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唱片總公司保存著13萬面唱片金屬母版和5萬條磁性膠帶。(資料圖片)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唱片已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而“古董級”的黑膠等材質的一些老唱片更是與老式留聲機一起,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為了搶救和保護海量珍貴的老唱片,中國唱片總公司2011年申報了“中華老唱片數字資源庫” 項目。該項目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為列入《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國家級重點文化項目,并獲得國家財政的支持,2011年至2012年,財政部先后兩次向“中華老唱片數字資源庫”項目撥付了專項資金共計1800萬元。
“自2011年立項以來,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中唱總公司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至2014年一季度,完成近2萬條開盤膠帶母版的數字化采錄;金屬母版的數字化工作難度較大,克服了各種技術困難,也已完成6000余面。同時,完成了媒資管理系統和藍光光盤存儲系統的建設。”近日,項目負責人、中國唱片總公司總經理周建潮向記者介紹了項目進展情況。
保護珍貴老唱片意義重大
老唱片誕生于19世紀末,我國有記載的第一張唱片是1904年錄制的京劇孫菊仙唱腔。目前,中國唱片總公司保存著13萬面唱片金屬母版和5萬條磁性膠帶,其中1949年以前的唱片模板有4萬余面,均是極其珍貴的唱片模板孤品典藏。聶耳親自演唱的《義勇軍進行曲》聲音實況, 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的首版唱片錄音,還有難得一見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聯袂獻唱的《霸王別姬》、大同樂會1925年演奏的中國第一首現代民樂隊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阿炳華彥鈞親自演奏的二胡曲《二泉音樂》的鋼絲錄音、曾侯乙編鐘文物出土后唯一一次真品奏響的錄音版本《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鐘音響》,這些都是中唱版庫中絕無僅有不可再生的世紀珍藏。
中唱版庫中還珍藏著中國唱片發展史上的許多個“第一”,如:1949年6月生產的新中國第一批粗紋唱片《解放區的天》、1959年10月出版的第一張中密紋唱片《黃河大合唱》、1966年4月出版的第一張薄膜唱片《大海航行靠舵手》、1980年出版的第一張立體聲大密紋唱片《越劇·血手印》等,這些珍貴的唱片文物,不僅記載著中國唱片的發展歷程,更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發展。
老唱片所保留的錄音資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極其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國的唱片產業經過100多年發展,所積累的老唱片資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和有效開發。對這些老唱片文物進行物理性保護是一項極為精細的技術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金屬唱片模板按照保養要求,必須定期對模板進行化學清洗、檢查和處理,否則就會被銹蝕和老化;而磁帶的一般保存期限為10年左右,并要求恒溫恒濕,超過保存時限或保護不當,就會脫磁粉,其音頻指標將會大幅下降,甚至不能利用。
由于歷史久遠以及保存條件所限,這些珍貴的史料和經典珍藏可能面臨毀損的危險;另一方面,這些極具歷史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的唱片模板,如果缺乏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手段,只能沉睡在版庫資料室里。因此,老唱片文物的保護刻不容緩,“中華老唱片數字資源庫”項目意義重大。
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為了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中唱總公司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
首先是硬件方面。該項目專門設計建成了4間磁帶母版數字化工作室和4間唱片模板數字化工作室,從設計理念、建筑材料到施工都符合應有的聲學特性要求。由于老唱片母版數字化所需的各種專業采錄設備大多已停產,連零部件都難以購置,中唱在全公司范圍內調集尚存的A80錄音機,在國內外尋購相關零部件,并且自己動手修復了部分專業采錄設備。
其次是唱片文物搜集方面。中唱對版庫所存文物進行了詳盡細致的盤點和整理,并且將中唱成都公司、中唱廣州公司版庫的近萬盤膠帶母版運至北京,統一進行數字化采錄。此外,唱片文物的社會征集工作也將逐步展開,將征集、接收專業院校、圖書館、唱片收藏者捐贈的老唱片資源。
第三是項目技術實現方面。該項目時間緊、采錄難度大、人員設備緊缺,中唱特聘了一批經驗豐富的音頻技術專家,進行操作和指導,對操作人員進行強化培訓,有效提高了項目的進展速度。在數字化采錄過程中,技術組克服了種種困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整形、化學清洗和修復處理。
為了實現數字化后的資源平臺應用,中唱搭建了媒資管理系統和大容量藍光光盤存儲陣列。目前媒資管理系統正在調試中,預計于年內正式投入運行并完成2萬小時節目的編目錄入。
數字音樂版權顯現商業價值
隨著老唱片數字化采錄工作的逐步推進,多家數字音樂內容運營商先后與中唱總公司接洽談判,在數字音樂網絡增值業務等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據周建潮介紹,中唱總公司已與中國移動等通訊運營商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沉睡已久的寶貴音樂資源有望通過手機鈴聲、音樂下載等方式與普通消費者見面。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司長余昌祥表示,中華老唱片數字資源庫的建設,為中唱由傳統出版向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利的資源條件,這些珍貴資源正在逐步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希望中唱總公司在搶救整理和保護這些音樂資料的基礎上,要加強數字音樂資源應用方面的拓展,使其能夠發揮作用、創造價值。
老唱片母版資源經數字化處理后,為數字出版與發行提供了音源質量與數量的雙重保障,通過數字音樂內容的集成分發平臺,將實現數字音像內容的版權管理、認證授權和網絡分發,為傳統音像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必要條件。項目全面完成后,預計中唱總公司將從數字化經營獲得每年千萬元的經濟效益,逐步形成穩定持續的商業模式,而且將對手機、網絡等數字音樂版權增值服務產業產生巨大的拉動效應。
(原標題:老唱片:走出塵封還要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