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軋人的“軋神仙”盛況
烏丙安(國家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著名民俗學家):從非遺的角度來說,“軋神仙”廟會對知識產權保護、商標和專利進行了保護,這是江蘇的先進和蘇州的先進,是保護理念的先進。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空間、場所舉行民俗活動,要注重傳承與傳播,強調民眾的主體地位。另外,還要有地方的特色民俗,在內涵的豐富性、多樣性上做文章,體現普世的人性心理與良好的祝愿。
賀學君(國家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蘇州的“軋神仙”廟會與其他省市的廟會有所不同。在廟會里,民眾不僅是觀眾也是表演者,可以運用方言講神仙故事,傳承傳統的口頭文學。同時,人們在邊走邊吃中也能體味美食文化。
陶思炎(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軋神仙”是由神話傳說所衍生出的民間風俗,以尋找呂洞賓為由頭,為艱辛、貧乏的勞動生活喚來希望和歡樂,表達了蘇州市民和鄉民“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作為蠶桑民俗的一部分,這成為了解江南農耕文化和市井文化相互聯系、共生共長的重要案例,能讓人們在觸碰、尋找呂洞賓的過程中,增強親和力,有利于社會的安定。
龔平(蘇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研究員):我是一個在每年一度的“軋神仙”氛圍中長大的蘇州人。“軋神仙”廟會已經傳承了近千年,它綜合了道教文化、中醫文化、廟會文化的多種文化元素,而“軋”所特定的文化意蘊則是蘇州這座古城所特有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綜合性、獨特性,是蘇州古城文化空間內一個活態的、傳承的、有著鮮明地域文化內涵與傳統文化典型特色的原生態記憶。
王力剛(蘇州市虎丘街道文化站站長):每年的“軋神仙”,我都組織巡游隊伍,并裝扮成呂洞賓,游客和群眾爭相與我合影,沾仙氣,我感覺很自豪。(原標題:民俗專家、保護工作者看“軋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