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媒體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傳統媒體以報紙版面、廣播電視節目時段為末端進行采編管理,采制和發布之間存在較長時滯,而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具有即時性、全天候的特點。在很多媒體內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普遍存在“兩張皮”現象,甚至連新媒體也是分立的,互相缺少溝通協調,造成新聞資源的重大浪費。要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必須創新機制體制,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改變同一媒體集團內部不同媒體“分立單干”的局面,讓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產生“化學反應”,根據新聞事件的屬性特點、不同媒介的傳播特性調動采編資源、實現協同作業,達到信息內容的全媒體、全天候、即時發布。
一年來,中央和地方主要媒體通過建立采編中央廚房等方式,改變以單一版面或單一節目主導的內容生產方式和采編管理模式,逐步向全媒體和全天候的新聞信息生產轉變,顯著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初步實現了不同媒介的整合傳播。
1、從版面主導的采編管理向全媒體全天候采編管理轉變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不受固定出版周期的限制,可以對新聞事件進行第一時間報道、全天候追蹤,還能根據受眾的反饋和互動,隨時對報道計劃進行調整。適應移動傳播需要,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優勢互補,必須將以版面為主導的末端管理方式,轉變成全媒體、全天候的全過程管理模式。一年來,中央和地方主要新聞媒體通過重大新聞報道演練,探索建立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采編流程,逐步改變了“先報后網”的傳統發稿方式。在新的采編流程下,編輯記者逐漸適應了第一時間給新聞客戶端、網站、微博微信等提供新聞內容,接下來再將報道加工成適合報紙的深度內容,根據各媒介的傳播特性進行梯次傳播。
考慮到不同傳播渠道有著不同的傳播特性,如微博、網站、客戶端注重速度,微信求深度、求生動,報紙在時間上以24小時為周期,人民日報對同一新聞事件安排了三個波次的產品生產推送,分別求快、求全、求深。人民日報明確把客戶端在內的“兩微一端”作為記者發稿的首發平臺,在重要時政新聞、突發事件報道中,多次實現全網和移動端的首發。
光明日報改變過去一次采集、一次發稿的簡單新聞生產方式,根據新聞事件的屬性特點、發生過程布置采寫任務、調配采編資源。在2015年兩會報道中,前方記者把采集到的信息第一時間發回,后方編輯及時聯系前方記者指導其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度加工,網站、微博等新媒體編輯將其編輯制作成適合該平臺發布的內容,報紙版面編輯根據需要選用適合刊發的深度內容,再配上綜述和評論。通過這種方式,光明日報充分發揮不同媒體的特性,實現了兩會新聞的全天候立體式報道。
中國日報改革傳統采編流程,從編前會選題策劃、采訪、編輯到信息發布,全面落實網絡優先。編前會將網絡熱點選題安排在會議第一項,圍繞新媒體以及社交媒體需求開展策劃討論。此外,中國日報還增設了報紙端網絡編輯崗位,加強報社記者稿件提前上網。中央電視臺把新媒體平臺作為傳統電視頻道、國際視通等對外發稿平臺之外的第三個發稿平臺,建立了全新的通稿制度,記者的稿件可用于央視新聞的全平臺產品,以最大限度地共享新聞資源,提升各播出部門的編播效率。新采編流程和平臺的形成,改變了過去以傳統電視播出平臺為主導的采編流程模式,央視強調通過“兩微一端”搶占新聞第一落點,目前“兩微一端”首發已成為央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常態。
2、以全媒體平臺為牽引再造采編流程
實現全天候、全媒體生產,以及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需要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建立起科學、高效、通暢的溝通協調機制。其中關鍵一環就是要改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張皮”的狀態,建立一個對不同媒體融合生產發布進行統一指揮和協調的基礎平臺。一年來,中央和地方主要媒體通過建立全媒體采編平臺,將報紙、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不同媒體的新聞選題策劃、任務布置、內容采編、稿件發布等新聞生產環節統一在一個技術平臺上,大大降低了內部各媒體的溝通協調成本,有力地提升了傳播的社會經濟效益。
2015年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即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正式亮相。中央廚房打通了報紙與其他新媒體形態之間的界限,把各種媒介的參與者、資源、技術和需求放到同一個平臺下進行分工和調配。中央廚房下設統籌推廣組、內容定制組、可視化組,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高效分工和協作,進行統一協調和指揮,有效克服了多頭管理、溝通不暢的問題,實現了“記者一次采集信息、廚房多種生成產品、渠道多元傳播給用戶”。
新華社根據融合發展需要,通過“拆墻”“并灶”等方式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加強資源整合,實現了各種要素深度融合、各種資源充分共享、各種媒介相互轉換。2014年12月31日,新華社成立融合報道平臺(現已改稱全媒報道平臺),由新華社總編室牽頭,各編輯部以及相關國內分社、技術局等部門和單位人員合署辦公,負責組織實施設計重大主題、題材和突發事件或其他需要全社跨部門協同的融合報道,并進行一體化策劃、制作、發布。通過搭建跨部門、跨領域、跨終端的開放式業務平臺,高效、順暢地融合了全社報道資源,有效提高了編輯部與編輯部、編輯部與記者、終端與終端、采編人員與技術人員之間的協同聯動,初步改變了部門間資源分割、條塊分割、終端分割的局面。特別是將編輯、一線記者直接納入全媒報道項目組的做法,使融合意識貫穿報道全程,促進報道資源深度融合,有效避免了傳統報道與新媒體報道“兩張皮”。
2014年10月,光明日報成立融媒體中心,由報社副總編輯擔任主任,總編室、新聞報道策劃部、光明網以及技術與服務等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副主任。以融媒體中心為依托,光明日報逐步建立起包括報紙、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手機報、樓宇媒體等在內的全媒體采編模式。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和央視網共同組建了網絡新聞部,雙方堅持“一體化策劃、一體化制作、一體化呈現”,探索出一條“目標共同、利益共同、體制打通”的臺網融合新路,逐步實現了新媒體各平臺信息共享、稿件互用和人員交流。新聞中心的采訪資源、通稿資源、智庫資源用于新媒體,使央視新聞在新媒體輿論場的影響力迅速提升。成都傳媒集團2014年10月成立數字采編中心,中心以成都全搜索新聞網為龍頭,以成都商報和每日經濟新聞為基礎,并由成都日報和成都晚報配合。在數字采編中心的統一指揮、協調、調度下,成都傳媒集團給本地讀者、網民提供全覆蓋、最及時的新聞資訊服務,形成了一個指揮區、五塊屏幕和一個視頻直播間的空間構成,實現了新聞線索、電視監控、人力調遣、稿件提交和效果呈現的同步管理。
3、打造支撐采編流程再造的人才隊伍
流程再造要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對記者和編輯的職業技能與媒體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為適應新的新聞生成方式,編輯記者在具備傳統的新聞采寫能力、專業素養、職業操守等素質要求的基礎上,還需要具備更能適應競爭與發展要求、更具時代特色的全媒體素質,向全媒記者、全媒編輯轉變。在媒體融合發展實踐中,各媒體通過引進新媒體人才、對現有采編人員加強業務培訓以及實戰鍛煉等方式,為采編流程再造和媒體融合發展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人民日報提出了全天候、全能型記者的概念,從2014年開始開展多期全媒體采編培訓班,培養采編人員三個方面的能力素養:一是多媒體整合傳播和策劃能力,采編人員既能做新聞事件報道的組織者,又能對新聞內容進行價值判斷,以恰當的媒介發布和呈現新聞報道。二是掌握各類別媒體的知識和技能,有能力分辨一個新聞事實的報道內容可以通過哪種媒介來表達,據此采寫適應不同媒介形態、不同受眾群體需求的差異化報道,生成適合不同媒介、滿足不同受眾的產品。三是采寫不同類別媒體稿子的能力,能同時為報紙寫文字稿,為電視拍攝節目,為網站提供圖片。
新華社在新媒體中心、全媒報道平臺的建設中,通過自主培養和借力發展,有意識地培養了一個由記者、編輯、設計師、程序員等構成的團隊。在打造了大型融合報道產品、輕應用產品和創意新聞產品的過程中,充分釋放出團隊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還設置了“首席視覺設計師”,激勵更多優秀創意設計人才投身新媒體生產傳播,不斷把鮮活的創意元素融合到新華社的新聞信息生產傳播過程中,使新華社的內容產品更受用戶歡迎。
中央電視臺把新媒體發稿納入新聞采編、制作、評價的全流程,明確要求央視新聞中心的本部、駐國內31個記者站和各海外分臺、中心站的近千名記者變身全媒體記者,做到一次采集、多形態生產、多平臺分發。相關措施確保了央視新媒體上新聞來源的數量和質量,以及重大新聞在新媒體的權威首發,也使得一線記者加速自身轉型,努力與央視的新媒體戰略目標保持一致。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近年來先后從阿里、華為等互聯網公司引進了60名左右掌握數據庫技術、微信微博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等方面的優秀人才,組建了新媒體中心、數據業務部、數字采編中心等部門。目前,集團互聯網專業研發人員近700名,新媒體崗位從業人員1700多名,并計劃使集團新媒體專業人才在3年至5年內達到總量的1/3,成為媒體融合發展和流程再造的重要人才支撐。
4、從戰役性嘗試向常態化機制轉變
在融合發展探索中,雖然各傳統媒體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各有不同,但整體方向基本一致,關鍵環節就是通過流程再造,建立全媒體內容生產流程的整體架構,形成團隊作戰合力,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一年來,中央和地方主要媒體通過重大主題和重要活動的報道實踐,不斷探索能充分發揮媒體特性、形成整合傳播效果的采編流程和新聞生產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中央廚房等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采編流程、新聞生產方式不斷完善,正在從局部的、戰役性的嘗試,逐步向全局的、常態化的機制轉變。
人民日報把重大報道作為融合報道的實驗場,2015年全國兩會,人民日報試行全媒體平臺工作機制,通過運行新流程、探索新機制、創作新產品,進行了一場融合報道的“大練兵”,在多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推出一系列獨家深度稿件、圖片圖表、視頻、H5產品,在輿論場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博鰲論壇報道中,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繼續運行,并進一步延伸到“一帶一路”等重大主題報道中,為常態化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3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社各部門聯動,剛投入使用的新媒體專線日均發稿達100條,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之后新華社完善聯動機制,通過大編輯部將其不斷向前推動。新華社將融合報道常態化運行作為發展方向,陸續推出“面向未來的趕考”“治國理政一年間”“三北造林記”“上海自貿區”等多個網友點擊量非常高的全媒體報道產品。2014年底新華社建立了全媒報道平臺,平臺以“新華全媒頭條”為抓手,探索融合報道產品的一體化采集、制作和發布流程,帶動了新華社全媒報道的常態化生產。
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成立后,把重大選題報道作為媒體融合采編流程的試驗場。在2014年烏鎮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報道期間,光明日報派出光明網和報紙記者組成前方采訪團隊,后方光明網、新聞報道策劃部和總編室等多個部門通過專題策劃會統一協調,每天事先做好報道策劃,將報道思路告知前方進行采寫。微博持續發布會議相關新聞,光明網負責網絡專題內容制作和信息實時發布,總編室負責組織特刊。通過多部門協作,光明日報對烏鎮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報道實現了全天候報道。2015年兩會報道中,光明日報全媒體報道流程設置和銜接進一步成熟。融媒體中心建立的多部門統一協調機制,完善了全媒體生產流程,不僅在大型時政報道中提升了光明日報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為媒體融合采編流程常態化和機制化做了很好的前期準備。
(媒體融合專題調研組成員:謝文、劉江偉、吳晉娜、郭佳;本報告執筆人:吳晉娜、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