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梅蘭芳先生的創新精神

2014/11/10 15:08:38 點擊數: 【字體:



梅蘭芳先生的創新精神

《穆桂英掛帥》

梅蘭芳先生的創新精神

《貴妃醉酒》
 

    今年是梅蘭芳先生誕辰120周年,全國有關單位正在舉行巡回演出、學術研討會、展覽等各種紀念活動,傳播梅派藝術,緬懷民族氣節。發掘梅蘭芳藝術經歷中蘊含的藝術精神和人格力量,并把這種精神運用于今天的藝術實踐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戲曲藝術在當代的傳承和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理論價值和啟示意義。

    學習梅蘭芳藝術精神,首先是學習他一以貫之的創新精神。梅蘭芳14歲(1907年)開始搭班演出,民國元、二年時已經嶄露頭角,成為旦角中杰出的新秀。他迅速的成功是與勤學苦練和堪稱繁重的藝術實踐分不開的,但同時更取決于他對藝術道路的選擇。當時京劇旦行有影響力的演員分成三派:以田桂鳳、路三寶、楊小朵等名伶為代表的花旦;以“青衣泰斗”陳德霖為代表的傳統青衣;以王瑤卿為代表的兼青衣和花旦而融合之的花衫。而花衫則是旦行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這個發展方向是符合京劇藝術發展邏輯的,也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眾所周知,在京劇發展初期,旦行中花旦和青衣之間界限非常嚴格。青衣表演時表情端莊,身段比較少,主要以清剛婉轉的歌唱見長,這很符合古代社會所認可的端莊賢淑的女性美。花旦則表現性格比較活潑的女子,甚至是邪行之人,所以裝扮的多是丫頭、妓女、放蕩的女子,總之這些形象要么社會地位低下要么道德品德低下。但花旦的表情豐富,身段俏麗,比起表演死板的青衣來說,自然更受觀眾的歡迎。因此,花旦在京劇初期的勢力要超過青衣,旦行中最早掛頭牌的就是花旦演員田桂鳳。針對這種情況,一些青衣演員立志改革創新,最早這么做的是余紫云,他融合了當時著名傳統青衣時小福和花旦領袖田桂鳳的演法,“兼青衣、花旦之特長,而完成一種優美之旦角”(《京劇二百年之歷史》),是花衫行的開創者。繼起的王瑤卿,在宣統年間沿著余紫云的道路繼續開拓,融青衣、花旦的表演于一體,并通過頭飾、服飾的革新,通過創編適宜于自己演出的《梅玉配》《穆柯寨》《虹霓關》等新戲,讓花衫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也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梅蘭芳在17歲之前演出的都是傳統青衣戲,走的是傳統青衣一派的路子。但他敏感地覺察到傳統青衣單調呆板的表演技巧,不能適應人們的審美需求。因此他在宣統三年、民國初年就已經開始向王瑤卿學習花衫演法。并在身邊文人的輔助點撥之下,確立并堅定了“遠紹紫云、近取瑤卿”的發展方向。不久梅蘭芳及其身邊文人,又更進一步認為,旦角應該表現不同時代、不同性情和性格的美麗女性,這促使梅蘭芳和他的綴玉軒同仁創編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而這種創新開拓,無論是頭飾、服裝、舞蹈等方面向著“美”的創新變革,還是在戲曲人物上趨于新思想、新面貌的“新”,都符合了那個時代的審美,因此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他的這種創新精神一直延續到他最后排演的《穆桂英掛帥》,因此說他的這種創新意識,是一以貫之的。他的這種創新精神,也影響了他那一代京劇藝術家,比如其他三位名旦各自編演了大量的新戲,塑造出更多的女性形象,極大豐富了旦角的藝術表現力。其他行當亦莫不如此。可以說,正是梅蘭芳這種藝術創新的精神,引領京劇藝術在民國時期達到高度繁榮。

    其次,梅蘭芳的創新是建立在已經全面深入掌握京劇藝術本體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我們今天從事藝術創新時應該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如果不能很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創新則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梅蘭芳在創新之前,下了很深的功夫學習京劇旦角表演的技能,并在傳統劇目中反復實踐,從而全面掌握。《舞臺生活四十年》中回憶自己少年時期通過長期練習才熟練掌握了青衣手眼身步法等基本動作,練習歌唱時下的也是苦功,一小段唱就要練習二三十遍。教他的老師名叫吳菱仙,是時小福的弟子,時小福被稱為“以典型純正之青衣見知于世”(《京劇二百年之歷史》)。梅蘭芳一邊學戲,一邊開始舞臺實踐,先后學習了三十多出青衣傳統劇目,逐一登臺演唱,演技大進,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三十多出劇目是當時青衣演員必須掌握的基本劇目,它們大多創作于京劇初期,經過幾十年幾輩藝人的打磨,已成為經典。這些經典劇目其實就是蘊含著京劇表演技巧和藝術美學的標本,掌握了它們也就掌握了京劇藝術的本體,亦有了辨別美丑精粗的藝術標準,故而能夠發展到根基深厚而變化自如,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比如當覺察到《千金一笑》等新戲突破了本體規范,達不到心目中的藝術標準時,他立刻做出修正。這些經歷和感悟,就形成了他在談京劇發展改革時提煉出的“移步不換形”理論。

    今天的戲曲創新,應該遵循大師從自己藝術經歷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學習梅蘭芳深深扎根于京劇本體、戲曲藝術傳統的藝術精神。一些演員傳統戲曲劇目還沒會七八出,就進行所謂的創新,從而創作出偏離京劇藝術的四不像,這是非常危險的。今天各種新創劇目中占據很重要地位的戲曲導演,則是一個讓人們困惑的問題。沒有豐富戲曲表演經驗的“戲曲導演”,毋庸諱言,往往會妨礙京劇藝術本身的發展。

    第三,學習梅蘭芳藝術精神,是為了創作出具有中國氣派、能傳遞民族優秀文化和精神內涵的作品。包括京劇藝術在內的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美學的載體,它必然地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既表現在戲曲表演藝術中,如追求神似的藝術效果,講求中和之美,具有詩情畫意的意境美;也表現在戲曲敘事藝術中。戲曲藝術有著自己的敘事方式,在這種敘事方式中體現出歷代傳承的中華民族文化核心內涵,如深切的愛國主義,平常人應該遵循的禮儀規范,知識分子的氣節和骨氣,對愛情、親情、友情的推崇和頌揚,雅致優美的人生情趣等等。

    梅蘭芳的戲曲作品,具備這樣的民族精神和中國氣派。他開始自己獨特藝術道路,是從創編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開始的,《黛玉葬花》體現出純潔美好的靈魂,《天女散花》顯示出端莊典雅的情趣,《霸王別姬》則表現出中國文化典籍反復書寫的英雄末路式悲劇,《宇宙鋒》是對古代社會女子婚姻問題的審美觀照,《抗金兵》《穆桂英掛帥》是寫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他在舞臺上表現的是中國人的故事,中國人的情懷,中國人的夢想。在現實中,梅蘭芳也是一個極為具有民族精神、文人情懷的人。他熱愛傳統文學藝術,能夠寫詩詞與友人唱和,繪事精良。在抗日戰爭期間,他蓄須明志,不為日本人演戲,彰顯了“威武不能屈”的東方偉丈夫的骨氣和人格魅力,體現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氣節。所以說,他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審美情趣,與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底蘊是契合的。唯有這樣的藝術家,才能真正用藝術去闡釋中國人的歷史、情懷和夢想,從而創造出讓這個民族的大眾欣賞和產生共鳴的作品。同時,因為梅蘭芳戲曲藝術表現出中國氣派和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他才被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們所欽慕與贊賞。世界也通過他了解了中國戲劇,并對中國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情感、心理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1-1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