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壯族先民精神世界的證明 在西南邊陲的廣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蜿蜒流淌,整個流域山清水秀。沿江兩岸的懸崖絕壁,隨處可見一些赭紅色的涂繪圖案,有人物、動物和器物,與灰黃色的崖壁對比鮮明,栩栩如生。這就是古老而神秘的花山巖畫。這些巖畫的作者是誰,作于哪個年代,有何目的,經歷了怎樣的風雨歷程?
地處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理條件的制約,歷史上與中原政權和文化相隔絕,早期自身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并沒有文獻記錄。因此,巖畫創作的時間、緣由、功能等并沒有直接的古代文獻記錄可供參考。但學者研究發現,自古以來崇左為壯族先民駱越人聚居之地。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地區后,設桂林、象、南海三郡,象郡治所臨塵就在現今的崇左市區。《漢書·南越王傳》記載,“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賄遺閩粵、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余里,乃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說明先秦至秦漢時期,駱越和西甌是生活在今廣西地區最重要的兩個人群。
左江流域的先民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到了駱田時代,駱越人對境內的田疇整治已卓有成效,會根據潮水的漲退選擇田塊,并由此得名“駱民”,其族屬也被稱為“駱越”。駱越人正是壯族先民,在如今的崇左,壯族人口占比超過90%。考古人員通過近幾十年對花山巖畫內容與銅鼓、青銅器等紋飾的比對及其相關遺跡的碳十四測年研究,已經確定花山巖畫的創作時間在戰國早期至東漢時期,作者是世居當地的駱越人。
花山,壯語音岜萊,“岜”即山,“萊”是麻(花),“岜萊”即畫麻(花)了的山之意。對花山巖畫的記載,最早見于宋《續博物志》:“二廣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畫。船人行,以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明《異聞錄》則記:“廣西太平府有高崖數里,現兵馬執刀杖,或無有首者,舟人戒無指,有言之者,則患病。”考古發現,左江花山巖畫規模非常龐大,但主題極為統一,除了人像、動物外,大多為器物類圖像,在我國西南民族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的銅鼓大量出現在畫面中,并有羊角鈕鐘、環首刀等具有當地特色的物質文化遺存。這些遺存不僅表明了這些巖畫作品的人群歸屬,更是對當時物質文化遺存和使用方式的重要記錄,展示了駱越人的社會活動、文化信仰甚至精神世界。
有學者認為,在缺乏古代史料的背景下,花山巖畫無疑是一張通往壯族先民精神世界的證明。
世界上最大的巖石藝術畫板
考古發現,崇左市境內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200多公里的河岸兩側目前已發現巖畫點80多處。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是寧明花山巖畫點。花山巖畫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斜,崖壁高250米、寬200米,巖畫距江面最高約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畫面長172米、高約50米、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包括人物、動物、器具各種圖像1800余個。
有學者認為,與世界上大多數露天巖畫位于山頂、洞穴、河灘出露的巨石之上的巖畫不同,花山巖畫大多選擇緊鄰江水的河岸峭壁作為創作地點。將水作為選址的重要因素和景觀格局的重要內容,構成了花山巖畫的一大特點。與此同時,經過科技檢測,花山巖畫以常見的赤鐵礦為主要顏料,并以植物汁液為黏合劑,經過特殊處理調制而成。正因如此,露天巖畫歷經2000余年仍能較好保存。
花山巖畫景觀申遺課題組認為,花山巖畫是距今2000余年前生活在左江流域的駱越人的偉大創造。駱越人使用獨具特色、至今讓人深感神秘的方式和技術,在陡峭的絕壁上創造出規模宏大、色彩艷麗、風格突出的巖畫,反映了駱越人獨特的文化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其在超大的空間內密集分布、對單一主題的不斷重復和強調、數百年統一的作畫風格以及獨特的選址和繪制技術,是駱越人與當地自然環境長期相處之下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創造天才的杰作。
蜿蜒的左江是一條紐帶,連接著沿岸80多處巖畫點,這里被譽為“崖壁畫的自然展覽館”。而世界著名考古學者保羅·巴恩則贊嘆花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巖石藝術畫板”。
古代巖畫保護的典范
考古調查發現,由于歷史上長期對外交通不便,人為的開發活動較少,且規模不大,加上當地民眾對巖畫懷有濃重的敬畏之情,所以花山巖畫從未受到人類活動的破壞,保持了本體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然而,盡管如此,受自然氣象、地質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花山巖畫或多或少也積存了諸如巖體脫離、開裂,顏料風化、褪色等問題。
自上世紀末開始,廣西文物部門多次組織包括地質巖溶學、環境學、文物保護學、化學、工程學等學科專家,開展對花山巖畫病害及病因的“診斷”。同時,1986年,建立專門保護管理站;1988年,此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花山巖畫的保護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2006年開始,專家團隊對花山巖畫做了三維掃描記錄,并對巖畫病害狀況、崖壁溫濕情況等進行了詳細的監測和分析。2007年6月,世界文化遺產古跡理事會專家尤嘎·尤基萊托博士、美哈·阿扎爾索爾尤基萊托博士、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等前來考察花山巖畫。尤嘎·尤基萊托博士對花山巖畫的保持現狀、周邊環境以及所具有的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左江花山巖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良好,并就巖畫保護提出建議。
經過18年的前期研究,2009年12月,花山巖畫保護工程正式開工。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巖畫保護團隊利用氣象及溫度數碼相機、應用地質雷達、GPS坐標等先進設備,通過計算機數據處理,幫助專家確切了解巖體中裂隙的走向和風化速度。與此同時,水利工程也首次被引入保護工作,包括修筑防止大量水分進入的“圍木灌漿”堵水墻和設置導出式滲水點。“通過大量試驗,專家組篩選出適合花山巖畫巖片開裂的加固黏結材料——水硬性石灰。這種材料為將來巖畫的加固與維修在可持續性方面提供了可能性。”項目專家中國地質大學文化遺產和巖土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方云教授介紹,這種構想和實驗在世界文物界尚屬首次。
今年3月,花山巖畫第一、二期巖畫本體搶救性整體加固工程順利完成并通過專家評審驗收。學者認為,該工程為涂繪類巖畫的保護探明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是巖畫保護領域一個有創造性的典范工程。
有望填補中國巖畫世界遺產空白
花山巖畫申遺無論是從遺產本身的價值,還是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文化安全等角度,其意義都是戰略性的。
花山文化是駱越民族的根祖文化,其后裔遍布中國西南諸省及東南亞各國,民族眾多。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花山文化的國際性日益突出。通過東盟各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相通性和相近性,增強東盟各國對花山根祖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推進中國—東盟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各國民族團結和邊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巖畫的突出價值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識,至今已經有27處巖畫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是世界上巖畫遺產最為密集的國家之一,巖畫數量多、內容豐富、分布廣泛,目前已有12個省(自治區)的40多個縣(旗)發現了巖畫,但至今卻仍沒有一處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是分布在河流兩岸臨河崖壁畫的典型代表,具備充分的申遺價值。首先,花山巖畫是距今2000多年前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壯族先民駱越人的偉大創造。其次,花山巖畫獨特的位置、壯美的景觀和神秘的畫面反映了2000多年前壯族先民駱越人的文化面貌和精神世界,是其精神文明的物質見證,是左江流域甚至整個桂西地區駱越文化獨一無二的見證。
如果花山巖畫景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將填補中國巖畫類世界遺產的一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