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生 李 戈 文/圖
北京清華大學西院42號、43號的王國維舊居內部,原有風貌早已不在。
近日,70多歲的劉老先生從廈門回到清華大學西院參觀上學時經常流連的王國維故居,然而,不曾料到,原本精致的四合院已經被私搭亂建的房子分割得面目全非。“這個院子根本看不出原來的風韻了,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面對敗落的王國維故居,想要重溫學生時代的劉老先生十分失望。
人生最后兩年在此度過
王國維與清華大學西院的緣分開始于1925年。1925年,王國維受聘為清華大學教授。據記載,1925年3月26日,王國維偕夫人看完清華大學西院后,預付租金44元。4月18日搬入西院16號與18號(1933年西院擴建,將新舊西院的門牌統一編號,舊西院16號、18號調整為西院42號、43號,沿用至今)。西院16號、18號緊鄰,又自成小院,皆為平房。院子皆坐北朝南,灰色瓦頂,朱漆門窗與廊柱,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
對于這兩座院子,據王國維之子王登明回憶,家人飲食起居都在18號院,16號院正房西屋為王國維的書房。書房三面都是高及屋頂的書架,放滿了線裝書。書房的南面有一扇窗戶,窗下放一張大書桌,書桌旁各有一把木椅,以備學生來訪時就座。16號院東屋是塾師給家中子女授課的地方,里面放幾張小木書桌和老師的床鋪。 “父親每天上午去研究院,下午和晚上的時間幾乎都在書房中讀書和寫作。他的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主要精力都在做學問上。除了去琉璃廠看書、購書外,他極少進城。常見學生們三五成群前來,求教于他,也常有國內外學者友人來訪。” 王登明回憶。
在清華大學西院16號、18號,王國維度過了他人生最后兩年,而這兩年,也是他學術研究成就卓著的時期。在這里他完成了《西遼都城虎斡耳朵考》、《盂鼎銘文考釋》、《宋代之金石學》等著述近40篇,整理舊作印行《蒙古史料校注四種》,結集出版了《古史新證》,其中運用的“二重證據法”和“闕疑法”,作為開創中國現代史學的科學方法,從內容和方法上拓展了中國史的研究范疇。
故居如今破舊不堪
“我已經76歲,從廈門回到我的母校清華,就是希望能夠重溫一下我的學生時代。對我而言,清華大學西院的王國維故居是很有感情的地方。沒想到現在卻如此不堪。”劉老先生說。
而現在的清華大學西院42號院,院子的大門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幾間小平房,其中一間平房上掛著42號院的牌子。順著狹窄的過道進去,看到大大小小的多間房子。各種線纜交錯著從地面“爬上”墻頭。順著幾間平房往里走,見到了一間老式屋子,應該是遺留下來的古建筑,然而,這間屋子卻幾乎被各種搭建的房子包圍,前后左右僅留下供一人通行的小道。在小道兩側和搭建的房子邊擺放著自行車,還堆著各種雜物。
緊挨著42號院的43號院內的景象也如此,一排排矮小的簡易房坐落院子中,每個房子大約六七平方米,只能放下一張床。43號院的正房也被各種搭建的小平房包圍,若不是有老居民指點,幾乎認不出來。
據其內居住的居民介紹,42號院正房就是王國維的書房,43號院的正房為其臥室。如今,大多數的老住戶都搬走了,而陸續蓋起來的小平房基本都租給了來清華大學考研的學生,每個月幾百元錢。一間房子上還有考研學生們張貼的通知,希望住戶們能夠保持安靜,不要互相影響,以便安心復習考研。而在清華大學內,知道這里是王國維故居的人少之又少。
“除了兩間正房和周圍兩間房子,其他的小房子都是原來沒有的。整個院子的格局已經被破壞了,原來古香古色的氛圍已完全沒有了。實在是遺憾,果真是物是人非了。” 劉老先生遺憾地表示。
學校自身也應有所作為
“有些名人故居已經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對于它們,要依照《文物保護法》的相關條例進行約束。如果不是文物保護單位,首先需要相關專家對建筑物進行歷史價值的評估,再提交有關部門進行保護級別的確認,然后依法保護。”對于王國維故居的狀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俆怡濤認為。
“同時,學校自身也應該在保護校內文物資源方面有所作為。名人故居也是學校歷史文化的見證,它們也是學校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對于文物資源豐富的學校,高校自身也應該整理出文物清單,對于沒有被認定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制定一些措施保護管理它們。” 俆怡濤表示。
專家表示,現在一些學校領導特別重視新建筑的建設,重點放在擴展學校規模上,忽視舊有歷史建筑的保護。這很不利于高校文化的建設。如果現在不保護起來,會造成學校歷史的缺環,學校的部分歷史文化記憶會逐漸被抹去,所以,高校保護內部的文物其實也是保護自身歷史的一個過程。
“最好的保護辦法是將其利用起來。” 俆怡濤表示,同時,利用也要符合名人故居的性質,比如設計成為史跡陳列館或是相對應名人的研究機構。“當然,不要讓這些文物承擔它本不應該承擔的功能,比如變成大雜院,這樣就很難展示其風采。”他強調。
相關鏈接
除了北京清華王國維舊居之外,在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西門內周家兜還保留著一處王國維故居。2006年5月25日,海寧王國維故居被批準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舊居坐北朝南,建筑為木結構,共兩進,總面積約290平方米,是王國維少年時代的住宅。目前已被利用為王國維舊居陳列館。該陳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王國維的故鄉、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紹王國維的主要學術成就,陳列王氏各種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王國維的論著。陳列室開放以來,吸引了眾多游人和學者前來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