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模型船 網絡圖片
840多年前,它的姓名已經無從考證;近30年來,它的名字叫“南海一號”。
1987年前,“南海一號”還不為人所知。當時英國人萬里迢迢來到中國和交通部廣州救撈局合作,打撈荷蘭古籍中記載的“林斯堡”號,上裝有6箱白銀、385.5噸錫錠等貨物。盡管英方人員畫出了細致的沉船地點,但這條東印度公司沉船并未找到,反而意外找到了“南海一號”的蹤跡。
由于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探索“南海一號”的工作被擱置了10多年,直到2001年中國水下考古隊獲得香港水下考古協會120萬港元贊助,香港贊助方還找到了1987年發現“南海一號”的英國船員,從他手中買下當年的定位海圖。
2002年,裝備一新的中國水下考古隊再次駛向陽江海域。從2001年至今,考古隊員深入到海面下20米深與“南海一號”進行了8次“親密接觸”;從2002年起,一共有6000多件文物被清理出來,其中絕大多數是瓷器。
從“南海一號”已經被打撈起來的文物,可以看到當時中國在世界海上貿易中的地位:一些“喇叭口”大瓷碗,其式樣在國內從未發現過,卻與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飯”飯碗很類似。還有一些陶瓷首飾盒上出現中國文化少有的圖案,顯然其是專門為國外客戶制作的。
“南海一號”還發現了數以萬計的銅錢。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漢代的五銖錢,還有建炎元寶(南宋初年)。這么多的貨幣表明當時中國的國力之盛,中國貨幣可以成為“海上絲路”的硬通貨。
自2007年底整體打撈出水以后,2009年和2011年廣東省水下考古隊員對“南海一號”進行了兩次室內試發掘,并得到國家文物局批準,于2013年11月28日正式啟動“南海一號”全面發掘與保護工作,“南海一號”逐漸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重現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盛世景象。
如同敦煌的發現對于陸上絲綢之路的意義一樣,“南海一號”以其承載的豐富歷史文化信息,成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標志性發現,因此,被譽為“海上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