”在北京開了多年出租車的劉師傅深有感觸,“現在一說去哪兒,都是什么花園、尊邸,搞暈了頭,原來那么好的老地名哪去了?”
相較于街巷、里弄、社區名稱的變更,城市名字的改變,影響更大。湖南大庸,曾經是武陵山區一個鮮為人知的小縣城,1994年更名張家界市后,知名度飆升。其他如九寨溝縣、香格里拉縣等,更名后也更為人所知。
然而,并非所有的改名都成功,安徽省徽州地區1987年改名黃山市后,20多年來,經濟發展成效不大,卻使歷史悠久、風格獨具的徽州文化弱化不少。而“淮陰”與“淮安”地名更改的爭執與波折,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鑒于此,民政部從去年6月起相繼印發了《關于開展地名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不過,這些治理措施卻難抵改名的誘惑:湖北仙桃市改回“沔陽”的呼聲一直未減,江蘇徐州“趙莊鎮”欲改名“金劉寨鎮”,還有人建議河南新鄭市改名“軒轅市”,湖南耒陽市改名“蔡倫市”……
“人們對地名文化價值的認識仍存在很大差異,地名命名工作中的喜新厭舊、一味追求新意的風尚占據著主導地位。但當這種追求以破壞地名的文化內涵為代價時,就需要引起警覺和重視。”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岳升陽說。
辯
隨意廢棄老名是“文化強拆”
對不當地名也應規范化調整
“One night in Beijing,我留下許多情,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到了百花深處。”這首《北京一夜》,是北京人寇陸最喜歡的歌曲之一。“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歌詞里的‘百花深處’竟是一個胡同的名字。”說起老北京的地名,從小在胡同里長大的寇陸如數家珍,“像百花深處、杏花天、芳草地這些胡同名非常雅致,而帽兒胡同、劈柴胡同、狗尾巴胡同又很有生活氣息。”
在寇陸看來,這些積淀下來的地名,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不能輕易說變就變。“如果新建的樓盤把老地名都取代了,就太對不起我們的傳統文化了。”寇陸希望,那些本來有老名字的地方,能夠慢慢恢復,比如豆瓣胡同拆建成小區后,叫做“豆瓣小區”,這就很好。
有專家表示,地名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文化符號,更凝聚著當地群眾的歸屬感。隨意換地名,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強拆”。原河北省完縣,本為金代所置完州,以“山川完美、堅固”之意而得名,但在1993年竟因投資商認為“完”是“完蛋”之意,被更名為順平縣。又如湖北荊州,1994年與沙市市和江陵縣合并后,改名荊沙市。然而改名之舉不僅讓本地民眾不滿,也令眾多慕“大意失荊州”之名前來的外地游客迷惑,兩年后,有關方面只好宣布恢復“荊州”。
不過也有人認為,全部保留老地名,既不符合不斷變化的實際,也不符合后續發展的需要,地名應當容許一些合理的改動。岳升陽說,出于規范化管理的需要,對一些含義粗俗、一地多名、名實不符、重復的地名進行標準化處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北京海淀區、朝陽區、通州區都有一個“小營”,朝陽區和海淀區都有一個“八里莊”,在城市規劃中為防止地名重復,在一定程度上修改地名是必要的。
在一些專家看來,地名就是區域形象的品牌。有了品牌,才能產生相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城市通過改名來塑造一個品牌并沒有錯。如果通通給地名貼上“文物”的標簽,發展將無從談起。像武夷山市、張家界市等地的改名,把行政區劃名稱與旅游目的地統一起來,降低了宣傳成本,既有利于旅游開發的整合營銷,又能成功打造城市品牌。
解
取新名應優先利用歷史地名
靠制度嚴控地名變更和注銷
地名不僅是一個地理坐標,也是一種區域的歷史記憶。“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地域的命名,不是小事。
早在2007年,時任中國地名研究所所長的劉保全就曾表示:“要保護瀕危地名,尤其是對已成為當地文化標志的古老地名,絕不能打著商業開發的旗號隨意變更或廢棄。確需更名時,要通過專家嚴格論證,注意保持地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同年,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確定,地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也編制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劃》。
據悉,蘇州實行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制度,于2012年正式啟動《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編纂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了1600條老地名的收集,下一步就要進行評審報批,預計首批列入名錄的地名有800條左右。”蘇州市地名辦王林興說,“經市政府批準的《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中的地名,在用的,一般不得更名;消亡的,除作為歷史地名存史外,應盡量使其復活。”
以往,開發商為樓盤取名時,常常取“國際”、“亞洲”、“環球”之類的名字,如今,《蘇州市地名管理條例》規定專有名中如含有此類詞語,必須出具相應登記和行業的認定文件。而對于“園”、 “廣場”、“中心”、“城”這樣的稱謂,也作出了具體的使用規范。如為避免與蘇州古典園林混淆,住宅區一般不單獨使用“園”作通名等。
岳升陽指出,在新地名設計中應當優先使用歷史地名,從嚴控制歷史地名的更名與注銷。難以直接使用的歷史地名可以通過雅化的辦法加以利用。以墳為例,北京周邊遍布墳名,減少墳名更符合今人的心理,但一些重要的墳地名則不應更改,如城東的八王墳和城西的公主墳等。
民政部區劃地名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下一步,民政部將進一步規范地名管理,推進地名文化建設工作。實施地名規劃,完善并嚴格執行地名命名更名專家論證制度,切實避免隨意命名更名的現象,確保地名命名更具科學性。(原標題:隨意廢棄老地名是文化強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