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2月2日電 (馮志軍 寧德志)品質上乘的石材難覓,加之后輩對此行業的排斥,43歲的洮硯手藝人李玉祥時常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奈。每回開工前,他都要對著幾經周折才弄到手的幾塊好石料觀察良久,然后才舍得在其上勾勒線條、打磨和雕琢。
近日一個天氣晴好的午后,甘肅岷縣洮硯協會副秘書長李玉祥在置于自家樓頂上的工作室里,一面為幾塊墨綠色的石料認真勾勒著輪廓,一面向記者講述了洮硯工藝的傳承困境。
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甘肅洮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并稱中國四大名硯。其以石質溫潤、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的特點稱譽文壇,為歷代文人所青睞。大詞人蘇東坡贊其“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
制作洮硯最好的石料為產于甘肅岷縣和卓尼縣交界處的“老坑石”。老坑石中的上好石材逐年稀缺,而其中的極品“鴨頭綠”,碧綠如藍,輕撫如嬰兒肌膚,儲量極少,自宋末就已斷采,現今每得一塊鴨頭綠可視之為千年古董。
“上好的石材越來越少了,要好好珍惜,做一塊少一塊,不能浪費了。”從事洮硯制作二十余載的李玉祥向記者感慨道,玉石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用于洮硯制作的石料大概有十幾種,但品質最好的“老坑料”現在越來越少了,目前岷縣僅存一點。
李玉祥是其家族洮硯制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受益于這門手藝,他如今過上了“有樓有車”的生活,不過其兒子對于這份臟、苦、累的傳統技藝“并不感冒”,甚至表現得有點排斥。
“洮硯之所以能躋身中國四大名硯的序列,就是因其上好‘材質’和精湛‘工藝’。”幾十年的洮硯制作讓他對洮硯的“名氣”津津樂道,不過“資源枯竭”和“人才斷代”的現狀讓他十分憂心,“三五年時間才能出師,收效時間更漫長,因此年輕人對洮硯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完成一個硯臺至少要20道工序,需經過選石料、打磨、雕刻……美術功底要好,雕工也要好。”李玉祥說,洮硯最大的特點是純手工制作,機器雕刻的東西沒有什么價值,純手工制作的才有收藏價值,這也是完整傳承下去的最大障礙。
中新社記者了解到,隨著內地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歷來被貼上“宮廷雅室珍品”標簽的洮硯近年來開始趨于大眾化而“藏入尋常百姓家”。愛好把玩和書法的民眾對洮硯的追捧加劇了其市場需求。
按“工齡”算得上“老藝人”的李玉祥并不打算刻意去“迎合市場”,他認為老工藝的精華就在于“慢而精”,盡可能不浪費所剩無幾的好石材。“洮硯最大的特點是不會過期,現在的東西放十年只會增值,不會貶值。”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