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申遺,在坊間引起不少議論,我們不難從中看出韓國對文化傳播的高度敏銳性。近年來,我國各地“申遺熱”亦愈演愈烈,雖然還沒將榨菜、酸菜等列入“申遺”名單,但一些地方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拼命躋身“申遺”大軍。而一旦“申遺”成功,貼上世界遺產的標簽,就大張旗鼓地開發旅游和商業,把世界遺產當作“提款機、搖錢樹”,利益化的世界遺產不再凸顯文化價值,而僅僅是一個用來盈利的商品。“除了留下腳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帶走記憶什么都不帶走。”這句在環保人士中間流行的話,點中了當前某些地方世界遺產保護的軟肋。
幾十年前,敦煌莫高窟“申遺”成功,游客數量猛增,由此帶來了二氧化碳排放量過多和文物見光過度等問題,許多壁畫因此變色剝落。申遺成功的短短幾十年,莫高窟遭受的人為損壞超過了過去千余年的自然侵蝕。莫高窟的現狀再次警示我們:“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開發,最終會讓我們付出慘痛代價。這種申遺方式的背后,涌動的是個別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這種心態讓地方政府對待世界遺產的開發完全出于功利心。短視的、盲目的、狹隘的利益驅動,使世界遺產陷入重開發、輕保護的惡性循環中。
試想一下,如果申遺評定專家告訴地方政府,成為世界遺產意味著更多的保護責任,必須拆除那些違章建筑,拆除那些不倫不類的人造景觀,關閉那些毫無特色的酒吧街、商業街,這些地區會不會因此而放棄申遺呢?
世界遺產被稱為“地球的名片”,它們既是古代文明史的見證,又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現代文明的標志。在愈演愈烈的“申遺熱”中,我們必須明白:申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地球的名片”,而不是利用其去開發賺錢。 (原標題:莫讓過多利益挾持“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