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非遺保護重在培育新土壤

2013/12/10 10:51:22 點擊數: 【字體:

    中國珠算日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網上引發眾多關注。不少網友紛紛曬出自己兒時學珠算的難忘經歷,并為其逐漸式微而痛心,更為其盡快重煥生機而建言獻策。

    筆者認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光在于妥善保護其最本質的文化精髓,更要重視并探索傳承之路,通過創新與不斷融合,賦予傳統文化遺產以新的時代內涵,在發展中讓其不斷找到新的生存土壤。

    非遺是人們在某一特定時期孕育出的具有鮮明識別特征的精神財富,更是某個群體文化傳承的“基因密碼”。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的轉型,不斷加快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少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土壤正在快速消失,代際傳承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們看到,近年來政府部門已通過組織非遺普查與申報工作、建設非遺展示館等方式,組織引導社會做好非遺的搶救性發掘、記錄工作,至少能讓后人通過影像、文字、圖片等各種形式,看到祖先們原汁原味流傳下來的這筆精神財富。

    不過,倘若僅止步于保護階段,還遠遠不夠。放在櫥窗里展示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而融入每個人生活之中、不斷自我發展并獲得嶄新內涵的非遺,方能遠離失傳的危機。

    這幾年,非遺的保護逐漸形成了幾種方式,包括搶救性保護、扶持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其中,生產性保護因其可以在發展中促進非遺的保護,被不少專家認為是對傳統技藝、民間曲藝文學等非遺最好的保護方式,其本質就是通過發展給予傳統文化精髓以新的形式,重新贏得大眾的關注與認可。

    非遺的發展保護,可以主動“走出去”,尋求與現代文化產業的結合,擴大其影響力。例如,臺北故宮通過開發文創產品,讓一件件塵封的文物、一段段唯美的傳說融入身邊隨處可見的小物件甚至家具,取得良好反響。

    對于那些面臨傳承危機的非遺,在做好搶救性保護的基礎上,可以嘗試以新媒體、新技術和流行文化等為載體,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重新“包裝”,來獲得“新生”。就像有些民間傳統曲藝舞蹈等非遺通過和動漫、流行音樂、社交網絡等元素的結合,不僅受到廣大年輕受眾群體的歡迎,還讓其影響力突破了原有的群體和區域,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酒香也怕巷子深”。對于那些逐漸式微的非遺,在保護之余,推廣與重振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原標題:非遺保護重在培育新土壤)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華社(2013-12-1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