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名錄,福建邵武申請的“張三豐太極拳”名列其中。此舉引發陳氏太極拳有關人士的質疑。據媒體報道,陳氏太極拳傳人對張三豐太極拳進入國家級非遺推薦名單的異議,主要包括張三豐并非福建邵武人,也非武術界人士,和太極拳毫無實際關聯,無法斷定其是否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等。(8月17日《新京報》)
張三豐太極拳申遺有違保護初衷
□堂吉偉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標準要求,其中的核心指標是譜系清楚,時間遞進長,有深厚的文化代表性和底蘊。太極拳門派較多,如陳氏太極拳之類不僅影響深遠,而且來源真實而清楚,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在情理之中,然而“張三豐太極拳”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一則,歷史上真實的張三豐是不是太極宗師,其實無從考究。當前對張三豐的認識,還僅限于神話層次,眾多的影視劇如《少年張三豐》和《太極張三豐》都幾乎是胡編亂造,盡管張三豐具有傳奇色彩,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就如同封神榜和諸多演義一樣,虛構飄渺而不真實。
二則,張三豐與太極拳究竟有什么關系,有沒有延續至今的“張三豐太極拳”的流派,有沒有代代相傳的傳承者,有沒有清晰可查和譜系和資料,都是判斷其是否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件。否則,若生編硬造或捕風捉影,甚至根據虛構就可以申請入遺,不僅會浪費有限的資源,也會造成申遺公平的破壞。
前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曾表示,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嚴峻的形勢,主要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急劇改變,資源流失狀況嚴重,后繼乏人,一些傳統技藝面臨滅絕。由于我們文化遺產眾多,保護的狀況也有輕重緩急,如何利用有效的資源,做到“應保盡保”,關鍵要在保護對象上嚴格把關,避免資源的浪費。如果真遺產沒有得到保護,而“神仙申遺”得到保護,無疑是對申遺嚴肅性的諷刺。
一些地方之所以對申遺不遺余力,根本上還是“申遺風作祟”,如同神仙故里之爭一樣,不過是商業開發的由頭。只是,商業開發不能背離保護的初衷,地方利益也不能違反申遺基本原則。對于“張三豐太極拳”入申遺之類的申請,必須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和項目認證,防止其渾水摸魚蒙混過關。若神仙申遺過關,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則、秩序和公平的破壞,更會形成惡劣示范,導致申遺保護手段走樣,從而偏離其正常的軌道和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