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國伊斯蘭文化
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派遣使者與中國通好,在之后1300多年的傳播與發展中,伊斯蘭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互相影響、相互融合,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伊斯蘭文化在中華大地傳播的過程,也是不斷中國化的過程。中國伊斯蘭文化不僅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衍生物,在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中,還融入了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成果,同時又吸收、融合了每個民族固有的本土文化和社會習俗。盡管如此,伊斯蘭教的教理、教義并沒有因此消弭,穆斯林也把伊斯蘭文化中道、仁慈、寬容、和諧的宗教理念,其獨有的宗教建筑形制,穆斯林傳統的經商理念,以及伊斯蘭教育思想帶到了中國大地,使伊斯蘭教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并步入了與中華文化不斷融合的漫長歷程。
早在元代時,北京城內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民戶即達近三千戶,現存牛街禮拜寺的始建,最遲不晚于遼宋時期,迄今已有千年歷史。明代以后,北京城內的穆斯林人口大增,先后建起了錦什坊街清真普壽寺(明初)、安內二條清真寺(明初)、花市清真寺(永樂十二年)、東四牌樓清真寺(正統十二年)、通縣張灣清真寺等數座清真寺,成為伊斯蘭教在華北地區的傳播中心之一。元明時期,由于中亞、西亞穆斯林的大量涌入,中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各地都興建了大量的清真寺。揚州、廣州、杭州等地建成了穆斯林聚居區。同時,還開啟了中國伊斯蘭教建筑的歷史,廣州的懷圣寺、杭州的鳳凰寺、揚州的仙鶴寺和泉州的麒麟寺都以其精美的中國傳統建筑形制與阿拉伯建筑形制相結合而聞名世界,是世界宗教建筑史上的寶貴遺產。
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區,伊斯蘭與儒家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催生了融合儒家文化的中國伊斯蘭文化,對于中國穆斯林的精神啟蒙具有重大意義。著名的“金陵學派”及其代表人物劉介廉等就是這一時期中國伊斯蘭文化的突出代表,他們“以儒詮經”,既保護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完整,又便于在傳統文化根基深厚的中國大地傳播伊斯蘭教,把具有東方色彩的伊斯蘭教與聞名于世的古老中國文化聯系了起來,使伊斯蘭教在遠離其誕生地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獲得了生存空間。
“以儒詮經”運動不僅帶來了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大發展,而且帶動了伊斯蘭經書出版、發行的興盛。清乾隆至光緒年間,鎮江的清真寺與穆斯林就先后刊刻印刷過20多部伊斯蘭教經典;云南昆明、大理等地也相繼刊印了杜文秀木刻版《古蘭經》和馬復初、馬聯元等穆斯林學者、教育家的著作,并流通與聞名全國。
大量伊斯蘭教經書的出版、發行又促進了經堂教育的發展。伴隨著“陜西學派”“金陵學派”和“云南學派”的著書立說,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在中國西北、華北、山東、江蘇和云南地區分別發展起來,且各具特色。經堂教育通常所使用的“十三本經”就是阿拉伯語、伊斯蘭教與漢語言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典范。
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文化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為伊斯蘭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與演進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我們不能忽視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更不能忽視中國伊斯蘭教的特色。
保護中國的伊斯蘭文化遺產,傳承中國的伊斯蘭文化,是對中華文化多元性的肯定,是對屬于中國穆斯林獨特的精神文化的肯定和傳承。文化遺產是歷史與傳統的見證與載體,對其進行保護,實質上是在保護其傳承古今的現實功能。
保護中國伊斯蘭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的責任
弘揚中國伊斯蘭文化傳統,保護中國伊斯蘭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當代中國穆斯林的光榮職責,是伊斯蘭教為共圓中國夢服務的重要內容。
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形式豐富多彩,包括信仰體系、宗教倫理、社會意識、道德規范、生活方式等等。伊斯蘭文化反映著伊斯蘭文明的特性:它使人類具有信仰,卻要求去理性地思考;它給人類以宗教,但倡導科學態度;它指導人類注重精神,卻鼓勵創造物質財富,兩世兼顧;它提倡立足今世,不忘后世,以今世求后世,兩世吉慶。在伊斯蘭文明中,“天啟”的含義與人類的利益緊密相連,信仰與理性、精神與物質、現世與來世、個人與集體、權利與義務、因循與創造,這些對立的事物都達到和諧與統一,這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和諧與統一,是鼓勵人們生存和創造的和諧與統一,是謀求社會安定、共同發展的和諧與統一。
植根于中華大地信仰伊斯蘭教的我國各族穆斯林,傳承伊斯蘭教中的愛國愛教思想,扶貧濟困,崇善棄惡,恩不求報,清不沽名;創造財富,保護環境,發展經濟,謀求幸福。伊斯蘭文明的內涵與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一致的。
因此,保護和弘揚中國伊斯蘭文化傳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汲取宗教文化中的正能量,從而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中,培育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核心價值,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昂揚向上的精神動力,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與榮耀。
保護中國伊斯蘭文化遺產迫在眉睫
在2014年對四川、云南等省區的伊斯蘭文化古跡調研過程中,我們感到保護伊斯蘭文化遺產迫在眉睫。調研發現,當前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群眾生活得到改善后,普遍開始拆舊寺、建新寺,不考慮建筑環境的搭配,無視建筑的歷史,無視建筑文化特色,盲目修建阿拉伯式清真寺,把原本可以修舊如舊的中國古典式清真寺建筑紛紛拆毀或廢棄,保護狀況堪憂。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穆斯林群眾忽視了伊斯蘭教傳入中國1300多年來中國化的這一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式清真寺建筑的人為被毀有負我們這一代人鑒往知來的存史責任。應該說明,我們并不是一味強調我國的伊斯蘭建筑就必須是中國古典式,也不反對宗教建筑的多樣性,但反對忽視歷史的盲目行為,反對不惜代價拆毀古建筑的做法。不僅如此,一些清真寺內中所存的手抄本《古蘭經注》和原版經學著作、匾額、木刻、石刻碑文等大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有的成書年代更為久遠,但是它們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直接擺放在圖書館書柜中或堆放清真寺院落一角,或紙張脆弱或風化嚴重,字跡日漸模糊,不堪久存。我們擔心中國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因此失去被傳承與記憶的現實載體,而文化遺產恰恰是當代青年穆斯林了解、感知、傳承和發揚中國伊斯蘭文化亟需的生動教材和寶貴財富。唯有將伊斯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好,青年穆斯林才能更好地書寫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伊斯蘭文化的未來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對古建筑保護有這樣的論述:“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護歷史,保護城市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的優良傳統。現在許多城市在開發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筑,搬來許多洋建筑,城市逐漸失去個性。”總書記的話告誡我們,古建筑不僅僅是建筑,它更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文明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標志。無論城市改造工作有多忙,任務有多繁重,難度有多大,成本有多高,都不能改變對傳統文化、對古建筑所負有的保護責任。
針對中國伊斯蘭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嚴峻現實,筆者建議開展一個全國性的“保護伊斯蘭文化遺產宣傳年”活動,呼吁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保護現有伊斯蘭文化遺產,增強廣大穆斯林群眾對中國伊斯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讓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優秀傳統能夠代代相傳。