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創產品爆紅網絡,到石渠寶笈特展盛況,再到近日市民蜂擁“進宮”賞雪景,故宮博物院今年持續成為文化領域熱點。但日前召開的全國政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卻透露出故宮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面臨“人去藝亡”嚴峻局面的消息,著實讓人憂心。
“人去藝亡”或許說得有些嚴重,但卻實實在在點出了當前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尷尬,那就是后繼無人。就拿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來說,不僅工種復雜,而且技術難度大,樂意學、肯下功夫學的人正越來越少。當年故宮要修繕干隆花園倦勤齋所需要的一種琉璃瓦,涉及到幾十種特殊工藝,其中一種用純桑皮制作的韌性超強的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走遍中國,最終在安徽才找到一位有五代祖傳手工造紙工藝的傳承人,更經過上百次試驗才生產出質量合格的傳統桑皮紙。若干年后,這祖傳的技藝還能否傳下去?無疑是個大問號。
這些傳統技藝不能批量復制,更無法通過短期突擊掌握,也決定了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搭房蓋樓,而必須經由技術精湛的專業人員和團隊之手。像故宮這樣的歷史遺存,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厚重的歷史。因此,對其修繕,就不能任由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甚至“誰價低就用誰”。古老技藝形成時間久、工藝難度大,一旦被廢棄,恐難以恢復,如果以粗糙技藝、材料代之,就不僅是技藝的損失,更是文化、歷史的遺落。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世家“樣式雷”,主持清代皇家建筑設計二百余年之久,其心法技藝傳承之秘,無疑值得當下好好探究學習。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點,是要搶救那些瀕臨失傳的手藝。在這方面,有關部門應當給予更多的重視,前瞻性地培養一批古老技藝的傳承人。畢竟,沒有修舊如舊的本領,再現古都風韻就是天方夜譚。以后,我們可能需要探索,如何創造更有力的條件讓更多的古老技藝從民間走進課堂,讓古老技藝的傳承成為受保護、受重視的項目。在遺忘前記錄,在失去前保護,如此,才能破解“人去藝亡”的困境,才能讓我們的文化瑰寶實現可持續發展,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