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傳承文化不可能為跪拜背書

2014/11/24 17:17:11 點擊數: 【字體:

    韓星

    跪拜禮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書上似乎沒有確切的記載。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我國在漢代以前,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后將臀部坐于后腳跟之上,腳掌向后向外,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所謂跪就是一種坐禮,對坐時表示感激、敬意,行跪禮,如站立時行揖禮!墩滞ā分熳又^:“兩膝著地,以尻著膝而稍安者為坐,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致其恭,以頭著地為拜。”可見,最初這是一種由坐姿派生出來的表示尊重的動作。那時相互叩拜是對等的,所謂“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君王與百官也平等,都采用跪坐姿勢見面,只分主次,并不分高下。除非祭拜天地祖宗,才是單方面的拜叩,那也是因為天地和死人是無法還禮的。這樣從先秦到五代,大致是這樣的情況。

    宋代以后,中國人用高腿坐具凳子、椅子取代了矮腿坐具,正坐廢棄,作為正坐的副產品“跪禮”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尊卑之別,原本相互叩拜的禮節出現了不對稱。坐者高高在上,跪者五體投地,俯于坐者腳下。在一般人看來,這具有屈辱意味。所以,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只有投降、認罪的時候才會用。人們崇拜的對象——天地君親師,一般普遍的是跪天地、君,對親、師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行跪拜禮,如逢年過節、高堂大壽對父母行跪拜禮,拜師學藝對老師、師傅行跪拜禮,主要表示尊重,并沒有屈辱的意思。

    至于中國人普遍行跪拜禮,有人考證是從元代開始,跪拜禮變成了見面禮,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志,主要廣泛運用于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隨著等級制度日益森嚴,見到級別高一點的就要跪。明代以后,這種禮節逐漸制度化、繁雜化,成為等級制度的規范性禮節。到了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極致,跪拜成為高度普及的全民運動,越跪越多,動輒便跪。這樣,跪軟了膝蓋,跪斷了氣節。

    辛亥革命,孫中山推翻帝制,民國肇始,臨時政府發布文告,改革舊俗,保障民權,廢止跪拜。當時的廢除還是很民主的,只規定官員之間、官員和民眾之間不行跪拜,對民眾在私人場合則不加干涉。不久,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宣布,民國通用禮節為:男子禮節脫帽鞠躬,大禮三鞠躬,常禮一鞠躬,尋常相對,只用脫帽禮。女子大禮大致相同,惟不脫帽,專行鞠躬禮。從此以后,跪拜禮在拜神、拜祖時仍有殘留,官方再沒有提倡過,也沒有大規模地在學校舉行過。

    至于學生對師生、徒弟對師傅行跪拜禮,確實是尊師重教的體現。當然,這里得注意,尊師重教的前提是尊師重道,也就是說為師的首先要有道德人格,同時知識學問足以為人師。“尊師重道”語出《后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圣明的王者君主,沒有不尊師重道的。在古代中國,尊師重道、尊師重教、師道尊嚴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歷史上有關尊師重道的名言與故事也很多,如《尚書·咸有一德》云:“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師儒是在民間進行道德和禮樂教化的儒者。因為師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師重道,在尊師重道的基礎上才有尊師重教。那么,怎樣的師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呢?《呂氏春秋·勸學》繼續說:“師必勝理行義,然后尊。”當教師的一定要按照道義行事,然后才會得到人們的尊敬。

    跪禮本來是很好的一個傳統美德,但也被現代文明所糟蹋了,定義被曲解了。有人把它當成一種懲罰,員工跪老板,磕頭饒命,這不是跪禮,而是一種懲罰,其定義和在老婆面前跪搓板差不多。目前還出現了跪族乞丐,這是跪尊嚴,雙膝這一彎,尊嚴沒了,這不是跪,這叫自殺,一個人沒有了尊嚴就等于沒有了生命,那就等于自殺。跪,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在文化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將這個禮節僅僅理解為臣服、屈辱,因為它還含有崇敬、尊重、孝道的含義;謴凸蚨Y不是恢復封建,而是要恢復我們傳統的精華。

    如果跪拜者失去獨立人格,接受著功利驅動與權力脅迫,如果接受跪拜者沉浸在權力迷失與江湖幻覺之中,尊師重教就不可能為跪拜正名,傳承文化更不可能為跪拜背書。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1-2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