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祁縣一座半懸空的清代古塔引起中國媒體和網(wǎng)友的關注。在祁縣一片田野之中,一座土山頂上“站”著一座磚塔。此塔塔基一半與土坡相連,另一半則完全懸空,形似一人單腿直立土山頂一般。由于年代久遠,土山已遍布風雨侵蝕造成的孔洞。古塔也因此被媒體冠之以“塔堅強”之名(據(jù)7月29日《新華網(wǎng)》)。
從報道的組圖中看,這座飽經(jīng)風霜的古塔著實讓人既震驚又揪心,震驚的是這座看似沒有任何“科技含量”的普通磚塔,何以能夠幸存百年以上,而且在全部黃土基礎都“四處潰散”歲月中,唯有古塔依然可以保持“金雞獨立”而未倒塌。揪心的是其搖搖欲墜的狀態(tài),似乎一股風就能將其徹底毀滅,更折射選出當?shù)卣畬ξ奈锉Wo的極端麻木。
其實,在我們不少地方政府的眼里,對某些文物是否“保護”,且“保護”的熱情與投入多少,取決于該文物能給地方政府帶來多少現(xiàn)實利益,保護通常都是圍繞“市場開發(fā)”來轉,只要與歷史名人扯上關系,沒有文物、遺跡甚至可以現(xiàn)造來“開發(fā)保護”,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市場價值,無論歷史文物建筑有多少研究價值,卻不能通過開發(fā)來實現(xiàn)市場價值,非但不予保護任其自生自滅,一旦需要還可以毫無顧忌的拆除以騰出地皮,這樣的例子經(jīng)媒體報道的以不勝枚舉。可想而知,古塔之所以能夠成為“塔堅強”,是因為其沒有旅游開發(fā)價值,不能給當?shù)卣畮砝妫數(shù)卣匀徊辉敢獾官r錢去保護。現(xiàn)在當?shù)赜嘘P部門正在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的采集,并準備著手進行圍欄保護,更不難想到,也是看到古塔“太堅強”并由此引發(fā)媒體關注,“準備著手保護”恐怕也是迫于輿論壓力的不得已而為之吧。
顯然,很多歷史文物建筑尤其是古塔樓,不可能都如祁縣這座清代古塔般“堅強”,相反,經(jīng)過百年甚至千年雨雪風霜,他們都已經(jīng)“虛弱不堪”,特別期待后續(xù)子孫能給他們以妥善保護,古塔的每一塊磚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古塔等古文物建筑更凝聚著我們祖先聰慧的才智和對子孫后代的盈盈祝福,從法律角度解讀,疏于保護是一種失職瀆職,更是對歷史的忘卻與背叛。而從道德感情的范疇來解讀這種疏于和毀壞建筑文物的行為,則更是“罄竹難書”,甚至可以用數(shù)典忘祖來形容,而一個殘酷卻又是不爭事實恰恰是這種現(xiàn)象越來越多。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fā),再加上我們一些地方政府的保護不力,歷史文物建筑幸存的數(shù)量已經(jīng)非常稀少,保護傳承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些文物建筑遺產(chǎn),往小處說,是衡量我們每一個人對祖先的態(tài)度和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認知。往大處說,無條件的保護歷史文物建筑,考驗的是我們政府的歷史責任和民族的良心。筆者相信,每一位看到“塔堅強”的華夏兒女,在嘖嘖稱奇中都應當感到一絲羞愧,而羞愧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盡自己一份愛惜和保護古文物建筑的義務與責任,再不能讓每一座文物建筑有這樣的“堅強”,依靠“塔堅強”來“保護”歷史文物,我們每一個人都該感到汗顏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