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舉辦的首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是貫徹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以政府為主導,運用市場機制拓寬文化消費渠道,打造文化消費品牌的一次創新性實踐。省、市兩級聯動的45項活動,為全省城鄉居民提供了一場能看、能聽、能買、能體驗的“文化盛宴”,讓文化及相關領域的消費動了起來。安徽省文化廳積極參與消費季活動,精心謀劃,著意創新,整合資源,集聚能量,推出了冠名為“好戲大家看”的舞臺演藝板塊。這一板塊歷時3個月,集結212場文藝演出,據不完全統計,惠及群眾約1300萬人次(通過走進劇場、收看電視、廣場演出等多種方式)。具有一定質量的文藝演出配以低票價的惠民措施,使“好戲大家看”板塊受到了城鄉居民尤其是廣大中老年戲迷的熱烈歡迎。
在實施首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的過程中,我們對耳熟能詳但又了解不深的文化消費,有了進一步的思考、認知。
首先是對文化消費的重要意義、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來看,拉動文化消費,可促進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有利于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事關發展大局。文化消費需求可以形成一種“倒逼”,促進文化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刺激”藝術創作與生產的發展繁榮。文化消費是消費者為娛樂自我、陶冶自我、獲取知識、發展自我而采取的消費行為,在消費過程中會受到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所蘊含的思想哲理、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
其二,對安徽這樣的中部省份,拉動文化消費的可能性有了切實的認知。安徽地處中部,尚欠發達,但是近年發展較為迅速,上升趨勢明顯。據安徽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4年安徽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較2013年增幅為8.5%。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遞增,2014年度較上年度的增幅,城鎮、農村分別為9%、9.5%。文化消費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低層次物質需要的滿足為前提,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其中不少人群有了文化消費的意愿。在首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中,我們耳聞目睹,對此有了深切感受。這表明,像安徽這樣經濟趨于持續上升勢頭的中部省份,拉動文化消費有著現實的可能性和巨大空間。
第三,拉動文化消費不僅需要以居民收入增加為前提,同時需要有可供消費者選擇的豐富、多元、多層次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為保障。正如行舟需要充足的水一樣的道理。這就需要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以保證產業鏈環環相扣、節節順暢。要努力改變目前文化產業總量偏少、規模偏小的現狀。不僅要推進各類國有文化企業、文化事業單位的生產、創作與服務,也需要引入民營文化企業,讓國有、民營在同一平臺上進行競爭,彌補公共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不足。鑒于目前不同的文化消費人群由于文化水平、審美情趣、收入水平的不同,存在消費結構的差異性,這就需要相應提供從高端到普及型的系列文化產品。在首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中,我們提供的演藝產品就整合了國有、民營,省內、省外、國外,省級、市縣級,專業、業余等多種演出主體,劇種、節目樣式也多種多樣,消費者反映較好。初步的實踐啟示我們,文化消費與物質消費一樣,應重視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確立多元、多層次的發展戰略。
第四,鑒于文化消費長期處于邊緣地位,文化消費遠未成為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費常態,培育數量龐大的文化消費人群成為迫切而重要的工作。應在全社會建立文化消費新理念,并加以大力倡導、宣傳,使之深入人心。政府承擔主導者職責,制定相應扶持政策,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給予必要的資金補貼,降低消費成本,推出便捷又可控的惠民方法,既讓城鄉居民在消費時受益,也使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得到補助,提高積極性。政府需精心策劃諸如文化消費季等多種活動,擴大居民文化消費空間,增加文化消費頻次,養成文化消費習慣,逐步增加文化消費在社會總消費中的比例。
文化消費要在社會總消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攻克文化消費比例偏低,居民文化消費習慣尚待養成,區域和城鄉不平衡,結構單一,文化產品質量與消費者期待值之間存有差距等一系列難題,需要勇于實踐,敢于探索,在實踐與探索中日臻完善工作機制。我們將懷著信心和勇氣在探索中前行。 袁 華
(作者為安徽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
(本版圖片由應尼、張曉晴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