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水鄉苗寨攜手發展苗族文化

2014/5/7 15:24:18 點擊數: 【字體:

 

水鄉苗寨攜手發展苗族文化

 貴州省雷山縣風貌

水鄉苗寨攜手發展苗族文化

 水鄉苗寨攜手發展苗族文化

 水鄉苗寨攜手發展苗族文化

蘇州工藝美院的師生們將苗族的圖騰元素融入作品設計

  貴州省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苗族群眾的主要聚集地之一,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4.2%,被譽為“中國苗族文化中心”。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豐富而多樣的非遺資源,其中雷山苗繡、苗醫藥、苗族織錦技藝等13個非遺項目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人們審美喜好的變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一度面臨被遺忘的境地。4年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蘇州工藝美院)與貴州雷山的一次“邂逅”,讓富有遠見的雷山人通過“借智”的方法讓苗族文化走出了大山。

  筑巢引來鳳凰,傳統工藝結合現代設計

  為推動雷山苗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2006年,借雷山苗繡、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等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契機,雷山縣政府花費4000多萬元打造了以苗族銀飾、刺繡為主,兼營蘆笙、根雕等旅游工藝品的“苗族銀飾刺繡一條街”,并投入800萬元在這條街上建起了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縣政府希望把這條街道打造成苗族工匠展示技藝的大舞臺和新的旅游景點。”雷山縣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館長侯天江說。

  筑好“巢”的雷山,迅速引來一批“鳳凰”。許多在外打工的雷山手工藝人紛紛返回故土,“叮咚、叮咚”的銀飾敲打聲重新回響起來。然而,一段時間之后,新的問題浮現了,遵循傳統理念的工匠們打出的銀飾由于缺乏創意,市場反應平平。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光賓說:“很多游客都覺得我們的銀飾成色好、鏨工精細,但在美觀和實用方面稍顯遜色,因此看熱鬧的多、買的少。”

  雷山縣政府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先后聯系了幾所高校,但苦于境內沒有專業的設計院校,因此能提供的智力支持十分有限。2011年與蘇州工藝美院的邂逅,讓雷山看到了希望。

  2011年2月,蘇州工藝美院的羅振春老師帶著25名學生前往雷山考察,在參觀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時,與博物館的領導有了初步的交流。回到蘇州后,羅振春把雷山想與美院合作的意向向領導進行了匯報,并得到了支持。“美院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培養優秀的傳統工藝美術新人,希望借助現代設計,能讓老古董煥發出時代感。”蘇州工藝美院黨委書記王建良說。

  依托研發中心,引領產品革新

  在雙方的積極推動下,不久蘇州工藝美院與雷山縣委、縣政府就簽訂了相關的合作協議。在協議簽署會議上,王建良表示,在今后的合作中,將通過民族技藝與現代工藝的結合推動民族文化及其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為雷山非遺產品的研發、展示、創新做出積極的努力和貢獻。

  2011年11月,雷山縣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苗年和12年一次的鼓藏節。在盛大的歡慶儀式上,蘇州工藝美院帶去的一組苗族時裝驚艷全場。“美院的師生們將魚、鳥、蝴蝶等苗族的圖騰元素融入時裝設計,讓人耳目一新。”侯天江說。首演結束后,許多雷山的手工藝者都希望美院能為他們設計產品。“為此,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美院投入200萬元在雷山建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發中心,承擔起非遺研發等功能,使美院師生能扎根雷山,將文化傳承做實做好。”蘇州工藝美院院長廖軍說。

  依托研發中心,蘇州工藝美院先后組織了10批師生赴雷山采風,對雷山的非遺進行系統的調查和研究,在此基礎上編輯出版了《苗疆圣地和美雷山》宣傳畫冊,拍攝制作了《中國·雷山》、《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等3部專題片。

  “這些資料不僅助推了苗族文化的傳承,更為學生的創新提供了科研支撐,讓設計更具文化內涵。”羅振春告訴筆者,苗族有這樣一個傳說:蝴蝶跟水泡談戀愛,孵蛋孵了12年,才孵出了苗族的始祖姜央。據介紹,美院師生從故事出發,將蝴蝶和水泡兩者結合,打造出一款銀飾項鏈。項鏈采用流線型裝飾藝術,實現了文化與時尚的融合。截至目前,美院已開發設計苗族銀飾產品30項、苗族特色旅游品30項、苗族服裝服飾40套、苗族禮品包裝設計45款。“美院設計的作品,最終都將送到雷山供當地工匠參考。”廖軍說,其中一些作品還被送到深圳、天津的創意博覽會參展,樣品都被搶購一空。

  著力人才培養,提升造血功能

  隨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王建良提出,蘇州工藝美院不僅要為雷山文化傳承和創新提供輸血服務,更要為其建立起專業傳承人隊伍,提升雷山的造血功能。

  2011年11月,貴州苗族非遺銀飾高級研修班在蘇州工藝美院開班,學員由雷山縣選送,經費來自蘇州工藝美院。研修班開設了美術基礎、浮雕等課程,23天的培訓既有理論又有實踐。與此同時,蘇州工藝美院還在雷山建立了8個苗繡傳習示范基地、2個婦女手工示范基地,每年培訓繡娘1000余人。在蘇州工藝美院的幫助下,一批創新型藝人開始在雷山涌現。

  眼前的難題緩解后,雷山人意識到,傳統文化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因此需要培養一批專業的教師隊伍。2012年和2013年,蘇州工藝美院針對雷山的美術教師開展了兩期研修培訓。雷山縣第二中學的老師侯曉忠說:“過去的美術教學模式常常以‘師’為中心,學生的創造性得不到發揮。學習了美院老師的‘主題教學法’后,我將把這種方式帶到自己的課堂,注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近幾年來,蘇州工藝美院與雷山縣的合作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承擔了雷山地方土特產品系列包裝設計、當地中小學校服的設計、苗年節活動方案的策劃等。雷山縣有關負責人表示,是苗族豐富的非遺資源,讓來自水鄉的藝術院校與來自貴州的苗鄉人心手相牽,未來雷山將進一步加大合作力度,相信雙方的合作一定會如雷山米酒般香甜醇厚。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5-0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