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立元 焦 雯
江西黎川有一條明清古街,緊鄰縣城,依河而建,綿延數公里,這里“騎樓相連、長廊不斷”,星布著近百幢極具江南民居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塵封著彌足珍貴的深厚文化底蘊。但這里也臟水橫流、交通不便。2.3萬人口聚集在面積僅0.4平方公里的區域,亂搭亂建現象嚴重。
在城鎮化建設中如何保住這些歷史文化遺存?江西省黎川縣的辦法是投資9.84億元對黎川老街進行改造,而其中的老街房屋征收安置工作成為黎川縣最大的民生工程。“為了解決老街改造中房屋的個人產權問題,政府首先為老街的居民建安居房,讓他們住進寬敞明亮的樓房。對于不愿搬遷的居民,政府幫助他們維修老屋。”從文化部到黎川縣掛職的縣委副書記周廣明說。但他也表示,很多傳統村落位于經濟并不發達的地方,在地方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得到保護,黎川也存在此類現象。空心村沒有人居住,房屋會慢慢破敗,或者旅游過度開發也會毀壞這些文化遺產。
全國兩會上,如何更好地保護傳統民居,也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調查數據表明,從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間,我國的自然村數量從363萬個下降到271萬個,相當于每天消失300個。傳統村落消失的速度如此驚人,其原因除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的正確理念尚未形成、城鎮化對傳統村落的沖擊、資金投入不足、被盜情況嚴重等之外,產權所有問題非常突出,而這個問題似乎更需要全盤考慮。
“在傳統村落中,民居建筑的產權基本掌握在住戶手中,很多鄉土建筑的日常維護基本是村民根據自己生產生活需要而自發采取的。從調查的情況看,因一些傳統村落中的鄉土建筑已不適應現代居住,村民為改善居住條件,會對古建筑進行修繕。但是這種維修往往沒有方案、規劃,以致隨意改造,求新求洋,原建筑風格遭到很大破壞。”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文化廳廳長李暉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張廷皓也關注到這個問題。他認為,個人產權的文物建筑,特別是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雖然產權是私有的,但作為文物同樣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科學藝術價值,同樣是祖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應當列入政府依法保護的范圍。此外,產權人由于居住在文物建筑內,不能依自己的意愿隨便改造、擴建,應視為個人權益受損或受限,政府也應予以補償。但目前這部分文物并沒有各級財政補助的渠道,居住人又無力修繕,從而造成文物建筑的破敗乃至消失。這種情況在傳統村落當中表現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在已公布的三批2555個中國傳統村落中,普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有1.1萬多處,其中個人產權不可移動文物達6600多處,占一半以上,而當中絕大部分為傳統民居。這些個人產權文物建筑中,約有2/3保存狀況較差,需要維護。目前各級財政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原則上只能用于國有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修繕,個人產權文物建筑原則上誰使用誰負責。“而實際情況是,大部分村民沒有能力進行修繕,或者不愿意出資修繕舊屋,大多愿意另建新房。這就導致有的村落對作為公有設施的道路可以一年修繕三遍,而個人產權文物建筑卻依舊破敗、無人過問。這個問題不解決,傳統村落整體保護的任務就難以落到實處,文物保護體系也難以做到全覆蓋。”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說。
為破解個人產權文物建筑保護資金投入難題,勵小捷建議財政部門研究設立國家文物保護基金,重點補助、支持傳統村落中個人產權文物建筑的保護與維修。國家文物保護基金可融合官辦民助和官辦民營等特點,其原始基金主要來自中央財政的創辦性投入和多次后續扶助性投入。基金主要來源可以從中央財政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和中央補助地方文化體育傳媒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拿出一部分,同時吸收社會捐贈。
同時,張廷皓建議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比如法國巴黎老城中傳統民居的外觀是不允許改變原狀的,家中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現代化修繕。而住戶或產權所有人在需要維修時,可以向國家申請一部分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