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博物館啟動的《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叢書編纂項目的首卷《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館卷》發布,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請他介紹這本新書與整套叢書項目的來龍去脈,以及國家博物館的戰略思考。
十年摸底,為海外合作奠基
記者:據說本次叢書的發布是我國啟動海外文物摸底工作的首批成果,能否請您大概介紹一下海外文物摸底工作的基本情況,以及出版這套叢書的初衷?
陳履生: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漸了解到了海外收藏中國古代文物的普遍性。部分熱心的學者,比如南京藝術學院的林樹中教授,就以一己之力,搜集調查了大量海外流失文物。這種個人的努力固然可貴,但如果不能上升到國家層面,并且和國外的博物館進行實質性的交流,就很難獲得第一手的準確資料。因此,國家博物館的學者和領導從2005年啟動了這項海外文物摸底工作,希望能夠通過和各個博物館之間的深入交流,來了解海外文物的存量。
我們出版這套叢書的初衷,旨在對海外各大博物館中中國古代文物主要藏品進行一個全面的掃描——因為書籍的篇幅所限,工程要涉及的文物基數又相當龐大,只能精挑細選。以英國國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為例,它所收藏的中國文物就有18000多件。所以,在叢書的編輯工作中,以博物館為單位,挑選出類拔萃并且跟中國古代文化關聯更大的文物,包括青銅、陶瓷器、木雕、家具、服飾等各個品類,可以在整體上摸清中國海外文物的“底”。
通過這次摸底,我們希望能建立起館與館之間的對話渠道,為進一步開展海外文物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十年間,我們正是在夯實這個基礎。
厚積薄發,缺專門團隊操刀
記者:叢書的第一卷歷時十年才最終完成,原因是什么?
陳履生: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在打基礎的階段的確涉及很多復雜的因素。首先是跟海外博物館的合作溝通,比如雙方間的信任問題。隨著國內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呼聲越來越高,海外博物館難免會感到擔憂,認為這樣的合作可能會暴露“家底”,進而導致中國政府提出追索等等。想要良好地合作,必須消除對方的顧慮。
第二,在專業人員方面,即使是國外比較知名的博物館,如大都會、盧浮宮等,其中國和亞洲藏品雖然眾多,但也并不占主要位置,所以相應的研究力量往往也薄弱。對于國博而言,我們也缺少一個專門的團隊來做這件事情,甚至還有館外的學者參與。在組織協調、手續辦理以及出入境方面,都沒有那么方便。
第三,我們在基礎階段的工作重心,是和海外的博物館建立起廣泛的國際合作機制,這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以第一卷的出版為例,因為跟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合作的成功,國博樹立起了良好的國際形象,才會有利于促成其他博物館和我們更快地建立聯系,展開合作。這個過程像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養氣一樣,厚積方可以薄發。
記者:缺少專門的團隊是否意味著現在的團隊還不夠專業?
陳履生:我們的團隊很“專業”,但并不“專門”。現在的主要工作是由學術中心承擔的,但同時他們又分管館內的學術研究和其他管理工作等,事務十分繁忙。
現在涉及團隊合作的還有兩塊,一是跟海外各家博物館之間的聯系;二是翻譯工作。后者不僅要處理卷帙浩繁的文物資料,而且更要具備專業色彩和研究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來做。我們也在考慮,下一步如何建立一個專門的團隊。
追根溯源,為國策研究打頭陣
記者:除了促進學術研究之外,叢書的出版是否還能對其他方面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
陳履生:這套叢書除了給學者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資料之外,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國家的有關部門特別是國家文物局等政府機構,去深入了解海外收藏的情況,同時也敦促未來能有專門的人員來做相關的研究。
叢書中涉及很多非常重要的文物信息,比如流通渠道,一定要全面認識區別對待。因為數量巨大,問題復雜,有些文物已經很難追根溯源。但也有很多是有案可查的,像瑞典的遠東博物館館藏的新石器時代的人形陶器,就是當年以合法渠道“出海”的:當時清朝政府并沒有立法來約束海外探險家進入中國,相反皇帝還批了御旨把相當一部分文物送給他們,這些御旨至今陳列在斯德哥爾摩。而現藏于美國的龍門《帝后禮佛圖》,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鞏縣石刻等等,則是屬于當年被盜竊的中國文物。
把這些脈絡完整而清晰地梳理出來,有助于國家宏觀把握目前一些海外重要博物館收藏中國古代文物的情況,以此為基礎建立數據庫,進行分析研究,并尋求相應的政策制定和解決溝通渠道,這方面的意義不可謂不重大。
記者:對普通老百姓而言,這套叢書的意義如何體現?這項工程所取得的成果是否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陳履生:對于普通公眾來說,這套書的確規模較大,定價也較高。我認為有這樣幾種方法來解決普及的問題:一是可以后續出版適合于公眾購買的簡裝版普及本;二是借助國博的官方網站開設專門的頻道,把書中內容放到網站上去——因為書的篇幅所限,每本只能收錄兩百件左右的文物,但是在網絡平臺上完全可以呈現更為豐富的藏品;三是通過國博的教育平臺,比如我們正在為一些學校編訂的教材中,嵌入這些內容,此外還包括邀請專家舉辦相關講座等等。這些措施在未來都會逐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