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面條的前世今生

2014/2/24 10:56:55 點擊數: 【字體:

 

面條的前世今生

 面條的前世今生

 紀錄片《面條之路》劇照

  面條是我們河南人的主要食品。一般人家每天都至少要吃一頓面條。我小的時候,村子里衡量人家富不富裕,有一個標準,是看他一天能吃幾頓面條,凡一天能吃上兩頓面條的,都可被稱為富人。我母親就常羨慕地指著別人家的院門對我說:你看看人家多富,一天都能吃兩頓面條!

  河南人對面條的迷戀達到了其他省份的人很難理解的程度。像我,如果連續幾天吃不上面條,就會急得抓耳撓腮。我在西安上軍校時,學校食堂很少做面條,我只得在吃過午飯或晚飯后,再悄悄出校門,到外邊的小飯館里掏錢吃一碗面條。有一年去俄羅斯訪問,連續幾天吃不到面條,把我弄得很難受,于是就邀一位河南籍的朋友一起,在一天晚飯后四處去找吃面條的地方,跑了圣彼得堡好幾條街道,才找到一家華僑開的面館,一問價錢,合45元人民幣一碗,再貴也要吃,我一下子吃了兩碗,這才舒服地回到了賓館。在我的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則笑話,說是有一個嬰兒,在媽媽肚子里看見媽媽天天吃面條,知道了面條好吃,媽媽生他那天,遇到了難產,被折磨得哭喊連天,可就是生不下來,這時候奶奶急了,在一旁抱怨兒媳道:面條都做好了,還不再使點兒勁?!這話讓嬰兒聽到了,以為是叫他吃面條哩,肩膀一縮,哧溜一下就鉆出了他*的肚子……

  其實在中國,愛吃面條的可不止河南人,我知道陜西人、山西人、甘肅人、青海人等黃河流域及黃河以北地域的人,也都喜歡吃面條。南方人多把面條作為一種輔食,其實南方的米粉、米線和河粉,也與面條類似。可以說,在中國,很少有完全沒吃過面條的人。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面條種類,像河南的燴面、陜西的油潑面、山西的刀削面、蘭州的拉面、上海的陽春面、杭州的蔥油拌面、鎮江的鍋蓋面、濟南的打鹵面、北京的炸醬面、四川的擔擔面、武漢的熱干面、香港的蝦子面、臺灣的擔仔面、新疆的拉條子等等。如今,中國的面條已有500多個種類。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方便面產業快速發展,到2004年,方便面生產已達480億份,產值290億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中國習慣吃面條的人約有8億。

  吃面條的也不止咱們中國人,意大利人愛吃意大利面和通心粉,目前,全球意大利面條的年產量已達1000萬噸。日本人吃日本拉面,朝鮮人吃朝鮮冷面。順便說明一下,歐洲人吃的面條,據說是由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拉面是由“遣唐使”從中國傳過去的。

  人為什么會吃面條?這得從人類發現發明食物的歷史說起。我們知道,人類發現火之前,主要是生吃食物;發現了火之后,最初只知道把采摘的植物的果實和獵獲的動物的肉煮熟、烤熟了吃;對植物的果實是粒食,還不知道把植物的果實粉碎了吃,粉碎果實是在石磨出現之后。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麥子、谷物的粉食才成為可能。有了面粉和米粉之后,怎么把其做得好吃,又在考驗著人們的智慧。那時候,有的人把面粉、米粉炒炒吃,叫吃炒面;有的聰明人把面粉、米粉加水和成團,再捏成片放在湯中煮,叫吃湯餅,實際上是吃面片;還有手巧的人,把面團搓成長條放進湯里煮,這樣雖還叫吃湯餅,實際上就是吃面條。

  中國人吃湯餅的歷史,是從東漢開始的,但一直到了宋代,湯餅才正式被稱作面條。《東京夢華錄》里記載,汴京的面條已有好多種了。古籍中第一次出現關于掛面的記載,是元朝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這樣說來,面條的發明權應屬于中國人。

  但關于面條的起源國,前些年在世界上卻爭論不斷。意大利人說是他們發明的,阿拉伯人也說是他們發明的。我們中國人拿出關于面條的文字記載讓他們看,意大利人拿出他們關于面條的壁畫照片讓我們看。還好,2002年10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茂林帶領工作人員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個倒扣著的碗,揭開碗,在碗形泥土的頂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躺著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外表形似我們今天吃的拉面,經鑒定,這是小米粉做的面條。喇家毀于一場地震,這碗來不及吃下的面條被密封在地下,直到4000年后才重見天日。這碗面條,為中國人贏得了面條發明者的殊榮。此后,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題為《中國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面條》的論文,到此,關于面條發明權的爭論才算告終。

  面條這種食品不僅做起來簡便,營養豐富,而且有一些種類還被演繹成故事,被賦予了人文內涵,比如長壽面。傳說漢武帝時,有一天議完朝政,君臣開始閑談長壽之事,有人說臉長可以長壽,有人說人中長可以長壽,有人說耳垂長可以長壽,君臣們的議論傳到民間,逐漸變樣,把臉換成了面,說成面長可以長壽,人們為圖吉祥,為求長壽,就漸漸形成了在生日這天吃面的風俗,而且這天的面條要搟切得越長越好,以面長寓意壽長。

  又比如陜西岐山的臊子面。傳說有一個父母雙亡的窮書生,由哥嫂撫養,嫂子不僅面條做得好,而且鹵打得好,為了讓小叔子讀好書求功名,嫂子為他打的鹵中有肉有菜,唇齒留香,后來小叔子果然成了舉人,嫂子做的這種面就被譽為“嫂子面”。有人聽說了“嫂子面”的做法后,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也能考取功名,便仿制這種面,但孩子卻累累落榜,弄得又羞又愧,所以這面便又稱“臊子面”。

  再如三鮮伊面。傳說伊尹的母親常年臥病,伊尹特意用雞蛋和面,揉搟切條之后,先蒸熟,后油煎,這樣即使他不在家,母親也能很方便地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時澆的湯是用雞、豬骨頭和海鮮燉制而成的。伊尹母親在兒子的悉心照料下身體康復,所以這種面又叫“孝子面”。三鮮伊面的做法和今天的方便面的做法很相似。

  面條的演化歷史給了我們三點啟示:其一,一個民族的主要吃食都不是在短時間內偶然出現的,而是這個民族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逐漸創造出來的,有無數人參與其中。我們今天在享受每一種祖先傳下來的美食時,應對前人充滿感恩之心。其二,一種吃食所普及地域的廣度,是和創造者的經濟與文化影響力相關的。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面條之所以能傳至意大利和日本、朝鮮,擴展至歐洲和阿拉伯世界,是因為我們民族的經濟文化影響力曾經很大,我們民族曾為很多國家的人所仰視。美國的麥當勞快餐今天能在全世界開連鎖店,也是這個原因。其三,一種吃食、一種吃法一旦在某一地域行成習慣和傳統,便會對該地域人民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很大影響,它會和人們對該地域的愛及對該地域人的愛交匯在一起,成為鄉情、民族情的一種重要成分,成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內容。面條很容易把河南人聚攏在一起,中餐很容易把中國人聚緊在一起。

  愿大家都愛吃面條!

  愿我們中國人今后能發明更多的美食!

  (作者為解放軍總后勤部政治部創作室主任,曾獲茅盾文學獎) 作者:周大新(解放軍)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02-22)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