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江蘇師范大學舉行了一場漢服畢業典禮,被授予學位的是該校2014屆碩士研究生,典禮上師生統一身穿漢服,校領導頭戴禮冠。幾天后,典禮的圖片傳遍網絡,其中一張特寫中,參加典禮的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亦寬服高冠端坐主席臺。
民間漢服運動進入公眾視野已超過十年,但中央一級的官員公開穿漢服并廣為人知還是首次。
網絡催生的漢服運動雖然仍未被主流社會接納,每每被視為cosplay愛好者的活動,但與之相關的知識界“國學、儒學復興”日漸獲得政治上的支持,對傳統文化的“挖掘、闡發”已受到政府的鼓勵。看上去,傳統文化似乎迎來了1949年以來的最好的時光。
本報記者陳舒揚實習生汪劉發自北京
“我們學校在徐州嘛,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所以我覺得這樣還蠻好的,算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江蘇師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陳晶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陳晶所在院系有關漢服、漢文化的活動不少,她參加過的有參觀龜山漢墓之類的景點、向外國人介紹漢服等。拓新國學社是江蘇師大最活躍的社團之一,經常組織國學講座、國學游歷活動。在一些國際交流中,介紹漢服更成為常規節目。
江蘇師范大學原名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更名,對陳晶和她的同學們來說,在各類場合看見漢服早已不是新聞。在2011年10月的55周年校慶上,校領導就曾為學生舉行“漢代成人禮”。
從大學到城市的文化招牌
江蘇師大的漢服畢業典禮則始于2012年,至今舉行了三屆。據校方介紹,漢服學位服“由校研究生處牽頭,歷史文化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文學院等多學科參與攻關,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調研、研討和設計”,畢業典禮方案則是“融合漢唐禮儀”制定。據報道,典禮策劃人是該校歷史文化和旅游學院院長王健。
“身著漢服的畢業生們在禮贊的主持下,金鑼與禮號齊鳴,漢代威風八面鼓隆隆擂響,樂隊用編鐘奏響氣勢恢弘的漢樂。學生莊重深情地施行三拜之禮。一拜父母:劬勞育我,忠孝事親;二拜師長:傳道授業,恩重如山;三拜母校:感恩母校,報效國家。面對學生的三鞠躬行禮,家長、導師、主席臺分別回禮。……拜禮結束后,學子們又在學生司儀的帶領下,朗聲誦讀畢業誓詞。緊接著,畢業生們依次向老師行禮并領取學位證書,依次走過學位門。”當地媒體如此描述漢服畢業典禮的場面。
對于舉辦漢服畢業典禮的目的,江蘇師大校長任平曾解釋,除了弘揚中國“文化根基”,還有凸顯徐州“漢韻悠長的城市文化品格”、宣傳徐州形象、豐富城市文化內涵,也是響應江蘇省“舞動漢風”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將漢服作為畢業服,不獨江蘇師大一家,比如媒體曾報道,2011年3月26日,南京大學哲學系首期國學班畢業典禮、二期班開學典禮上,來自商界政界的學員也穿起了漢服。但全校規模的著漢服的儀式,江蘇師大是首舉。
而今年的漢服畢業典禮,因為教育部官員出席被賦予了更多象征意義。據了解,王登峰20日到江蘇師大指導工作,其間還觀看了“800名學生為省十八屆運動會排練的五禽操”。“五禽操”也是江蘇師大弘揚漢文化的載體之一,據校方介紹,目前該項目已通過教育部專家驗收并將試點推廣。
江蘇師大漢文化氛圍濃厚,除了“直接為徐州市的發展提供服務”的漢文化研究,它也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學經典誦讀教育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班”的承辦學校,不過該校目前尚無專門的國學專業。陳晶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有同學參加校外的國學班,“畢業典禮也穿漢服”。
“校外的國學班”由一家名為彭城書院的民間機構開設,根據該機構自我介紹,彭城書院2007年創建,“以復興國學為己任,以學術研究、文化傳播、思想交流為宗旨”。新聞報道里,書院被當地主管文化的官員稱贊是“當代徐州的文化符號與文化名片”,除了此前的國學班、國學啟蒙班,今年又開辦了“中華女德研修班”。
彭城書院創辦人漢風多以“文化學者”的身份出現(漢風沒有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自己的真名,只表示漢風“是用了20多年的筆名,大家都知道”,網絡資料顯示,漢風原名王峰),其學術履歷不詳,他的其他諸多社會身份中包括徐州市漢文化產業聯盟會長、中國4050亞健康康復工程文化顧問、淮海文化財富聯盟副主席等,常到各地學校、企業講學。
漢風亦與江蘇師大來往密切,雖然不是該校教師,卻在該校開有“孟子十講”的公開選修課。漢風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自己已在江蘇師大開了6年的“國學公修課”。
“每所大學都可以選擇自己的學位服。”漢風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主動提到。教育部并沒有強制規定學位服的樣式,雖然199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的《關于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在附件里規定了學位服的樣式與著裝規范,但只是說“推薦使用”。
“亞文化”擴張
“我有很多日常的漢服常服,漢服已經跟我的生活服飾混合在一起了。”21歲的熊成偉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熊是信陽師范學院的應屆畢業生,也是網絡上漢服社區的活躍人物。
近年的民間漢服運動興起于2003年,一般以當時河南鄭州的王樂天穿漢服上街、倡導漢服復興為標志,隨后各地許多人仿效,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主要目的是希望恢復漢服的華夏傳統服飾地位、復興華夏文化。
“現在幾乎每天身上都會有漢服”的熊成偉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自己2008、2009年從雜志上接觸到介紹漢服的文章,后來了解途徑主要通過漢服貼吧,“到2011年就正式穿上了”。
除了平時穿漢服,熊成偉在學校時還組織了不少活動,如傳統文化交流會、傳統成人禮、節俗活動等。
“我們穿漢服,就像說漢語,寫漢字一樣,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和象征。很多人稱呼我們漢服愛好者,這樣的稱呼我并不喜歡,就像我們并不是什么漢字愛好者,或者漢語愛好者。”雖然接觸漢服只有幾年,當記者問到“漢服是什么吸引你”時,熊成偉反問:這是我們自己的東西,為什么需要吸引呢?
盡管在官方和主流的話語體系里,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難以辯駁的正當性,但在日常的公開場合身著漢服無疑顯得怪異,通常會被歸入cosplay愛好者群體,跟許多小眾文化類似,漢服支持者是較為邊緣的一群。文化人類學學者、日本愛知大學教授周星曾對漢服運動做過研究,稱其為“中國互聯網時代的亞文化”。
一年前,遼寧衛視的一檔家庭糾紛調解類的節目里,身著漢服的熊成偉和另一名女生受到父親、嘉賓和主持人的連番質問。熊成偉所陳述的漢服之美、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沒有說服在場的大多數人,熊父甚至懷疑兒子“是不是被什么組織洗腦”。一名心理專家最后甚至解釋為,這些年輕人“溫柔的堅持”是還未通過“逆反期”的標志。
如今熊成偉卻希望把推廣漢服當作自己的事業,他強調漢服同樣方便且舒適,“它是一個完整的服飾體系,分季節、場合、時令,就像最近夏天,我會穿交領半臂,半臂就是短袖、配,就是一種漢服中很常見的褲子,穿起來透氣又舒服”。熊成偉也會將漢服和現代服裝混合著穿,“比如上身一件上襦,下身一條牛仔褲”。
今年6月,熊成偉大學畢業后,回到老家江西景德鎮,開始籌備自己的工作室,準備從事傳統陶瓷和傳統禮儀服務,后者包括傳統成人禮、傳統婚禮等。
相比早年小規模和分散的民間漢服活動,近幾年圍繞漢服的活動越來越大型,并常有政府支持背景,比如已舉辦兩屆的“海峽(福州)漢服文化節”,主辦方為福建省文史館、福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福州市社科聯等單位。
亦有演藝界名流加入漢服推廣。2013年6月24日,演員徐嬌與以中國風歌詞聞名的臺灣填詞人方文山身著改良曲裾漢服出現在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式上,方文山也被前述文化節評為“五大漢服人物”之首。從2010年起,方文山就開始在各種場合鼓勵漢服穿著。
漢服現象之下,圍繞漢服的人群也動機各異,“有人僅僅是覺得好看而喜歡,有人是因為喜歡傳統文化而喜歡,有人是為了賺錢而喜歡,也有人是希望弘揚民族文化而喜歡。”熊成偉說。
作家陶短房則始終在質疑各種民間漢服運動,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自己“從漢服運動剛剛興起時便開始關注”,也曾開過古裝影樓,跟漢服商家多有接觸,其間他發現支持漢服的人大多對漢服、漢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而當存在意見不合或商業沖突時,漢服宣傳者常見的“政治運動”式做法則讓他很反感。陶曾在北大上過一個公開課,講述中國古代題材影視作品中的服裝穿幫問題,簡單來說,他對經營漢服生意的觀點是,“這些都是開淘寶店的”。
陶認為漢服應止于個人興趣,“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不應介入去支持或宣傳,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應該去做。”
卻早有更高層的人士提議從國家層面推廣漢服,2007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師大文學教授劉明華就建議,中國在授予博士、碩士、學士等學位時,應該穿著漢服式樣的中國式學位服;全國政協委員、陶瓷工藝大師葉宏明甚至提議立漢服為國服。
國學漸成“顯學”
漢服運動被視為中華文化漸進復歸的表現之一。支持江蘇師范大學漢服畢業典禮的聲音,除了漢服圈本身,主要來自國內儒學學者。
“中國大學應該有中國風格的學位服。”國內新儒學代表人物秋風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學可以自主選擇,沒必要統一用漢服,但學位服應該承載中國文化的內涵,這需要依靠大學自己的文化自覺。”秋風早年譯介過不少奧地利經濟學的作品,受哈耶克等自由主義學派的影響較大,近幾年卻將研究重點轉向了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不久前的一次媒體訪談中,秋風用“以儒家為體,以自由主義為用”來形容自己的思想。 2012年,秋風正式受聘為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漢服運動是服裝上的文化自覺意識的表現,中華文化的復興,不一定要完全復古的漢服,但應該提倡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服裝,這就需要設計師去體會中國文化的精神。”秋風說。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發端于民間的漢服運動與來自知識界的國學、儒學復興并行。早在2002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開先例地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到了2005年,人民大學又開辦了國內第一所國學院。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比儒學范圍更廣,但儒學是其重要內容。國學、儒學漸成“顯學”,除了知識界的工作,與國家層面的支持也有莫大關系。
事實上在人民大學之前,武漢大學2002年就創辦了國學試驗班,2005年開始招收國學碩士生,不過由于當時教育主管部門沒有設置國學專業,武漢大學的國學班只能掛靠在別的專業下。人大國學院的設立則被視為政府對復興國學的支持,當時在知識和輿論界引起重大反響。繼中國人民大學之后,廈門大學、復旦大學等校也在哲學系下設置了國學方向;與此同時,面向政商界人士的國學班開始遍地開花。
2011年1月12日,一座高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前落成,然而3個月后,雕像卻被搬到了國家博物館內部的雕塑園,當時此事引發民間熱議,除了支持和反對兩方的爭論,官方對儒家文化的態度也顯得頗堪揣摩。
不過至少在近一年里,最高層的態度已顯得足夠明確。
去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山東曲阜孔府,媒體報道,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當時向習近平作了匯報,介紹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當下的意義。楊朝明后來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給習近平匯報時提到了儒家思想五個方面的當代價值:“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標志就是孔子文明走出去”,“孔子思想是整個中國和華夏文明的共同紐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深厚的文化土壤”,“對社會的治理,黨風廉政建設具有很大意義”,“孔子思想還有提高個人修養的作用,以及對青少年思維觀培養的價值”。
根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當時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今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
江蘇師大漢服畢業典禮事件在網絡上發酵一周之后,6月27日,國內主流儒學網站“儒家網”發布公告,稱“漢服運動的興起,是當代中國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其一路怎樣走來,未來應如何走向?儒家網擬就《漢服運動、儒學與國族問題》(暫定)特立專項課題,委托儒家學者主持,研究成果將向社會公布。”一名儒學學者轉發并評論:“所謂華夏復興,衣禮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