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項目《中國民俗志》(縣卷本),積極致力于采集、記錄我國各縣(市、區、旗)域的各種民俗事象,既包括民居、飲食、服飾等物質民俗,也涵蓋歲時節日、人生儀禮、民間信仰等非物質民俗。
宜昌民間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從民間文學到民間藝術,從民間音樂到民間舞蹈,從民間戲曲到民間工藝美術,從民俗文化到少數民族文化,幾乎無所不包。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共同鑄就了宜昌文化的經脈。
《中國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分卷”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出宜昌文化的豐富內涵。這套采錄文本融宜昌民間民俗文化過去時態與現在時態于一體,不僅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現出了平實機敏、重義輕利、崇尚和奉行真善美的宜昌民眾生生不息、豁達向上的精神風貌,而且不見行跡地共同從心地上導人向善,自發地發揮著維護正義、平等、公道、誠信,和諧人際關系的功能,于潛移默化中傳播著做人處世的經驗和傳統美德。
宜昌民俗“百科全書”
《中國民俗志》示范試點項目“湖北宜昌市分卷”是宜昌民俗文化的“百科全書”。這套凝結著宜昌市幾代民間文藝工作者田野勞動心血的民間文化讀本,在書寫有關歲時節令、民俗風情、巴人傳說、楚地文化以及屈原、昭君、三國人物等方面用力頗豐,且成果卓著。該項目從調查、采錄、編纂、評審到規模出版等環節,都遵循了全面性、客觀性、真實性、科學性原則。
所謂全面性,是指對本地區的民俗事象,按照民俗文化特有的形式和內容加以全面的分門別類的介紹與描述;客觀性,指對民俗事象的描述不夾雜編纂者個人的偏見和評價;真實性,指進入民俗志的資料要忠實原有的民俗事象而不能杜撰;科學性,指民俗普查時對民俗事象的采錄要忠實記錄,不能想當然。
特定時期的民俗,是特定時期一個地域的群體認可、沿用的生活習尚,不宜按今日眼光處處強調孰為“落后”孰為“先進”。認定并記述民間切實存在過的民俗事象,須慎重對待記述分寸。例如,民間有“包頭帕是土家族獨特的服飾習俗”說法,此說其實是以訛傳訛,包頭帕并非某一個民族所獨有的服飾習俗。我國許多地方,包纏頭帕的習俗均古已有之。民俗志應該關注的是,土家人代代相傳的頭帕包纏方式和使用方法,以及所用布料的質地、寬幅與長度、男女選擇頭帕色澤的異同。如青壯年男性的頭帕,除了纏在頭上擋風御寒之外,還在下力勞作時用來束腰,渾身熱汗時用來擦背。類似這一物三用的日常功能,恰是民俗志記述不可或缺的。
正是得益于這種全面、客觀、真實、科學的工作原則,這套體例完備的民俗專業志,為延續宜昌地域文明傳統,提供了比較精致的文化樣本。
腳踏實地的編纂
編纂人員綜合運用了田野作業、典籍查詢、比較研究等方法,在研讀歷代縣志、州志、府志和相關典籍基礎上,深入水陸碼頭、村落山寨、街巷里坊進行調查,特別是對蕪雜資料潛心甄別探究,終集大成。各縣卷本正文均分為“物質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民俗人物”四卷,紀綱志類,對宜昌傳統的生活習慣、民眾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范式、方言表達,以及辛亥革命百年來民俗事象流變形態,作了系統梳理和關聯取舍。整套志書,融入了存史、察俗、資治、傳承、教化與科研等功能,并將唯物史觀貫穿始終,保障了對傳統民俗與近現代民俗形態的科學確認尺度與民眾文化立場。
宜昌市各卷本在廣征博取的田野調查基礎上,還查閱并增添了大量散落民間的珍貴資料,包括譜牒、族譜、家譜等,僅枝江市就先后搜集到100余種家族譜牒。伍家崗區、西陵區等地印發的《民俗志問卷調查表》,均為民俗文化立檔調查擴容增加了線索和案例。
編纂過程中,還匯集了50多年來民間文化調研和采風成果。如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長陽縣文化部門就組織隊伍搜集了大量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料。70年代以后,當地文化人和各界有識之士,常年上山下鄉從事田野采風。2009年起,長陽民間文化工作者再次跑遍全縣11個鄉鎮、154個行政村,行程近5000公里,走訪民間藝人1698人,登記重點傳承人254人;錄音7200分鐘,錄像4300分鐘,拍攝照片7000多幅。通過普查,基本上掌握了縣域內民間文學、傳統美術、音樂、舞蹈、曲藝、醫藥、技藝、體育與競技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類別與分布形態、傳承方式以及重點傳承人的最新信息。其他區、縣、市同樣堅持了這一民間文藝工作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關注民俗文化人物
踏實務實的工作,在宜昌市各卷本中的最終呈現,就是在著眼于民俗事象的同時更加注重人本思想和民生理念。
民眾是民俗文化的主體。民俗文化以民生民意民風民情為基礎內容。民眾生活既有物質生產與消費方式,也包含精神創造與文化享受,還兼有社會秩序、制度文明的醞釀與達成以及情感的維系。而民俗人物是傳統民俗的重要載體。擁有了眾多的傳承者,各地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傳統及樣式才得以綿延賡續,代代相傳。民俗事象豐富多彩,各個鄉鎮、甚至每個村落社區,都有當地的民俗文化傳承者,但他們從來沒有獲得廣泛的認可和應有的文化地位。
宜昌市卷的編纂者認識到,關注和尊重民間文化傳承人,是不斷激活我們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關鍵環節。因而,該志書專設“民俗人物卷”,為各類傳承人和獨特技藝掌握者以及采錄者、整理者署名、立傳,體現出對民眾文化創造和傳承的前所未有的尊重。如“宜都卷”收錄范圍包括科技、教育、醫藥、文藝等類能人;“猇亭卷”集錄了民間工匠、民間中醫、民間藝人三類民俗人物;“枝江卷”為986位民間技藝人物列傳;“興山卷”收錄了118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且為部分已故民間藝人列表留名;“長陽卷”篩選了部分歷史上和社會上影響大、傳頌廣的名人,分別為他們列傳、列表記載,囊括了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的民間藝人、農商精英、一方名醫、宗教人物、“紅白事”重要主持者、“九佬十八匠”等民俗人物,以及其民俗采風者;“伍家崗卷”人物傳及人物錄均按生年先后排序,其中生卒年不詳者也根據調查訪談記錄列位;“點軍卷”的民俗傳承人物中多為教師、醫生和民間舞蹈、吹打樂、山歌、民歌、燈歌、鑼鼓歌的傳承者,還有知名廚師、知客先生、孝堂歌師和風水先生等。這些民俗文化傳承人共同演繹和承續著一方的民俗文化根脈,《中國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對他們的重視,是一種文化自覺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