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我國內陸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 “鹽路商道”建設應納入“十三五”規劃

2014/8/15 16:43:05 點擊數: 【字體:


我國內陸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 “鹽路商道”建設應納入“十三五”規劃

武陵山區“鹽路商道”分布示意圖

我國內陸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 “鹽路商道”建設應納入“十三五”規劃

“背鹽”表演

我國內陸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 “鹽路商道”建設應納入“十三五”規劃

西沱鎮古鹽道云梯街

我國內陸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 “鹽路商道”建設應納入“十三五”規劃

古鹽道文化遺跡

我國內陸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 “鹽路商道”建設應納入“十三五”規劃

西沱鎮鹽道古碉樓

我國內陸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 “鹽路商道”建設應納入“十三五”規劃

“背鹽”表演

我國內陸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 “鹽路商道”建設應納入“十三五”規劃

西沱鎮村民生活場景
 

    ■ 傅才武 鐘 晟

    “鹽路商道”

    作為“線路遺產”,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鹽路”而串聯起來的古鎮、古關隘、古棧道、古驛站和古市集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沿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我國西南山區特色文化遺產群落。

    相比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線路,“鹽路商道”分布在云貴高原、武陵山區等貧困山區和民族地區,是近代以前南方地區重要的“民族走廊”。“鹽路商道”,不僅是西南民族文化記憶符號,而且是體現云貴高原、武陵山區民族文化特征的載體。

    建設“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符合國家扶貧開發戰略、文化遺產保護戰略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這三大戰略的目標要求,代表了“十三五”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新理念和新趨勢。因此,建議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將“鹽路商道”建設納入“十三五”規劃,盡快進行“鹽路商道”文化遺產資源調查,編制“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保護與建設規劃,盡快對瀕危遺產資源進行搶救性保護。

    “鹽路商道”是我國內陸

    重要的文化線路

    川東鄂西和云南是我國歷史上兩處重要的井鹽產區,兩地的鹽分別被稱為“川鹽”和“滇鹽”,與沿海地區的“淮鹽”“粵鹽”共同構成了中國四大產鹽地。

    西南地區由于地處山區,地形崎嶇,其食鹽供給主要仰賴陸路運輸,“川鹽”“滇鹽”通過陸路貫穿于云貴高原和武陵山區,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積累,形成近代以前中國內陸地區的“鹽路商道”,又被稱為“巴鹽古道”“川鹽古道”和“滇鹽古道”。

    “鹽路商道”因鹽而興,對云貴高原和武陵山區的經濟社會形態形成過程產生重大影響,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連接不同地域經濟和民族文化的紐帶。

    “鹽路商道”是我國內陸地區重要的文化線路遺產。2008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文化線路憲章》將“文化線路”作為一種新的大型遺產類型納入到《世界遺產名錄》的保護范疇。“鹽路”文化線路遺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以前南方民族地區人們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鹽路商道為依托,大力推進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建設,應成為我國“十三五”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開發的重要內容。

    建設“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十分重要

    沿線大量文化遺產亟須搶救性保護

    “鹽路商道”僻處云貴高原和武陵山區,由于交通不便、區域發展滯后,形成了一種天然的保護環境。近年來,隨著西部開發步伐的加快,云貴高原和武陵山區長期未被社會廣泛關注的鹽道文化遺產出現大量流失和損毀的現象,亟須搶救性保護。

    課題組對鄂西和重慶三峽地區“鹽路商道”所遺留的古鎮、古道、古市集、古關隘民俗活動等文化遺跡進行考察時發現,大量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人們生活環境的改變、鄉村空心化,出現大量的自然遺棄、管理不善被損毀,甚至出現建設性破壞。2014年5月,課題組對重慶市石柱縣古鹽道上的魚池古鎮考察時發現,一條小街上竟然有2處木板房老建筑失火被毀。

    因此,建設“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引起全社會對“鹽路商道”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和重視,對“鹽路商道”沿線文化遺產價值的挖掘、保護、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鹽路商道”賦予“西南民族走廊”深厚文化內涵

    在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體系中,“民族走廊”對于中國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完整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民族走廊”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長期沿著一定的自然環境如河流或山脈遷徙或流動的路線。我國西南云貴高原和武陵山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文明、長江文明與西南少數民族文明,以及東南亞、南亞文明不斷交流、碰撞、融合的區域,至今仍是全球人類學和民族學研究關注的熱點地區。“西南民族走廊”包括藏彝走廊、南嶺走廊、苗疆走廊、武陵走廊。明清以來,隨著大量漢族融入西南各地形成了星羅棋布的古村鎮,逐漸形成了西南地區相對穩定并獨具特色的地理、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

    “鹽路商道”的主要貫穿區域正好位于云南、貴州所在的云貴高原和重慶、湖北、湖南等省市毗鄰的武陵山區,是我國“西南民族走廊”的核心組成部分。“鹽路商道”的形成發展與云貴高原、武陵山區自身的地理區位息息相關,也是云貴高原、武陵山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符號。同時,“鹽路商道”的貫通一直發揮著文化溝通和文明傳承的作用,因而賦予民族走廊以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促進云貴高原、武陵山區多民族之間相互溝通融合的強有力的經濟與文化紐帶,也逐漸形成中國西南地區自身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有機組成部分。

    “鹽路商道”是剖析中國古代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素材

    人不可一日無鹽。“鹽”是維持人類生命、保障族群生存的基本物質之一,因此鹽道的形成和暢通與“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一樣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鹽對于古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至今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闡發,尤其對于古代川、滇、黔、渝、楚地區,鹽的運輸通道對于古代西南地區社會形態發展的影響,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云南、川東、鄂西等地聚集著大量的鹽泉、鹽井,來自該地區的大量考古證據顯示,正是由于鹽的存在,這里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有了人類的活動。由云南、川東、重慶等地起源,將鹽輸送至湖北、湖南、貴州、西藏乃至緬甸等地而形成的“鹽路商道”,具有重要且獨特的文化特質,與絲綢之路、大運河、茶馬古道等其他文化線路遺產一樣記載著中華民族的經濟、社會、文化、歷史信息,這條交通線路既是歷史線路、經濟線路,又是文化線路,可以成為深入剖析中國古代南方經濟社會發展軌跡的重要研究載體。

    符合國家扶貧開發、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要求

    “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建設符合當前國家扶貧開發、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三大戰略目標。

    首先,“鹽路商道”處于連片山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是跨省交界面積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地區,扶貧開發的任務艱巨。通過實施“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建設,進一步完善西南山區內部及與外部的交通、經濟和文化聯系渠道,有助于提供一種促進扶貧開發與經濟發展的項目抓手。其次,“鹽路商道”沿線眾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保護與修復,“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的建設將促進鹽路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與創新,符合國家文化遺產保護戰略要求。第三,“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的建設,能夠將分散的文化資源通過“線路遺產”這一主題進行串聯,形成統一的文化品牌、文化符號與文化意象,促進“鹽路商道”沿線地區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及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符合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戰略要求。

    建設“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具有可行性

    沿線豐富的文化遺產是發展現代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

    “鹽路商道”穿越川、滇、黔、渝、鄂、湘等省市,千百年來先輩們留下了大量文化遺跡。因此,沿線地區擁有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鹽路商道”沿線的眾多古城、古鎮、古市集、民居聚落、古關隘、民族風情、民俗活動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都是圍繞“鹽路商道”而形成,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時的移民通道也主要是沿這條鹽道而展開的。

    例如,重慶石柱縣長江沿岸的西沱古鎮,又名“西界沱”,早在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時已是“川鹽銷楚”鹽道起點和貨物集散地,清代遺留下的建筑遺跡“下鹽店”至今留存。古鎮內的“云梯街”依山取勢、垂直長江,長達2.5千米,有1124步青石梯。云梯街兩旁是錯落有致的土家民居,極富巴渝特色。此外,湖北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利川魚木寨、宣恩彭家寨吊腳樓群、咸豐唐崖土司城遺址、鶴峰容美土司城,湖南鳳凰古城、里耶出土秦簡等都與“鹽路商道”有關。

    由“鹽路商道”形成的豐富文化遺產既是云貴高原、武陵山區獨特文化特質的體現,也是發展現代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

    建設“鹽路商道”業已形成一定的前期基礎

    在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大背景下,相關地方政府開始重視“鹽路商道”的經濟文化內涵,認識到鹽路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并在部分線路進行了前期研究,這是規劃建設“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的重要基礎。

    國務院2009年正式批復成立“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統籌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鄰地區發展,加快推進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聚居區為主體的武陵山老、少、邊、貧地區經濟協作和功能互補,促進武陵山區的扶貧開發。以湖北省為例,湖北于2008年正式實施“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戰略;2010年,湖北省政府正式向文化部報送《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這些規劃和戰略研究也部分涉及到“鹽路商道”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的相關內容,可作為下一步進行文化遺產線路整體規劃的前期基礎。

    建設“鹽路商道”代表了當前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理念新趨勢

    文化線路遺產保護是近年來世界遺產保護領域中出現的一種新趨勢。與以往的世界遺產相比,文化線路的設計本身注入了一種新的遺產保護理念,即由重視靜態遺產保護向同時重視動態遺產保護方向發展,由重視單個遺產保護向同時重視群體遺產保護方向發展。文化線路保護改變了文化遺產傳統項目的點狀特征,使項目變得更具綜合價值,能夠更加真實、準確地反映人類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在類型上也具有更強的代表性。另外,文化線路往往跨越行政區劃,甚至跨國界,空間尺度巨大,是創新遺產保護與管理體制的重要推手。

    目前,我國文化線路遺產保護規劃中,最重要的是“五線”,即長城線、大運河線、絲綢之路線、茶馬古道線,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線。“鹽路商道”與這些文化線路不同的是,它是一條古代中國南方的內陸文化線路,是一條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線路,且未納入目前的國家級保護規劃。

    文化生態走廊的規劃建設代表了近年來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新趨勢。2014年,文化部、財政部共同批準建設“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區域文化產業工程。規劃涉及青海、四川、云南、貴州、西藏、陜西、甘肅7省區,并將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劃分為核心區域、輻射區域和城市樞紐三部分,其中核心區域內藏、羌、彝等少數民族人口超過760萬,覆蓋面積超過68萬平方公里。文化走廊的規劃建設代表了當下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體現了社會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要求。“十二五”時期,規劃建設一條包括滇、川、渝、鄂、湘、黔等省市的“鹽路商道”很有必要,也符合我國文化建設的總趨勢與總要求。

    建議推動“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規劃建設

    列入文化主管部門議程 啟動“鹽路商道”規劃的前期研究

    “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的建設對我國西南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又具備可行性,建議列入文化主管部門議程,規劃建設繼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線路遺產之后的另一條文化遺產線路,并且成為“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特色文化生態走廊。

    主持“鹽路商道”的資源調查 建立資料記錄體系

    “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穿越西南地區的多個省份和多個民族區域,所遺留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且種類繁多,建議由國家文化文物主管部門主持,啟動“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沿線全面的資源調查,并建立專門的文化遺產資源記錄與保存系統。

    研究鹽路文化遺產的特點 編制“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專項規劃

    整合文化文物、生態、經濟、旅游等多方面的智力資源,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文化產業的融合。抓緊落實城鎮化進程中相關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建議由國家文化主管部門主持編制“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專項規劃,形成 “鹽路商道”文化生態走廊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抓緊對瀕危遺產資源進行搶救性保護

    建議由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組成聯合課題組,會同地方文化文物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根據文化線路遺產保護的原則要求,遴選一批瀕危遺產項目,進入國家文物重點項目庫和非遺保護體系,落實保護規劃與保護經費,完善保護措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8-15)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