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衍生品,大眾并不陌生,實體店、淘寶網上都能買到各種影視、動漫的衍生品。如今,非遺也有了衍生品,并以雨后春筍的勢頭走進大眾生活。相對于傳統非遺產品而言,非遺衍生品更注重產品的實用和美觀,更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隨著非遺熱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非遺衍生品開始走向市場,這是非遺自身延續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讓老傳統更時尚
“夏布是以苧麻為原料,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一種平紋布。苧麻是我國特產,其纖維細長、光澤好、強力大、透氣性好,用它織成的布輕柔勝絲、避暑爽身,適合做夏天衣料,所以得名夏布。”重慶壹秋堂夏布坊的創意總監綦濤說,“夏布歷史悠久,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布料。我們希望以獨特的創意設計來激活夏布的美,以此傳播傳統文化。”壹秋堂現在有6家公司,分別從事原料的生產、保護和產品的研發和銷售,其夏布衍生品包括圍巾、布包、桌旗、團扇、筆記本、錢夾等500多種。
喜歡設計、善于創新的薛亞兵是陜西寶雞社火臉譜繪制的傳承人,平日里他將喜愛的社火臉譜轉化為許多不同形態的圖案,印在茶具、掛件、文化衫、環保購物袋上,設計制作成創意商品,市場銷路很好。“這些產品的價位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是老百姓真正買得起、用得上的藝術品。”薛亞兵說。
山東濟南市民李靜參觀了今年10月在濟南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她對當時展出的許多極富創意的非遺衍生品都印象深刻:“那些非遺衍生品的設計給了我很多驚喜,它們讓一些傳統的東西變得更時尚,拉近了非遺與人們生活的距離。”
小產品背后的大市場
非遺衍生品究竟有多大的市場前景?揚州剪紙的探索實踐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2010年,揚州的中國剪紙博物館推出剪紙藝術燈,將揚州剪紙與燈具相結合,表面采用皮絨布制作,運用剪紙形式刻畫各種吉祥圖案,內裝阻燃隔板,耐高溫,易清理。這款剪紙藝術燈具兼容了傳統韻味與時尚美感,一問世就廣受好評。2013年8月,在首屆揚州特色旅游紀念品、小商品交易會上,揚州剪紙藝術燈備受關注。國慶節一過,南京夫子廟方面就與剪紙博物館聯系,簽下了8000盞的訂單,專門用于2014年秦淮燈會。
據中國剪紙博物館館長王京介紹,目前剪紙藝術燈的系列品種已經達到數十種。其中,婚慶、家居、新年、生肖、風光等各類題材應有盡有,可以滿足各方面的需求。揚州剪紙也因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年產值由十幾萬元增長到100萬元,至2013年已超過300萬元。“剪紙折扇是我們今年剛剛推出的時尚產品,攻克了多年來剪紙與絹面結合不了的技術難題,目前我們已經將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王京笑著說,除了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揚州剪紙還引起了眾多公司的關注。“很多婚慶公司、禮品公司都看好揚州剪紙的時尚產品,想跟我們合作。”目前他們正在與多家婚慶公司洽談,未來將合作開發一系列的揚州剪紙產品。
創意開發也應掌握尺度
“當前非遺產品的創作生產中仍存在著主題較為單調、表現形式單一、題材和風格較為老舊、作品互相模仿等問題。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努力,把傳統因素轉化成豐富多彩的現代品牌,讓更多的非遺元素進入當代人的生活,讓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馬盛德強調,文化部鼓勵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提高非遺產品的創作設計水平。
創意為非遺產品打開了一扇窗,讓傳統的技藝與服飾、郵品、家居用品等相結合,轉化為新型工藝品,滿足了各消費群體的需求。另一方面,非遺衍生品的創意設計還啟發了傳承人要拓展、豐富非遺主題及表現形式,擴大應用范圍,挖掘出非遺的多重價值,生產更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作品。
當然,對非遺衍生品的利用和開發必須尊重其形式和內涵,不能隨意歪曲和破壞。歸根結底非遺本身所凝結的文化內涵才是其衍生品的核心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所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丙安強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37條的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但一切的前提是,必須確保對非遺項目進行的開發是不走樣、不變形的。
南京大學教授徐藝乙同樣認為,對非遺元素進行的創新與再創造是值得鼓勵的,需要注意與杜絕的是把遺產直接拿去變成產業。“因為遺產的保護是有規則的,需要保持其本真性和整體性。如果在產業開發的過程中違反了這兩個原則,就是對遺產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