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對非遺的調查、研究與保護工作不斷推進,使許多瀕臨滅絕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得以延續和保存。在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涉及大量資料的記錄、整理,而如何對這些海量的非遺資源進行儲存、歸檔,以便今后提取、利用,值得廣大非遺工作者思考和探討。
以浙江省杭州市為例,2007年至2008年,杭州市共上報非遺普查線索42萬余條,基本摸清了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家底。經過對普查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共計匯編普查資料文字檔案714卷、音像檔案2486盒、照片15686張、錄像1729盒。除了普查資料以外,在非遺保護日常工作中所產生的資料也是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如申報工作中產生的文字資料、錄音錄像資料,每年舉辦的各類非遺活動的資料,編纂相關書籍過程中搜集的文字、圖片資料,非遺項目的調研資料,等等。面對如此浩繁的非遺資料,應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妥善管理尤為重要。對此,筆者認為各地非遺保護中心應結合非遺保護工作的特點,借鑒檔案管理等方法,對非遺資料進行科學、系統的整理分類,有效的保護。
首先,對于非遺資料的整理,要妥善保存其原始草稿、錄音、錄像、照片、文件等,并要明確非遺資料的存檔時間,及時歸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表示:“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這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十分緊迫,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檔工作也必須緊跟搶救步伐,做到發現一項,記錄一項,歸檔一項。但是非遺檔案復雜多樣,且處于零亂狀態,在歸檔過程中,應該堅持科學系統的原則,使之條理化,形成一定體系,以便查找和利用。
其次,應做好非遺資源的分類工作。對非遺資料的整理,應參照檔案管理的方法對其進行分類,而類別的劃分同時還應適應非遺資料的特性。一些學者在談及非遺檔案的分類方法時,認為非遺檔案的分類要遵循分級保護的原則,根據非遺名錄級別及其價值劃分檔案級別。然而在筆者看來,這種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并不十分可行,以非遺名錄的申報為例,要求國家級非遺名錄的申報應在省級非遺名錄中遴選產生,省級非遺名錄的申報應在市級非遺名錄中遴選產生,以此類推。因此,在非遺檔案的歸檔過程中,不同級別的項目會產生許多重復的資料,這就造成了材料的重復管理。因此,筆者認為,從長遠考慮,非遺檔案的分類應以非遺項目為主線進行獨立歸檔,如將某一非遺項目以卷的形式進行歸檔,在歸檔過程中,將這一項目在申報、保護、傳承等方面的相關材料,無論是以文字、圖片還是以錄音、錄像等形式存在的材料,都全部納入該卷,以利于對非遺檔案的管理和查找。
再次,應建立非遺的傳承人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與人的活動息息相關。筆者認為,在非遺資料的歸檔管理中,可建立傳承人檔案。在歸檔過程中,可按照傳承人所代表的非遺項目進行歸檔,將其在申報、評選過程中產生的文字、圖片和音像等材料全部歸入檔案。傳承人檔案建立后還應經常關注傳承人的動態,多走訪、多記錄,不斷充實傳承人檔案材料。
開展對非遺資料的存儲與歸檔工作需要一定的耐心,同時也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但是對于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卻是一種靜態的保護,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記錄、保存。作為一名基層的非遺保護工作者,筆者建議在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之外,應重視對非遺資料進行合理有效的歸檔管理,以多樣化的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保護做出更多貢獻。(原標題:海量非遺資料亟待科學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