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粟黍“故鄉”在中國

2016/1/12 16:04:53 點擊數: 【字體:

粟黍“故鄉”在中國
 
粟黍“故鄉”在中國
 
內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 趙志軍提供
 
粟黍“故鄉”在中國

興隆溝遺址浮選出土的炭化黍粒 趙志軍提供
 
    關于小米的起源,歷來都有一東一西兩種起源地之說。“時至今日,經過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雙重證明,我們終于可以說,小米起源于中國北方。”日前,在遼寧師范大學召開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趙志軍說,“考古證據顯示,至遲在距今4500年前,栽培的黍已從中國北方傳播到了中亞地區,并繼續向西傳播最終到達歐洲;至遲在距今4000年前,粟已經傳播到了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西遼河流域發現7600年前小米
 
    考古學意義上的小米,包括粟和黍,即谷子和糜子(去皮后稱黃米)。“相對稻作農業的起源研究,以種植粟和黍兩種小米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研究比較薄弱。一是因為粟和黍屬于小雜糧,在糧食生產與消費中所占比例極小;二是因為缺乏考古出土的早期小米遺存。”趙志軍說,“21世紀以來,由于‘浮選法’的普遍使用,我國出土了大量的早期小米遺存,為探討小米起源提供了實物依據。”
 
    由于炭化物質比一般土壤顆粒輕,密度略小于水,因此考古專家將灰坑、房址等部位采集的土樣放入水中,使炭化的植物顆粒浮出水面。通過這種“浮選法”,考古專家在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的興隆溝遺址,浮選出了1400多粒炭化植物種子。
 
    興隆溝遺址是目前我國全面發掘并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8000年前原始村落,被考古界譽為“中華遠古第一村”,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玉玦,是紅山文化的直接源頭,是西遼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平行發展,人類起源多元一體的見證。
 
    趙志軍將該遺址出土的四份炭化小米樣品分別送至中國的北京大學、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和日本的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進行加速器質譜(AMS)測年,“結果幾乎完全一致,四個數據的平均值是6800±35 14C BP,校正年代為距今7670—7610年。”
 
    “這是目前歐亞大陸上所發現的具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的小米遺存,比歐洲地區發現的種植谷子早2700年。”趙志軍說,“這表明,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興隆洼文化時代,小米已經成為當地人日常食用的谷物。”
 
    史前時期小米已傳播到歐洲和印度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丁·瓊斯多年致力于世界農耕文明研究。2003年,興隆溝遺址發掘剛剛結束,他便帶領團隊來到中國。如今,10余年過去了,馬丁·瓊斯教授與趙志軍以及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劉歆益合作的“黍和粟的起源與傳播”課題,曾榮獲上海世界考古論壇考古研究成果獎。
 
    “通過實驗室培育、同位素研究、考古資料對比的三位一體研究方法,已經獲得了非常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無論在日本還是歐洲,當地的小米都來自中國北部,歐洲的原始品種均是在興隆溝出土的炭化小米,并在其所屬年代的2000年之后從中國傳播過去的。”在內蒙古敖漢召開的世界小米大會上,馬丁·瓊斯說。
 
    在此之前,關于小米的起源,一直都有同時起源于東方和西方的說法,甚至,在歐亞大陸地圖上,專家標注出的歐洲早期小米出土遺址點還多于亞洲,這些發現長期支撐了小米的西方起源說。
 
    “經過最新技術檢測,考古界最終確認歐洲遺址點出土的早期小米年份多在距今3500年至4000年之間。”趙志軍告訴記者,最權威的檢測結果顯示:黍和粟這兩種小米都起源于中國北部,后向外傳播。
 
    “歐亞草原是世界上最寬廣的一個草原地帶,也是最早貫穿歐亞大陸的道路。這條通道在史前就非常活躍。”趙志軍告訴記者,“我國的小米主要是從草原通道,經過畜牧民族世世代代的接力傳播,最終到達歐洲。同時,也由我國北方向南傳播,最遲在距今4000年時到了泰國和印度。”
 
    小米雖小但應對極端氣候或更有優勢
 
    “過去十余年間,我國已先后有200余處考古遺址開展過浮選工作,采集并浮選了上萬份土樣,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炭化植物遺存,從而為探討中國古代農業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實物資料。”趙志軍對記者說,考古出土小米的形態特征變化規律揭示,小米的馴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據趙志軍介紹,常見的黍屬植物的種子一般為長扁形、腹部扁平、背部微隆,長度在1毫米左右。現代黍的谷粒為圓球狀,直徑在2毫米左右。興隆溝遺址第一地點出土的炭化黍粒呈長圓形,粒長和寬的平均值分別是1.6毫米和1.2毫米。由此不難看出,興隆溝遺址出土黍粒的形態特征和尺寸大小明顯有別于野生的黍屬植物種子,與現代黍的谷粒也不同。“根據現代樣品的對比和分析,我們推測粟和黍這兩種小米在這個時期正處于從野生向栽培的馴化過程中。”趙志軍說。
 
    綜合多年研究成果,趙志軍向記者描繪了小米的“成長路線圖”:距今1萬年以前,在中國北方地區的一些山前谷地中,尚處在半定居狀態的采集狩獵小群體開始耕種粟和黍這兩種小米,這預示著農業的出現;距今8000年前后,以種植黍和粟兩種小米為特點的旱作農業開始普遍出現在中國北方地區,但當時的生業形態在總體上仍然是以采集狩獵為主;進入65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早期,北方旱作農業發展速度加快,已經取代了采集狩獵而成為仰韶文化分布范圍內的經濟主體;距今4000年前后,西來的小麥取代小米,逐步成為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
 
    “栽培作物的出現是環境、植物和人三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紅山文化區域之所以會出現最早的小米,首先和這一區域的環境密不可分。”趙志軍說,“西遼河上游地區的地貌環境多樣,有山地、河谷、草原、荒漠以及黃土丘陵等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并且此地區還處在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向中溫帶半干旱氣候的過渡帶上,因此當地的農業區以旱地為主。另外,由于受科爾沁沙地的影響,西遼河上游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且多變,這樣的環境只有生命力特別頑強的植物才能生長。”
 
    “粟和黍雖然屬于小雜糧,在糧食中所占比例較小,但因其耐旱、耐貧瘠,生長期短,對土壤的肥力要求很低,在未來應對極端氣候時或許更有優勢。”趙志軍說。
 
    (本報記者 畢玉才 劉勇)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