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農村、專注研究農業問題,九三學社貴州省委主委、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黃宗洪委員的提案內容一直與農村有關。今年,他將目光轉向了農村中一個特別的角落——傳統古村落。
“我們在走訪中發現傳統古村落損毀嚴重”。黃宗洪委員說,除了極少數傳統村落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外,多數古村落都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傳統古村落的大量人口向城鎮轉移,出現“空巢”現象,很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情的寺廟、古橋、驛道、屯堡、牌坊、建筑正遭到嚴重破壞。近幾年頻發的自然災害特別是火災,更是加速了一些古村落的消亡。“古村寨歷史悠久、世代傳承,千百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在一場大火后蕩然無存。這毀掉的不單是一座建筑、一個村莊,還會毀掉孕育傳統手工業、地理地標產品、民間文學、民間戲曲文藝等文化和特質產品的平臺。”
怎樣有效保護傳統古村落?黃宗洪委員建議,“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即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制定可行的法律法規,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使古村落的建筑、文化、生態環境得到切實保護,確保這種具有遠古記憶的古村落文化在當代社會得以繼續傳承。利用城鎮化發展的契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進行規劃管理,既精準扶貧,又落實保護。發展旅游產業,展示其特殊的文化遺產價值,使文化資源走出深山,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本報記者 曲一琳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