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員完成水下調查,披露三大發現
“丹東一號”發現文物均指向致遠艦
隨著大量文物出水重見天日,黃海北部海底的“丹東一號”沉船與121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戰緊密聯系在一起。剛剛完成水下調查的考古工作者8日披露了此次考古三大發現。
發現一:帶“致遠”篆書的瓷盤碎片為直接證據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丹東一號”沉船考古調查領隊周春水告訴記者,目前通過詳實的考古調查及實物證據,初步判斷其身份為致遠艦。
周春水說,通過此次考古資料,結合磁力物探成果、歷史資料,“丹東一號”的性質已經指向清代北洋水師致遠艦?脊湃藛T說,初步認定是致遠艦最直接的證據是三只瓷盤。廣東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崔勇說,在左舷前部未過火處,堆積著散亂的木材,調查隊在此處布了兩個小探方發掘時,發現了帶“致遠”篆書的瓷盤碎片。
其中有兩只瓷盤有篆體的“致遠”二字,另外一只殘剩一枚碎片,卻留有一個篆體的“致”字。
發現二:出水包含炮彈等120多件文物
2014年8月,“丹東一號”進入第一期重點調查階段,通過抽沙,清出長達50米、寬10-11米的艦體,表面的外部輪廓大部分出露,并發現一門十管格林機關炮及少量彈藥、部分陶瓷器及主炮炮管殘片。
2015年8月,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沉船進行重點調查和打撈,海上歷時67天,大批文物陸續出水,對解開這艘沉艦的身份謎團起了重要作用。
周春水介紹,此次對“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共發現水下文物60余個種類,計120多件,還包括60多枚銅錢,涉及船上構件、武器、個人物品三大類。
在2014年的水下調查中,考古人員對這艘沉船的身份鎖定在“致遠”和“超勇”之中。這次水下調查中發現的152毫米、57毫米、120毫米炮彈是致遠艦所有而超勇艦沒有的。
發現三:一些文物歸屬待考證
一枚刻有“云中白鶴”的印章從“丹東一號”出水重見天日,吸引了各方關注,有人認為這就是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周春水告訴記者,“云中白鶴”印章尚不能被認定為鄧世昌的私人物品,確定其所有者仍需進行嚴謹的考訂工作。
崔勇說,致遠艦上的將士素質都很高,許多都有留學經歷,不排除是其他將士的印章。
■新聞延伸
能否打撈出水,目前尚不確定
致遠艦能否打撈出水重見天日呢?“目前只是進行考古調查,還沒有進入發掘打撈階段。”周春水說,打撈一艘沉船,有著嚴格復雜的程序,目前所做的僅僅是開始。
“南海一號”從發現到打撈出水,其間耗時長達四五年時間,方案也多次修改。崔勇說,打撈致遠艦不是技術或是資金的問題,打撈的整盤計劃并不在此次考古調查工作當中。
“我們知道致遠艦在中國民眾心中有著特殊的心結,雖然很想將其打撈出水,但現在仍然無法確定。”崔勇說。
由于致遠艦就在丹東港航道附近,今后如何保護避免盜撈,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丹東港集團執行總裁黃梅雨說,丹東港已經與公安機關密切合作,制定了保護預案,做好了充分準備,并安排了巡防用的船只,防止出現盜撈情況。
崔勇說,此次考古調查結束后,也將采取回填等辦法,防止有人故意潛水到致遠艦內!氯A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