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保持與凸顯中國文化的個性特質

2014/11/20 10:52:23 點擊數: 【字體:

    艾 斐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語境的形成和日漸顯化越來越成為一種必然,而文化如何在選擇中更好地適應這種語境,卻常常會陷于兩難的境地。究竟是堅守和提升固有的文化傳統、歷史根脈、地域特色與審美習性呢,還是放棄這一切而眼睛向外、追趕潮流,以效法和適應所謂的“國際標準”為向度?我們必須從中做出考量與抉擇。

    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是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和精神風貌的鮮明標識。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文化的生產力和影響力自然也應當隨之而得到壯大與提升。這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更是必須的。

    從總體上看,特別是與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相比,中國文化前進的步幅顯得緩慢和滯后。迄今,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而在文化的創造、生產和輸出上,我們卻仍落后于美國、日本、韓國等。要知道,文化產品的生產和輸出,絕不僅僅是與GDP增量有關,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在本質上屬于思想觀念、審美取向、價值標準和意識形態等精神范疇。文化的外在形式,只是其借以傳播和滲透價值觀念、精神導向、意識歸附等的軀殼與載體。

    馬克思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馬克思此言,無疑是越來越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論斷,即全球化趨向的勢不可當。但問題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為了適應世界口味并走向世界,還要不要和該不該繼續有效保持與凸顯其自身所秉賦的與生俱有的個性特質?

    回答是肯定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要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為此,我們就一定“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既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成果傳播出去”。一切文化產品最終所要對接的,都是人的志趣、情感與靈魂。而所有物質產品,則只有在高度“統一化”“標準化”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最廣泛的相合與應用。因此,舉凡需要情趣和情愫樂于并易于接受且能直抵心靈深處的精神創造,就都首先必須具有美感和魅力,而個性特質則是涵養、培育、激發這種美感與魅力的原始胚基和肥沃土壤。

    怎樣才能有效保持與凸顯中國文化的個性特質呢?從大方向、大目標上說,就是要傾力而精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具體而言,即既要與傳統對接,又要和現實融會,更要從不間斷的提升和創新中攝取時代光彩,發掘生活鈾質,采擷社會精粹,激揚思想內蘊,直將歷史的延宕、時代的脈動、生活的潮音與精神的火光,統統聚合于胸間,升華于心中,表現于臺上,凝結于筆下,以大氣派和高水平的文化創造不斷地將精品佳作提供給大眾,傳播到世界,傾力掀起“中國文化熱”的巨浪與狂飆,使中國文化也同中國經濟一樣,有著看不完的大動作和說不盡的新精彩。

    與傳統對接,永遠都是增強和凸顯文化個性特質的基本要素與前提條件。因為任何“現在”都是從傳統延伸而來的,而任何“現在”又都必定要走向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永遠都是我們這個社會、民族和文化的根。但由于在歷史的衍化中,“物”的東西都漸漸湮滅了、消融了,僅以特殊的形態沉淀在了文化之中,并因此而使文化往往成為對歷史的唯一記憶和對傳統的有效承接。中國如果沒有先秦諸子,沒有屈原、司馬遷、李白、朱熹、曹雪芹以及他們的著作等等,那中國的傳統也就很難體現和尋覓了。所以,文化傳統在事實上常常就是歷史傳統、民族傳統、社會傳統和精神道德傳統的集合體。中國有5000年文明,這不僅是我們的驕傲和優勢,而且事實上它也無時不在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洇濡與促動作用。與此同時,它還為我們贏得了世人的艷羨與尊敬。作為這一文化傳統的合法擁有者與合理傳承者,我們當然要在文化創造和文化產品中融入這一特質,彰顯這一優勢,并使之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鮮明標識與亮麗色彩。

    與現實融會,之所以對凸顯文化個性特質既十分必要,又極為重要,蓋因現實的內容是廣闊的,作用是直接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在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社會變革和生活潮音的過程中,不僅直接決定著文化創造與文化產品的題材內容、思想旨要和精神高度,而且也無時不在澆灌和滋養著文化的思想活力與藝術生命。事實是,無論文化的歷史根脈多么深遠,思想旨向何等宏闊,它在生成和生效的全過程中都必須面對現實——既從現實中汲取生命乳汁,又從現實中拓展傳播空間,并以自身的特殊存在方式而發揮著特有的作用和顯示著特定的價值。所以說,現實中不僅埋藏著萌動文化植株的種子,而且更深蘊著護佑和催促這植株開花結果的生命元素與驅動力量。現實是豐富多彩的,特別是在改革、發展的時代,現實更是活力迸濺、景象旖旎、內蘊豐贍、物華絢麗,處處都跳蕩著激越的浪濤與感人的音韻。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最能孕育文化精品和藝術宏構的時代。但關鍵是誰來發掘和采擷?如何發掘和采擷?而也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一些文化創造者和制造者們,往往缺乏眼光、耐心和定力。他們太急于收獲了,總是剛播下種子就拿起了鐮刀,所以采摘下來的常常都是青澀的果實。他們也太覬覦市場和利潤了,在文化園地上的任一耕耘,都免不了以焦灼之心要么望價而為,要么待價而沽。正是在這種文化生態和創作心境下,雖然我們的產品年年“冒頂”,不斷“瘋長”,但仍鮮有震撼人心、征服世界的鴻篇佳構熠然而至。僅就規模和產量而言,我們當然是一個文化大國。且以電視劇生產為例,每年就投入資金五六百億元,生產上萬集,但只有不到一半的產品能夠在電視臺播出。目前,僅北京一地,就有影視制作機構2160家。在文學方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人數早已超過8000,僅長篇小說每年就都能產出2000部以上。至于一些文化活動和文化產業,往往由于屈從于市場效應與商業功利而在追求吸引眼球和欲望刺激時,過多地消解了思想力量、道德力量和社會內在價值,以致造成在文化展示中娛樂化、利欲化和工具理性主義,漸漸成了流行色。這顯然有悖于文化創造的真諦與文化生產的規制。因為對文化來說,其永恒的定位和永遠的追索,都始終應當是和必須是向善、臻美、尚新、達優。而實現這個目標的路徑,正在于對現實的回歸與對生活的深耕。

    當然,強化和凸顯中國文化的個性特質,并不與廣泛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多樣性營養所對立、所矛盾,關鍵在于吸收域外文化營養只是為了強化自身、豐富自身、提升自身、發展自身,而絕不是要吞噬和取代自身。在這個問題上,只要目的明確、方法得當,就一定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以使中國文化的個性特質更厚重、更鮮明,而絕不會是消亡與泯沒。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每一種文化都是獨特的,只有獨特才有價值,才有意義,才有魅力。每一種文化同時又都是包容的,只有包容才能豐富,才能發展,才能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是既從包容中崛起,又秉有鮮明個性特質的新型現代文化,并以此而成為全球語境中的文化奇葩與精神瑰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1-2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