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發布《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計劃用3年時間,使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
這個意見,發布得甚為及時,因為,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傳統村落的消失十分迅速。相關調查發現,在長江、黃河流域,頗具歷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藝術研究價值的傳統村落,2004年總數為9707個,到2010年銳減至5709個,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另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數據,在過去幾十年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村落大量消失,現存數量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專家估計,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現存不到5000個。
其中,尤其令人痛心和痛惜的是,隨著傳統村落的消失,與之相應,傳統村落原來所具有的代代相繼、傳承至今的文化形態正在發生急劇裂變,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譬如古老的建筑、獨特的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支離破碎的危險。我們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有形的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是不可逆的。為傳統村落的保護盡心竭力的馮驥才曾呼吁:“因為我們民族的文化痕跡,比如節日、民俗、音樂、舞蹈、美術、曲藝、雜技等等,大部分都活態地保存在各地的村落里。”如果村落沒了,那么,這筆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財富便要重返絕境。
古村落為什么面臨著危殆的局面和命運?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缺乏對古村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入研究,古村保護意識淡薄、保護理念不正確,造成了古村保護和利用的隨意和無序,出現了簡單化和趨同化的傾向;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各地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破壞空間格局、改變山水脈絡、過度商業開發等造成的。放眼中國,各地有多少古建筑、古院落、古文物這樣的歷史遺跡正在遭此命運?一個個歷史古鎮,可能由于旅游或搞建設的目的,大肆開發,填土、造景、設纜車、建旅館、砌橋鋪路、開餐廳,而文化的質感和歷史的內涵卻被徹底犧牲,直到古跡古鎮完全“死亡”為止,這種殺雞取卵的方式,使文化成為無知無識官員們的祭品。
我們知道,很多人在精神上、心靈上都擁有鄉土情結,而且很多文化人、作家都把自己皈依的鄉土、鄉土文化、鄉土文學,作為自己文化的故鄉、精神的故鄉。這樣的傳統村落、這樣的古村落,傳承著我們的歷史和文脈,承載著我們濃濃的鄉思和鄉愁!若再這樣發展下去,我們還能不能擁有曾經屬于自己的家園和故鄉,尤其是文化的故鄉、精神的故鄉呢?
為保持歷史的連續性,保持我們與歷史和傳統的聯系,就要盡心盡責保護好歷史遺跡,盡最大可能保留真實的歷史樣式,留住歷史記憶,不讓我們與歷史、傳統造成更大的裂縫和距離,遺憾地留下更多的“文化空巢”。
馮驥才曾有如此痛徹的感悟:“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保護傳統古村落,保護我們的精神故園,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