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龔平作客武漢圖書館名家論壇,在主題報告《非遺保護——蘇州讀本》中表示,非遺保護要形成文化生態鏈。以保護昆曲為例,自2001年昆曲成功入選聯合國第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又有3個相關項目入選該名錄。
龔平長期從事文博、藝術教育和藝術表演等管理,曾主持2010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蘇州昆曲遺產保護、繼承、弘揚工程。
他介紹,昆曲誕生于蘇州府昆山、太倉一帶,有600年歷史。興盛時期,昆曲在蘇州曾經自然形成一條生態產業鏈。比如昆曲戲劇服裝的興盛,帶動了蘇繡、緙絲、宋錦的發展;昆曲對蘇州的民族樂器制作、泥塑等產生了直接影響;昆曲中的戲文故事則出現在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及建筑營造技藝的磚雕門樓、木雕門窗上。
上世紀90年代末,到劇場看昆曲的人越來越少。為保護昆曲,2000年,蘇州開始舉辦3年一屆的“中國昆曲藝術節”。2001年,蘇州向聯合國申報第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并成功入選,此后,與昆曲有著密切關聯的蘇州宋錦、蘇州緙絲以及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也先后入選該名錄。
截至目前,蘇州的2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有8項與昆曲相關。
龔平說:“在目前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打造這樣一條生態鏈,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性建設。”(記者黃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