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探索2.0版“非遺”保護

2015/6/11 12:17:39 點擊數: 【字體:

探索2.0版“非遺”保護

圖為太平船模“水鄉婚慶喜船”上的面塑。資料圖片

 
    近日,蘇州市相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易館內,陽澄漁歌此起彼伏,一旁的緙絲、磚雕、面塑、核雕、剪紙等展臺,多位非遺傳人正現場展示,引來參觀者嘖嘖稱贊。開館一年間,相城非遺館已接待游客10000人次、社會團體58個,并將數件非遺定制產品遠銷至臺灣、香港等地。

    如何才能讓非遺既健康傳承又適應市場需求,最終“走”入尋常百姓家?近日,記者踏上這片位于蘇州北部的土地,探尋古老非遺的重生之路。

    政府搭平臺,“老古董”重放異彩

    “御窯金磚、緙絲織造、蟋蟀盆制作、泥雕……在相城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41個納入區級及以上非遺代表名錄的項目,相城區還是‘中國民間文藝之鄉’。”談及非遺,蘇州市相城區文體局局長沈炳泉如數家珍。

    坐擁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但后繼乏人、生產材料匱乏、民間文化生存空間日益狹窄等都是不爭的事實。“當下,很多人對非遺都不了解,還怎么談繼承和發揚?”

    “政府搭平臺,給非遺創造更多露臉的機會,讓更多人知道非遺、了解非遺的價值所在”是相城區解決困境的思路。去年5月18日,相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易館正式開門迎客,薈萃了全區14個非遺項目,20多位傳承人免費入駐。

    開館周年紀念日,非遺傳承人曹超在相城非遺館內展示著蟋蟀盆制作技藝,展臺里里外外圍了好幾圈人。在他的一雙巧手和一些工具的配合下,不一會兒,用陽澄湖泥制成的泥坯,就變成了等待燒制的半成品。對非遺館的作用,曹超說:“我放在館里的作品幾乎銷售光了,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推廣效果。”

    相城非遺館執行副館長鄧博仁告訴記者,一年來,非遺館組織參加了蘇州創博會、深圳文博會等各類文化展會;和各類社會團體合作舉辦了“我在相城看非遺”“探秘相城非遺親子游學之旅”等現場活動。這些,都提升了相城非遺文化的影響,擴大了相城非遺產品的銷售市場。

    非遺館的建設,只是相城區推動非遺發展的一個縮影。蘇州市相城區區委書記曹后靈表示,在相城,政府不僅希望非遺讓老百姓“叫好”,更要讓非遺“叫座”。

    如今,像非遺館這樣的展示載體,相城區還有很多。蘇州巧生爐博物館,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銅爐制作技藝”傳承人陳巧生大師創辦,是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私人銅爐文化主題博物館;“御窯金磚博物館”主體已完工,將展示1300多塊金磚,包括永樂年間第一塊金磚以及宣統年間的最后一塊金磚。

    沈炳泉告訴記者,“2013年,御窯金磚首次漂洋過海,讓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登上國際大舞臺。”在前不久舉辦的深圳文博會上,相城區再次傳來好消息,蘇州巧生爐作品鏨刻雙龍戲珠架掛熏爐、帶座雙龍戲珠三足乳爐再次捧回兩個ICIF2015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融現代創意,讓非遺回到生活

    在蘇州市相城區區長查穎冬看來,要推動非遺的傳承,首先要實現非遺產品的推陳出新:“以非遺產品的創新,促進產品銷售,與市場價值形成良性互動,最終更好地促成非遺文化的生產性保護,為非遺傳承人帶來經濟收入。”

    推動非遺創意產業的發展,相城區特意建設了元和文創園,這個“蘇州市第八個旅游商品研發基地”,致力于將相城區非遺文化制作技藝與旅游商品融合,并借助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南京大學等合作高校的人才支撐,生產加工出有市場活力的文化旅游商品。

    “非遺的傳統技藝項目大多數曾經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保護非遺,還是要讓它回到生活。”御窯金磚傳承人、蘇州陸慕御窯磚瓦廠廠長金瑾告訴記者,磚廠已創新出書法練習磚和仿古清供系列新產品,“以金磚替代紙墨,不僅節能環保,更可避免練習初期涂鴉的臟亂。而新制的仿古型明清金磚,配以木座,可用作琴桌、書寫臺、茶幾。”

    “組團”闖市場,線上線下“走出去”

    今年1月,臺商徐明坤在相城非遺館內接過了他9天前定制的“江南喜慶船”,這也標志著相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適度產業化正式開啟私人定制模式。

    “水鄉木船制作技藝”是相城的非遺之一,以前,徐海林大師制作的木船文化性、觀賞性很強,但實用性不足。而現在,他設計的“水鄉婚慶喜船”融合了水鄉木船、核雕、泥塑以及江南水鄉婚俗不說,還通過內部的“現代化”改造,使這艘船可以通過藍牙連接手機后播放音樂,可以無線遙控船上的紅燈籠,還可以為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充電。

    “多年來,這些民間工藝的傳承人,習慣了單打獨斗、自產自銷。大部分傳統工藝品的產業規模小,市場推廣力度不夠,而且墨守成規、缺乏創新。”蘇州市相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屈玲妮告訴記者,在對傳統民間工藝的開發與保護中,相城區委、區政府先后挖掘整理出御窯金磚、元和緙絲、陸慕蟋蟀盆等“相城十絕”,推動非遺“組團”融入市場。

    “下一步,相城將建立電商平臺,推廣類似十字繡一樣的‘磚雕DIY’模式,只要點點鼠標下單,就能得到一份陽澄湖泥和制作攻略。”屈玲妮表示,除此之外,相城還正在與企業洽談合作,共同籌建國內首家以非遺為主題的百科數字博物館,“我們還要把非遺博物館搬上網絡,線上線下聯動推動非遺文化產品走出去。”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許學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