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文化部近日在其官網發布“中共文化部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被視為文藝圈反腐進一步深化。
這份七千多字的通報指出,文化部將從規范直屬文化企業管理、全面開展文藝評獎清理整頓、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加強干部人事管理、提高國家藝術院團創作水平和推進作風轉變六大方面著手,而其中最引輿論關注的精簡文藝評獎,正是與近年來評獎丑聞不斷曝光有關。
有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中新社記者直言,因為文藝評獎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怎么評、獎給誰都有很強的隨機性,只要能打通上下關系,獲獎并不是難事。
毋庸置疑,文藝獎項過多過濫,重復設獎評獎、違規設獎亂收費、因人因項目設獎評獎,必然導致獎項失去原有價值,比如影視劇評獎頻下“雙黃蛋”,比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近來頻曝負面新聞。一方面,沒有公信力的獎項成為權力尋租的腐敗空間;另一方面,不正常的評價體系必然帶來失衡的價值觀,人人拼命鉆營搞關系,使文藝創作淪為追名逐利的工具,最終喪失“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有鑒于此,通報中披露,文化部原有各類全國性獎項41個,整改后共取消25個,轉出一個,只保留15個,減少60%以上。對于保留的文藝獎項,減少子項設置和評獎數額。
事實上,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到中紀委網站刊文《領導干部不要到藝術家盤子里搶肉吃》,再到此次文化部官網的通報,這一系列舉措被視為文藝圈反腐敗的進一步深化。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指出,與一般領域的腐敗現象相比,文藝界腐敗的危害顯得更為嚴重、腐敗影響顯得更為廣泛。如果說一般領域的腐敗后果主要是經濟利益損失和政治信任流失的話,那么文藝界腐敗還會造成嚴重的道德蛻變和精神污染,造成社會價值的認知紊亂。“文藝界反腐是反腐敗進入深水期的一個必然選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