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古代“農商社會·富民社會”高端學術研討會在云南大學舉行。葛金芳、趙毅、李治安、方志遠、陳支平、趙軼峰、寧欣、范金民、邢鐵、李華瑞、林文勛等來自國內13所高校的20余名中國古代史專家集聚一堂,就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重要問題進行了熱烈探討。
本次會議由北京師范大學葛金芳教授、東北師范大學趙軼峰教授、云南大學林文勛教授三人發起。會議以“農商社會”說、“帝制農商社會”說和“富民社會”說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推進傳統中國后期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重新梳理中國古代史的研究體系。與會專家認為,作為從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等不同角度建構對中國傳統社會后期歷史認識的研究模式,“農商社會”說、“帝制農商社會”說和“富民社會”說是中國史研究領域出現的新探索,可以在豐富中國古史體系的方法論層面提供新的思考與啟發。
長期以來,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并不缺乏理論方法的指導,社會形態理論、停滯說、沖擊反應說等,都曾經是在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發揮過重要影響的理論模式。歷史研究要取得進步,必須具有開放思維和廣闊視野,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自身特質出發,運用新研究范式對中國古史體系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成為必然選擇。而“農商社會”“富民社會”等的產生,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對中國古史研究的有益探索。
這些研究模式的提出,使人們更加注意到中國傳統社會后期歷史發展的某些特質,如農商要素在這一時期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像傳統看法那樣是對立的;富民、士紳和商人等因素構成了理解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關鍵性因素等等。同時,這些研究模式的進一步發展,也有賴于理論與實證的緊密結合,既要注意到理論的普遍性,也要注意到實證的差異性,使中國古史體系的重構更加符合中國傳統社會自身的演進軌跡和發展規律。
近年來,隨著理論方法和研究旨趣的發展與分化,史學研究的某些領域出現了一種碎片化趨勢。但是,傳統中國絕不是由一塊塊碎片綴補而成的,它有其自成一體的構架體系,只有通過對自然、經濟、社會結構的長時段考察,才能得出合乎中國歷史演進規律的結論。本次會議匯聚國內唐、宋、元、明、清各時段研究的著名專家,共同對中國傳統社會研究的整體性問題進行探討。大家認為,目前,不少學者其實都開始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審視中國古史體系,“農商社會”“帝制農商社會”和“富民社會”說的提出,只不過是當代學者對古史體系進行探究進程中的一部分。如葛金芳教授提出的江南地區由古代農業社會向宋以降農商社會并朝著現代工商業社會發展的總趨勢;趙軼峰教授提出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歷了帝制農業社會轉變為帝制農商社會再向帝制框架下的商業化社會演變的過程;林文勛教授提出的從部族社會到豪民社會再到富民社會,并最終向市民社會轉型的中國古代史主線等,都是建立整體式、通貫式的研究思路的有益嘗試,對進一步完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體系、發現中國歷史研究中的新問題等具有推動作用。
黎忠剛(作者單位:云南大學中國經濟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